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敏而好学下一句是什么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原文】
子贡问日:“孔文子①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②而好学, 不耻下问③,是以谓之‘文’也。”
【注释】
①孔文子:卫国大夫,姓孔,名圉,谥号“文”。②敏:勤勉。 ③下问:向下请教。
【译文】
子贡问道:“孔文子为什么被谥为‘文’呢?”孔子回答说: “他勤奋好学,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所以被溢为‘文’。”
【读解】
古代君主、大臣、贵族死后都要依据他生平事迹给一个称号, 这就叫“谥”,所给称号也就叫谥号。关于“文”的说号,《逸周 书·谥法解》列了经纬天地、道德博厚、学勤好问、慈惠爱民等 等多种品德,也就是说,凡是有这些品德之一的都可以谥为 “文”。那么,孔文子到底是因为哪一方面的品德而被谥为“文”的 呢?子贡由此而发出了疑问,孔子于是回答:“敏而好学,不耻下 问。“其实也就是说法所说的“学勤好问”。
可见,孔子的回答是有所根据的,不是想当然的发挥。
回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八个字上来看,对一般人来说, 敏而好学似乎还比较容易做到一些,而不耻下问就非常之难 了。因为,敏而好学不外乎是聪明而勤奋罢了,这方面的典型,有 “凿壁偷光”、“囊萤映雪”,甚至“头悬梁,锥刺股”等等。而不 耻下问则是要向不如我们自己的人请教,这不仅仅是个好不好学 的问题,而且还牵涉到自尊心、虚荣心的问题在内。
人们的天性往往就是如此不可思议。如果自己位卑,自己能 力弱,自己孤陋寡闻,求教于位尊者、能力强者、见多识广者,那 似乎没有什么,不以为耻.一旦反过来,以位尊求教于位卑,以 能力强求教于能力弱,以博求教于寡,便立即感到脸上不光彩,耻 于开口了。 如果你是教师,如果你是在上为官者,试试看:向你的学生 讨教,向你的属下村教,不要碍口饰羞,不要哼哼哈哈——把请 教的话题用查问的口气来说。
那才叫难。
所以,尽管“不耻下问”是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话,但要真 正实行起来,还真有一点考人呢。
2.敏而好学的下一句是什么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原文】 子贡问日:“孔文子①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②而好学, 不耻下问③,是以谓之‘文’也。” 【注释】 ①孔文子:卫国大夫,姓孔,名圉,谥号“文”。
②敏:勤勉。 ③下问:向下请教。
【译文】 子贡问道:“孔文子为什么被谥为‘文’呢?”孔子回答说: “他勤奋好学,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所以被溢为‘文’。” 【读解】 古代君主、大臣、贵族死后都要依据他生平事迹给一个称号, 这就叫“谥”,所给称号也就叫谥号。
关于“文”的说号,《逸周 书·谥法解》列了经纬天地、道德博厚、学勤好问、慈惠爱民等 等多种品德,也就是说,凡是有这些品德之一的都可以谥为 “文”。那么,孔文子到底是因为哪一方面的品德而被谥为“文”的 呢?子贡由此而发出了疑问,孔子于是回答:“敏而好学,不耻下 问。
“其实也就是说法所说的“学勤好问”。 可见,孔子的回答是有所根据的,不是想当然的发挥。
回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八个字上来看,对一般人来说, 敏而好学似乎还比较容易做到一些,而不耻下问就非常之难 了。因为,敏而好学不外乎是聪明而勤奋罢了,这方面的典型,有 “凿壁偷光”、“囊萤映雪”,甚至“头悬梁,锥刺股”等等。
而不 耻下问则是要向不如我们自己的人请教,这不仅仅是个好不好学 的问题,而且还牵涉到自尊心、虚荣心的问题在内。 人们的天性往往就是如此不可思议。
如果自己位卑,自己能 力弱,自己孤陋寡闻,求教于位尊者、能力强者、见多识广者,那 似乎没有什么,不以为耻.一旦反过来,以位尊求教于位卑,以 能力强求教于能力弱,以博求教于寡,便立即感到脸上不光彩,耻 于开口了。 如果你是教师,如果你是在上为官者,试试看:向你的学生 讨教,向你的属下村教,不要碍口饰羞,不要哼哼哈哈——把请 教的话题用查问的口气来说。
那才叫难。 所以,尽管“不耻下问”是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话,但要真 正实行起来,还真有一点考人呢。
3.敏而好学下一句是什么
敏而好学下一句是:不耻下问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出自:论语.公治长第五篇 原文: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解释: "凡人性敏者多不好学,位高者多耻下问。故谥法有以'勤学好问'为文者,盖亦人所难也。
孔圉得谥为文,以此而已。" (释义:天性聪敏的人大多不爱学习,地位高的人又多以下问为耻。
因此谥法中将"勤学好问"谥为文,这大概就是人们的困难之处吧。孔圉能够谥为文,也就是因为这样而已。)
示 例:真正的大学问家,在学术上都是精益求精,不断完善认知,有时甚至不耻下问,全方位的汲取营养。 扩展资料:成语来由 尽管孔文子德行不佳--"孔文子使太叔疾出其妻而妻之。
疾通于初妻之娣,文子怒,将攻之。访于仲尼,仲尼不对,命驾而行。
疾奔宋,文子使疾弟遗室孔姞" ,但是仍然被谥为"文"(在谥法中极高的谥号),这不免让子贡感到疑惑。 而孔子对错分明,不否定他的难能可贵的优点,告诉子贡他的谥的来由--虽然他聪敏而地位高,却不耻于下问,这是常人所不及的。
4.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的下一句
子贡①问曰:“孔文子②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③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①子贡:端木赐,字子贡。生于公元前520年。孔子弟子。
②孔文子:卫国大夫孔圉(音yǔ)。“文”是谥号,“子”是尊称。
③敏:敏捷,勤勉。
子贡问道:“为什么给孔文子一个‘文’的谥号呢?”孔子说:“他聪敏勤勉而好学,不以向比他地位卑下的人请教为耻,所以给他谥号。”
“不耻下问”是孔子治学的—贯主张。“敏而好学”,就是勤敏而兴趣浓厚地发愤学习。“不耻下问”,就是不仅听老师、长辈的教导,向老师、长辈求教,而且还求教于一般看来不如自己知识多的一切人,而不以这样做为耻。低微贫贱的人,并不一定缺少伟大的理想、高尚的道德和真知灼见。社会是个大学校,孔子不也曾被两个辩日的小儿问得哑口无言吗?放下所谓的身份,向身边一切有知识的人学习吧,不要认为自己是最博学的。
记得采纳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