1.等闲识得东风面的下一句是什么
春日
胜日寻芳泗水滨,
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注释]
1. 胜日:天气晴朗的好日子。
2. 寻芳:游春,踏青。
3. 泗水:河名,在山东省。
4. 等闲:平常、轻易。“等闲识得”是容易识别的意思。
5. 东风:春风。
[简析]
人们一般都认为这是一首游春诗。从诗中所写的景物来看,也很像是这样。
首句“胜日寻芳泗水滨”,“胜日”指晴日,点明天气。“泗水滨”点明地点。“寻芳”,即是寻觅美好的春景,点明了主题。下面三句都是写“寻芳”所见所得。次句“无边光景一时新”,写观赏春景中获得的初步印象。用“无边”形容视线所及的全部风光景物。“一时新”,既写出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焕然一新,也写出了作者郊游时耳目一新的欣喜感觉。第三句“等闲识得东风面”,句中的“识”字承首句中的“寻”字。“等闲识得”是说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东风面”借指春天。第四句“万紫千红总是春”,是说这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光点染而成的,人们从这万紫千红中认识了春天。这就具体解答了为什么能“等闲识得东风面”。而此句的“万紫千红”又照应了第二句中的“光景一时新”。第三、四句是用形象的语言具体写出光景之新,寻芳所得。
从字面上看,这首诗好像是写游春观感,但细究寻芳的地点是泗水之滨,而此地在宋南渡时早被金人侵占。朱熹未曾北上,当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滨游春吟赏。其实诗中的“泗水”是暗指孔门,因为春秋时孔子曾在洙、泗之间弦歌讲学,教授弟子。因此所谓“寻芳”即是指求圣人之道。“万紫千红”喻孔学的丰富多彩。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染万物的春风。这其实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诗。
2.等闲识得东风面的下一句是什么
1、”等闲识得东风面“的下一句是:万紫千红总是春。
2、”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出自宋代朱熹的《春日》。
《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3、诗的大意:风和日丽游春在泗水之滨,无边无际的风光焕然一新。谁都可以看出春天的面貌,春风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
4、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谥文,又称朱文公。
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3.等闲识得东风面的下一句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宋朱熹《春日》
〔今译〕很随便地便认识了东风的面目,这万紫千红的景象都是由春光点染而成。
〔赏析〕从表面看,这是一首春游诗;然而泗水已在金人统治之下,诗人不可能去春游。因而有人说,这是一首哲理诗:所谓泗水,是暗喻孔门,寻芳是指求“道”。道的核心是“仁”,那么诗人这里便以春喻“仁”。“仁”的外现是生意,春(即东风)的外现便是万紫千红。我们看到万紫千红便感到春的存在,正如看到万物的生意,便感到“仁”的存在一样。诗虽充满理趣,但形象鲜明,仅仅作为游春诗来欣赏,也是一首好诗。
〔原作〕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4.等闲识得东风面下一句是什么
宋朱熹《春日》 〔今译〕很随便地便认识了东风的面目,这万紫千红的景象都是由春光点染而成。
〔赏析〕从表面看,这是一首春游诗;然而泗水已在金人统治之下,诗人不可能去春游。因而有人说,这是一首哲理诗:所谓泗水,是暗喻孔门,寻芳是指求“道”。
道的核心是“仁”,那么诗人这里便以春喻“仁”。“仁”的外现是生意,春(即东风)的外现便是万紫千红。
我们看到万紫千红便感到春的存在,正如看到万物的生意,便感到“仁”的存在一样。诗虽充满理趣,但形象鲜明,仅仅作为游春诗来欣赏,也是一首好诗。
〔原作〕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转载请注明出处育才学习网 » 等闲识得东风面的下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