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孙武用兵下一句
孙武用兵_以一当十
[释义] 一个人可抵挡十个人。形容以少胜多;英勇善战。
[语出] 《战国策·齐策一》:“必一而当十;十而当百;百而当千。”
[近义] 以少胜多 以一为十 以寡敌众
[反义] 一夫之用
[用法] 用于褒义。多用来形容作战英勇无畏;也可形容工作能力强。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
孙武(约公元前545年-公元前470年),字长卿,齐国乐安(今山东省广饶县,原广饶属于惠民地区,所以一直关于惠民一说常有纷争)人,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尊称兵圣。后人尊称其为孙子、孙武子、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他曾率领吴国军队大败楚国军队,占领楚国都城郢城,几近覆亡楚国。其著有巨作《孙子兵法》十三篇,为后世兵法家所推崇,被誉为"兵学圣典",置于《武经七书》之首。
2.上兵伐谋 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下一句我该说什么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最次伐兵,最下攻城。
用兵的最上等策略,是用计谋去挫折对方,使对方屈服。其次是在外交上击败对方(如离间其同盟,使之孤立)。再其次是直接与敌交战。最下策就是攻城,非到不得已时才采取
整段话的核心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孙武的用意在明显不过了:既然战争是最终极的手段,所以尽量应当避免。但是由于冲突无法避免,就应该考虑退而求其次的手段。不战而屈人之兵就是指通过非战争方式达到解决问题的效果(屈人之兵:使敌人屈服)
3.“上兵伐谋,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下一句是什么
“上兵伐谋,攻心为上,不战而屈人之兵。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不可不察也。”上兵伐谋,用兵的最高境界是使用谋略胜敌。
上兵伐谋是《孙子兵法》中的一个重要的思想,其进一步在下文中体现为“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古代军事理论的重要思想。对后世的战争有很大的影响。
【名称】上兵伐谋 【拼音】shàng bīng fá móu 【解释】上兵,即兵之上者,就是指上乘的用兵之法。伐,原意为功劳,这里活用作动词,建功的意思。
伐后省略介词,伐谋就是“伐于谋”,谋就是 谋略。意即凭谋略建功,指使用策略取胜,不需动用武力。
整句翻译为:用兵的最高境界是使用谋略胜敌。上兵伐谋是《 孙子兵法》中的一个重要的思想,其进一步在下文中体现为“ 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古代军事理论的重要思想。
对后世的战争有很大的影响。出处【出处】《 孙子兵法· 谋攻篇》原文为: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注解】 ① 上兵伐谋:上兵,上乘用兵之法。伐,进攻、攻打。
谋,谋略。伐谋,以谋略攻敌赢得胜利。
此句意为:用兵的最高境界是用谋略战胜敌人。 ② 其次伐交:交,交合,此处指外交。
伐交,即进行外交斗争以争取主动。当时的外交斗争,主要表现为运用外交手段瓦解敌国的联盟,扩大、巩固自己的盟国,孤立敌人,迫使其屈服。
③ 修橹韫:制造大盾和攻城的四**车。修,制作、建造。
橹,藤革等材制成的大盾牌。韫,攻城用的四**车,用桃木制成,外蒙生牛皮,可以容纳兵士十余人。
④ 具器械:具,准备。意为准备攻城用的各种器械。
⑤ 距堙:距,通“具”,准备;堙,通“堙”,土山。为攻城做准备而堆积的土山。
⑥ 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胜,克制、制服。忿,忿懑、恼怒。
蚁附之,指驱使士兵像蚂蚁一般爬梯攻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