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姜太公钓鱼下一句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姜太公又称姜尚,字子牙,东海上人。他是周倾商克殷的首席谋主、最高军事统帅和西周的开国元勋,是齐国的缔造者、齐文化的创始人,亦是中国古代的一位影响久远的杰出的韬略家、军事家和政治家,被称为“周师齐祖”“百家宗师”,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姜尚出身低微,前半生可以说是漂泊不定、困顿不堪,但是他却满腹经纶、壮志凌云,深信自己能干一番事业。听说西伯姬昌尊贤纳士、广施仁政,年逾七旬的他便千里迢迢投奔西歧。
但是来到西歧后,他不是迫不及待地前去毛遂自荐,而是来到渭水北岸的磻溪(今陕西宝鸡县)住了下来。此后,他每日垂钓于渭水之上,等待圣明君主的到来。
姜尚的钓法奇特,短干长线,线系直钩,不用诱饵之食,钓杆也不垂到水里,离水面有三尺高,并且一边钓鱼一边自言自语,“姜尚钓鱼,愿者上钩。”一个叫武吉的樵夫,看到姜子牙不挂鱼饵的直鱼钩,嘲讽道:“像你这样钓鱼,别说三年,就是一百年,也钓不到一条鱼。”
姜尚说:“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曲中取鱼不是大丈夫所为,我宁愿在直中取,而不向曲中求。
我的鱼钩不是为了钓鱼,而是要钓王与侯。” 后来,他果然钓到了周文王姬昌。
姬昌兴周伐纣迫切需要人才,得知年已古稀的姜尚很有才干,他斋食三日,沐浴整衣,抬着聘礼,亲自前往磻溪应聘,并封姜尚为相。姜尚辅佐文王,兴邦立国,帮助姬昌之子周武王姬发,灭掉了商朝。
自己也被武王封于齐地,实现了建功立业的愿望。姜子牙钓出的可谓是一条“王候大鱼”。
成语“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便源于此。
2.姜太公钓鱼 愿者上钩
词语解释 词目: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读音:jiāng tài gōng diào yú,yuàn zhě shàng gōu
释义:比喻心甘情愿地上当。
用法:作宾语、分句;比喻心甘情愿地上当
相近词:
同韵词:百岁千秋、万古千秋、雨散云收、见好就收、一叶扁舟、山梁之秋、呶呶不休、骑马乘舟、微显阐幽、豆分瓜剖
出处:清·邗上蒙人《风月梦》第十62616964757a686964616fe78988e69d8331333330353565回:“我是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贾老爷若是爱厚我,我就不留他,他也不走;若是不爱厚我,我就再留他些,他也不在这里。”
示例:据传说他[姜太公]心肠好人公正,鱼若从水中跳出三尺吞他的饵,那是鱼自己的过错。普通说‘~’便是此意。 ★林语堂《苏东坡传》第六章
太公姓姜名尚,又名吕尚,是辅佐周文王、周武王灭商的功臣。他在没有得到文王重用的时候,隐居在陕西渭水边一个地方。
太公常在磻溪旁垂钓。一般人钓鱼,都是用弯钩,上面挂着饵食,然后把它沉在水里,诱骗鱼儿上钩。但太公的钓钩却是直的,上面不挂鱼饵,并且离水面有三尺高。他一边高高举起钓竿,一边自言自语道:"不想活的鱼儿呀,你们愿意的话,就自己上钩吧!"
姜太公钓鱼的故事
一天,有个打柴的来到溪边,见太公用不放鱼饵的直钩在水面上钓鱼,便对他说:"老先生,像你这样钓鱼,100年也钓不到一条鱼的!"太公举了举钓竿,说:"对你说实话吧!我不是为了钓到鱼,而是为了钓到王与侯!"
太公奇特的钓鱼方法,终于传到了姬昌那里。姬昌知道后,派一名士兵去叫他来。但太公并不理睬这个士兵,只顾自己钓鱼,并自言自语道:"钓啊钓啊,鱼儿不上钩,虾儿来胡闹!"
姬昌听了士兵的禀报后,改派一名官员去请太公来。可是太公依然不答理,边钓边说: "钓啊钓啊,大鱼不上钩,小鱼别胡闹!"姬昌这才意识到,这个钓者必是位贤才,要亲自去请他才对。于是他吃了三天素,洗了澡换了衣服,带着厚礼,前往磻溪旁聘请太公。太公见他诚心诚意来聘请自己,便答应为他效力。
后来,姜尚辅佐文王,兴邦立国,继而帮助文王的儿子武王姬发,灭掉了商朝,实现了自己建功立业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