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下句是什么
1.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下一句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 出自《论语·学而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3. 注释:
(1)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为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的。
(2)学:孔子在这里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时”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也指“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4)说:(yuè),同悦,是愉快、高兴的意思。
(5)有朋:一本作“友朋”。旧注说,“同门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师门下学习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6)乐:与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音yùn,恼怒,怨恨。
(9)君子:《论语》书中的君子,有时指有德者,有时指有位者。此处指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4. 译文: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2.有朋至远方来,不亦乐乎
有朋至远方来,不亦乐乎的下一句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意思是:有人不了解你而不对他生气,不也是君子之行的一种表现吗?愠这个字通常被解释为“生气”、“怨恨”。
这个字的精确的意思是“没有发作出来的怒气”,是“隐含怒意”的意思。出自《论语·学而》。
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解释:子曰:学而时习之,不是也是一件高兴的事情吗?有学生从远方来(请教),不也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吗?有人不了解你而不对他生气,不也是君子之行的一种表现吗?扩展资料评价:钱穆先生说:“本章乃叙述一理想学者之毕生经历,实亦孔子毕生为学之自述。学而时习,乃初学事……有朋远来,则中年学成后事……最后一境,本非学者所望。
……圣人深造已极,自知弥深,自信弥笃,乃曰:知我者其天乎。然非浅学所当骤企也。”
李泽厚先生的解读也非常有意思:“本章开宗明义,概而言之:‘学’者,学为人也。学为人而悦者,因人类即本体所在,认同本体,‘悦’也。
友朋来而乐,可见此本体乃群居而非个体独存也。人不知,而不愠,则虽群却不失个体之尊严、实在与价值也。
此三层愈转愈深,乃仁说之根本……作为《论语》首章,不亦宜乎。”。
3.【有朋自远方来的下一句是“不亦乐乎”还是“不亦说乎”
【词目】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读音】yǒu péng zì yuǎn fāng lái bú yì lè hū 【释义】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很愉快吗?现在这句话经常被用以对远道而来的朋友表示欢迎,也表示老朋友见面很开心。 【出处】《论语·学而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解说】“说”(音同月)通假:悦,指愉快,高兴。“愠”是指生气,发怒,怨恨,心里不满。
君子:这里指道德上很有修养的人。 注:讲的是有学习乐趣,而且志同道合的人来访可以增进友谊,并且可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4.有朋自远方来下一句
有朋自远方来下一句 不亦乐乎论语十则全文_古诗文网作者:佚名 (先秦)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
"(《为政》)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转载请注明出处育才学习网 »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下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