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霜落荆门江树空的下一句是什么
布帆无恙挂秋风 全诗为 秋下荆门 [李白] 霜落荆门江树空。
布帆无恙挂秋风。 此行不为鲈鱼脍。
自爱名山入剡中。 全诗赏析 秋 下 荆 门 霜落荆门江树空①,布帆无恙挂秋风②。
此行不为鲈鱼脍③,自爱名山入剡中④。 这首诗是作者在开元十三年(公元七二五年)秋天离开荆门时所作。
诗中充满了李白浪游吴越,搜奇探胜的豪情逸兴。 注释 ①、江树空,江树树叶经霜落尽。
②、布帆,据《晋书·顾恺之传》记载:东晋画家顾恺之在荆州刺史殷仲堪处当幕僚,曾请假东归,殷仲堪特地把布帆借给他。顾恺之行至江陵一带,碰上了大风,他在给殷仲堪的信中提出到了遇风之事,并说:“行人安稳,布帆无恙。”
这里借用这个典故,表示旅途平安。 ③、鲈鱼脍,西晋吴人张翰,在洛阳做官时,见秋风而想到家乡莼菜羹、鲈鱼脍的美味,就辞官归乡。
见《世说新语·识鉴》。 ④、剡,县名,今浙江嵊县。
【赏析】 “荆门”,山名,在今湖北宜都县西北的长江南岸,隔江与虎牙山对峙,战国时为楚国的西方门户。乘船东下过荆门,就意味着告别了巴山蜀水。
这首诗写于诗人第一次出蜀远游时。对锦绣前程的憧憬,对新奇而美好的世界的幻想,使他战胜了对峨眉山月的依恋,去热烈地追求理想中的未来。
诗中洋溢着积极而浪漫的热情。 第一句是写景,同时点出题中的“秋”和“荆门”。
荆门山原是林木森森,绿叶满山,而今秋来霜下,木叶零落,眼前一空。由于山空,江面也显得更为开阔。
这个“空”字非常形象地描绘出山明水净、天地清肃的景象,寥廓高朗,而无萧瑟衰飒之感。 第二句“布帆无恙挂秋风”,承上句“江”字,并暗点题中“下”字。
东晋大画家顾恺之为荆州刺史殷仲堪幕府的参军,曾告假乘舟东下,仲堪特地把布帆借给他,途中遇大风,恺之写信给殷说:“行人安稳,布帆无恙。”这里借用了“布帆无恙”这一典故,不仅说明诗人旅途平安,更有一帆风顺、天助人愿的意味。
这种秋风万里送行舟的景象,生动地写出了诗人无比乐观欣慰的心情。 “张翰江东去,正值秋风时”。
诗的第三句,就是由第二句中的“秋风”连及而来的。据说西晋时吴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而想到故乡的莼羹、鲈鱼鲙,说:“人生贵得适志耳,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便归。
李白“此行”正值秋天,船又是向着长江下游驶行,这便使他联想到张翰的故事,不过他声明“此行不为鲈鱼鲙”,此行目的与张翰不同,自己是远离家乡。这样反跌一笔,不但使诗变得起伏跌宕,而且急呼下文—“自爱名山入剡中”。
剡(shàn扇)中,今浙江嵊县,境内多名山佳水。句中“自”字,与上一句中“不为”相呼应,两句紧相连贯,增强了感情色彩。
2.霜落荆门江树空下一句
1、“霜落荆门江树空”下一句:布帆无恙挂秋风。
2、“霜落荆门江树空”出自唐代李白的《秋下荆门》,全诗如下:
霜落荆门江树空,布帆无恙挂秋风。
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
3、该诗大意:
秋霜落在荆门,树叶零落,由于山空使得江面也很开阔,秋风也为我送行,使我的旅途平安。
这次远离家乡游历,不是为了口舌之贪,而是为了游览名山大川,因此才想去剡中这个地方。
4、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汉族,祖籍陇西成纪,出生于碎叶城(当时属唐朝领土,今属吉尔吉斯斯坦),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3.霜落荆门江树空的下一句是什么
布帆无恙挂秋风
全诗为
秋下荆门
[李白]
霜落荆门江树空。
布帆无恙挂秋风。
此行不为鲈鱼脍。
自爱名山入剡中。
全诗赏析
秋 下 荆 门
霜落荆门江树空①,布帆无恙挂秋风②。
此行不为鲈鱼脍③,自爱名山入剡中④。
