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朋自远方来的下一句是“不亦乐乎”还是“不亦说乎”
【词目】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读音】yǒu péng zì yuǎn fāng lái bú yì lè hū 【释义】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很愉快吗?现在这句话经常被用以对远道而来的朋友表示欢迎,也表示老朋友见面很开心。 【出处】《论语·学而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解说】“说”(音同月)通假:悦,指愉快,高兴。“愠”是指生气,发怒,怨恨,心里不满。
君子:这里指道德上很有修养的人。 注:讲的是有学习乐趣,而且志同道合的人来访可以增进友谊,并且可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2.有朋自远方来下一句
有朋自远方来下一句 不亦乐乎
论语十则全文_古诗文网
作者:佚名 (先秦)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子曰:"由,
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
)也。"(《为政》)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子贡问曰: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3.有朋自远方来,( )下一句是什么
不亦乐乎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学而》)
学习需要不断复习才能掌握。学了知识,按时复习,这是愉快的事。这里既有学习方法,也有学习态度。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趣。
人家不了解,我却不怨恨,是君子的风格。这是讲个人修养问题。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3、子曰:“学而不思则闰;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
这里阐述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也是讲学习方法的。
4、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孔于说:“子路,教给你正确认识事物的道理吧。(那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这段说的是对待事物的正确态度。
5、子贡问曰: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
子贡问道:“孔文子为什么叫“文”呢?”孔子说:“他聪敏而又爱好学刁,并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因此用‘文’做他的谥号。”这里借回答于贡的问话,借题发挥,教育弟子要勤学好问。
6、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这一则是孔子的自述,讲的是学习态度和方法。要把学过的东西默默地记在心里,不断积累知识。“学而不厌”,讲的是好学精神,学无止境,从不感到满足。“诲人不倦”,讲的是教学态度,要热情地教导学生。孔于一生都是这样做的,所以他说:“对我来说,有什么呀?”表现了孔子的自信。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这里说的是只要虚心求教,到处都有老师。
8、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孔子说:“(对待任何事业和学问)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这段主要讲学习的三个层次,只有以之为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
9、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孔子站在河边叹道:“消逝的时光像河水一样啊,日夜不停地流去。”讲的是珍惜宝贵的时光。
10、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孔于说:“我曾经整天不吃,整夜不睡,思考问题, (但并)没有益处,还不如去学习。”
4.“有朋自远方来”的下一句是什么
论语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rap:孔孟之道流传千古弟子三千仁义待人四书五经天人合一大学论语孟子中庸诗书礼易与春秋古典风尚经典绝伦至高境界悟而知之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5.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下句是什么
1.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下一句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 出自《论语·学而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3. 注释:
(1)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为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的。
(2)学:孔子在这里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时”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也指“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4)说:(yuè),同悦,是愉快、高兴的意思。
(5)有朋:一本作“友朋”。旧注说,“同门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师门下学习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6)乐:与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音yùn,恼怒,怨恨。
(9)君子:《论语》书中的君子,有时指有德者,有时指有位者。此处指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4. 译文: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