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往事不堪回首下一句
原句为: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出自李煜的《虞美人》《虞美人》为才女刘子菲根据南唐后主李煜那首著名的《虞美人》谱曲创作并演唱的作品,作品曲风大气、唯美、愁绪绵绵,生动的表现了李后主词中的意境和当时复杂的心境,旋律整体铺陈得当,为我们呈现出了一段忧郁、激越、曲折、回旋的流畅线条.可谓不可多得的上乘佳作.作品《虞美人》曾荣获教育部举办的《中华诵.古辞新韵》大赛最佳作品奖和最佳人气奖,获得了专业人士的广泛认可.李煜 《虞美人》原文:【南唐】 作者:【李煜】 体裁:【宋词】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多少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译文:一年一度的春花秋月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往事又知道有多少!小楼上昨天夜里又刮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承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在,只是所怀念的人已衰老.若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这不尽的滔滔春水滚滚东流.虞美人赏析:《虞美人》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李后主的绝命词.相传他于自己生日(七月七日)之夜(“七夕”),在寓所命故妓作乐,唱新作《虞美人》词,声闻于外.宋太宗闻之大怒,命人赐药酒,将他毒死.这首词通过今昔交错对比,表现了一个亡国之君的无穷的哀怨.“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三春花开,中秋月圆,岁月不断更替,人生多么美好.可我这囚犯的苦难岁月,什么时候才能完结呢?“春花秋月何时了”表明词人身为阶下囚,怕春花秋月勾起往事而伤怀.回首往昔,身为国君,过去许许多多的事到底做得如何呢,怎么会弄到今天这步田地?据史书记载,李煜当国君时,日日纵情声色,不理朝政,枉杀谏臣……透过此诗句,我们不难看出,这位从威赫的国君沦为阶下囚的南唐后主,此时此刻的心中有的不只是悲苦愤慨,多少也有悔恨之意.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苟且偷生的小楼又一次春风吹拂,春花又将怒放.回想起南唐的王朝、李氏的社稷——自己的故国却早已被灭亡.诗人身居囚屋,听着春风,望着明月,触景生情,愁绪万千,夜不能寐.一个“又”字,表明此情此景已多次出现,这精神上的痛苦真让人难以忍受. “又”点明了“春花秋月”的时序变化,词人降宋又苟活了一年,加重了上两句流露的愁绪,也引出词人对故国往事的回忆. [2]【虞美人】是一个词牌名,虞美人,这个曲故是指,当四面楚歌,项羽在乌江自刎时,他的爱人虞美人舞剑展现出来的英勇行为,有“贱妾何聊生”的经典诗词,虞美人,其实指的是虞姬,历史没有记载虞姬是何许人也,只知其名虞姬,英雄不问出处,她的英勇行为,不堪为一代女英雄之所为。
2.春花秋月何时了的下一句
下一句:
往事知多少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作者】李煜 【朝代】五代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译文 注释
这年的时光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往事知道有多少!昨夜小楼上又吹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承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
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在,只是所怀念的人已衰老。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这不尽的滔滔春水滚滚东流。
3.“春花秋月何时了”的下面一句
虞美人〔南唐〕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此词与《浪淘沙·帘外雨潺潺》均作于李煜被毒死之前。
这是一曲生命的哀歌,作者通过对自然永恒与人生无常的尖锐矛盾的对比,抒发了亡国后顿感生命落空的悲哀,语语呜咽,令人不堪卒读。春花浪漫,秋月高洁,本令人人欣喜,但对阶下之囚来说,却已了无意趣了。
"何时了"三字虽问得离奇,实含两层意蕴:往昔岁月是何时了却的?劫后之残生又将何时了却呢?这表明了他对生命的决绝心态。唐圭璋《屈原与李后主》一文说:"问春花秋月何时了,正是求速死也。
"春花秋月无尽而人生有尽,这不仅是令李煜感到悲哀的,也是人类之大悲哀。俞平伯《读词偶得》评起句"奇语劈空而下"。
4.春花秋月何时了的下一句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作者】
937-978, 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李璟第六子,901年嗣位,史称南唐
后主。即位后对宋称臣纳贡,以求偏安一方。生活上则穷奢极欲。 975年,宋
军破金陵,他肉袒出降,虽封作违侯命,实已沦为阶下囚。太平兴国三年七月
卒。据宋人王至《默记》,盖为宋太宗赐牵机药所毒毙。他精于书画,谙于音
律,工于诗文,词尤为五代之冠。前期词多写宫廷享乐生活,风格柔靡;后期
词反映亡国之痛,题材扩大,意境深远,感情真挚,语言清新,极富艺术感染
力。后人将他与李璟的作品合辑为《南唐二主词》。
【注释】
①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因以为名。又名《一江春水》、
《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为两仄
韵转两平韵。 ②了:了结,完结。 ③砌:台阶。雕阑玉砌:指远在金陵的
南唐故宫。应犹:一作“依然”。 ④朱颜改:指所怀念的人已衰老。 ⑤君:
作者自称。能:或作“都”、“那”、“还”、“却”。
【品评】
此词大约作于李煜归宋后的第三年。词中流露了不加掩饰的故国之思,据
说是促使宋太宗下令毒死李煜的原因之一。那么,它等于是李煜的绝命词了。
全词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
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
心脾的美感效应。诚然,李煜的故国之思也许并不值得同情,他所眷念的往事
离不开“雕栏玉砌”的帝王生活和朝暮私情的宫闱秘事。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
作,在艺术上确有独到之处:“春花秋月”人多以美好,作者却殷切企盼它早
日“了”却;小楼“东风”带来春天的信息,却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
嗟叹,因为它们都勾发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枨触,跌衬出他的囚居异邦之愁,用
以描写由珠围翠绕,烹金馔玉的江南国主一变而为长歌当哭的阶下囚的作者的
心境,是真切而又深刻的。结句“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含
蓄地显示出愁思的长流不断,无穷无尽。同它相比,刘禹锡的《竹枝调》“水
流无限似侬愁”,稍嫌直率,而秦观《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
许多愁”,则又说得过尽,反而削弱了感人的力量。可以说,李煜此词所以能
引起广泛的共鸣,在很大程度上,正有赖于结句以富有感染力和向征性的比喻,
将愁思写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者并没有明确写出其愁思的真实内涵——
怀念昔日纸醉金迷的享乐生活,而仅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态——“恰似一江春
水向东流。这样人们就很容易从中取得某种心灵上的呼应,并借用它来抒发自
已类似的情感。因为人们的愁思虽然内涵各异,却都可以具有“恰似一江春水
向东流”那样的外部形态。由于“形象往往大于思想”,李煜此词便能在广泛
的范围内产生共鸣而得以千古传诵了。
转载请注明出处育才学习网 » 春花秋月何时了的下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