这首诗是作者在开元十三年(公元七二五年)秋天离开荆门时所作。诗中充满了李白浪游吴越,搜奇探胜的豪情逸兴。
注释 ①、江树空,江树树叶经霜落尽。
②、布帆,据《晋书·顾恺之传》记载:东晋画家顾恺之在荆州刺史殷仲堪处当幕僚,曾请假东归,殷仲堪特地把布帆借给他。顾恺之行至江陵一带,碰上了大风,他在给殷仲堪的信中提出到了遇风之事,并说:“行人安稳,布帆无恙。”这里借用这个典故,表示旅途平安。
③、鲈鱼脍,西晋吴人张翰,在洛阳做官时,见秋风而想到家乡莼菜羹、鲈鱼脍的美味,就辞官归乡。见《世说新语·识鉴》。
④、剡,县名,今浙江嵊县。
【赏析】
“荆门”,山名,在今湖北宜都县西北的长江南岸,隔江与虎牙山对峙,战国时为楚国的西方门户。乘船东下过荆门,就意味着告别了巴山蜀水。这首诗写于诗人第一次出蜀远游时。对锦绣前程的憧憬,对新奇而美好的世界的幻想,使他战胜了对峨眉山月的依恋,去热烈地追求理想中的未来。诗中洋溢着积极而浪漫的热情。
第一句是写景,同时点出题中的“秋”和“荆门”。荆门山原是林木森森,绿叶满山,而今秋来霜下,木叶零落,眼前一空。由于山空,江面也显得更为开阔。这个“空”字非常形象地描绘出山明水净、天地清肃的景象,寥廓高朗,而无萧瑟衰飒之感。
第二句“布帆无恙挂秋风”,承上句“江”字,并暗点题中“下”字。东晋大画家顾恺之为荆州刺史殷仲堪幕府的参军,曾告假乘舟东下,仲堪特地把布帆借给他,途中遇大风,恺之写信给殷说:“行人安稳,布帆无恙。”这里借用了“布帆无恙”这一典故,不仅说明诗人旅途平安,更有一帆风顺、天助人愿的意味。这种秋风万里送行舟的景象,生动地写出了诗人无比乐观欣慰的心情。
“张翰江东去,正值秋风时”。诗的第三句,就是由第二句中的“秋风”连及而来的。据说西晋时吴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而想到故乡的莼羹、鲈鱼鲙,说:“人生贵得适志耳,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便归。李白“此行”正值秋天,船又是向着长江下游驶行,这便使他联想到张翰的故事,不过他声明“此行不为鲈鱼鲙”,此行目的与张翰不同,自己是远离家乡。这样反跌一笔,不但使诗变得起伏跌宕,而且急呼下文—“自爱名山入剡中”。剡(shàn扇)中,今浙江嵊县,境内多名山佳水。句中“自”字,与上一句中“不为”相呼应,两句紧相连贯,增强了感情色彩。
4.秋下荆门 ① 【唐】李白霜落荆门江树空,布帆无恙挂秋风
小题1:(2分)(1)描绘出树叶凋零、江面开阔的景象。 (1分)
小题2:热爱自然、乐观浪漫、豪爽开朗、昂扬奋发。(写到其中一个即可)
小题1:试题分析:理解“霜落荆门江树空”一句,荆门山原是林木森森,绿叶满山,然而诗人到来时,却是秋来霜下,木叶零落,眼前一空。由于山空,江面也显得更为开阔。由此可知,“空”字非常形象地描绘出山明水净、江面开阔的景象,寥廓高朗,而无萧瑟衰飒之感。
点评:此类题目在做答中要注意,一般由两部分构成答案,即景象内容与特点。做答时既要理解诗词大意,又要放到诗句中寻找描写对象及明显的语言标志,如时间、季节、事件、氛围、人物的喜怒等等。
小题2:试题分析:“霜落荆门江树空,布帆无恙挂秋风”所写之景寥廓高朗,而无萧瑟之感,表现了诗人无比乐观欣慰的心情。“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既是叙事,也是抒情,既生动地表现了诗人的个性,也表现了他乐观浪漫、豪爽开朗、昂扬奋发的精神。
点评:一切景语皆情语,景与情的关系,一般是由景色的特点尤其是人物的心境、处境两方面的因素决定的,当然与人的处世态度也有很大关系。做题时要注意抓住具有这些特征的关键语句,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综合进行分析。如果诗中有直抒胸臆的句子,那就要抓住这些语句结合全诗内容加以揣摩。
转载请注明出处育才学习网 » 霜落荆门江树空下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