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审时度势,戒骄戒躁 还有一句是什么
还有一句是:伺机而动,后发而制胜。
出自春秋末期孙武的《孙子兵法》,原文为:不主动,此为智,以守为攻,以柔克刚,审时度势,戒骄戒躁,伺机而动,后发而制胜。白话译文:做战时不主动进攻,这也是一种明智的选择,用等候作为攻战敌人的手段,慢慢的应对敌人,使对方无从以对,根据观察分析时势,估计情况的变化,等待合适的机会采取行动反而能够取得胜利。
扩展资料《孙子兵法》在国外的流传,许多著述都认为以日本最早,朝鲜次之。因为这两个与中国相邻的国家在历史上与中国文化交流频繁,而日本奈良时代多次派遣学生到中国学习,无疑为《孙子兵法》的东传搭建了便捷的桥梁。
据史书记载,在公元734年,也就是处于鼎盛时期的唐朝开元二十二年,在中国留学长达17年之久的日本学生吉备真备历尽艰辛回到自己的祖国。这位兼修文武的饱学之士,在离开繁华的唐朝都城时并没有携带什么丝绸珍宝,而是用唐朝廷赏赐给他的钱来买书,将大批记载中国兵学阵法知识的书籍捆载而归,回到故乡后传授给日本的文士武将。
而据一部名叫《续日本纪》的日本古书所说,吉备回国后的第26年(公元760年),奈良王朝曾派授刀舍人春日部三关、中卫舍人土师宿弥关城等6人到太宰府跟随吉备学习《孙子·九地》、《诸葛亮八阵》以及结营向背等方面的知识。这说明吉备所带回的这批典籍中确实包括被人们奉为“兵经”的《孙子兵法》。
如果这一记载准确无误的话,那么《孙子兵法》传入日本至少有1200多年的历史了。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孙子兵法。
2.“审时度势,戒骄戒躁”还有一句是什么
下一句是:伺机而动,后发而制胜。
意思是:根据观察分析时势,估计情况的变化,等待合适的机会采取行动反而能够取得胜利。
出自:孙武[春秋末期]《孙子兵法》.
原句:不主动,此为智,以守为攻,以柔克刚,审时度势,戒骄戒躁,伺机而动,后发而制胜。
释义:不主动攻击,这是智者的行为。用防御作为击破敌人的手段。针对对手咄咄逼人的语言、苛刻的条件,采用平和、柔缓的语言、态度应对,使对方犹如重拳击海绵,没有效果。观察分析时势,估计情况的变化。警惕骄傲;防备急躁。等待合适的机会采取行动反而能够取得胜利。
扩展资料:
孙武(约公元前545年—约公元前470年),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今山东省北部)人 。中国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尊称兵圣或孙子(孙武子),又称“兵家至圣”,被誉为“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
孙武大约活动于公元前六世纪末至前五世纪初,由齐至吴,经吴国重臣伍员(伍子胥)举荐,向吴王阖闾进呈所著兵法十三篇,受到重用为将。他曾率领吴国军队大败楚国军队,占领楚国都城郢城,几近覆亡楚国。
其著有巨作《孙子兵法》十三篇,为后世兵法家所推崇,被誉为“兵学圣典”,置于《武经七书》之首。
他撰著的《孙子兵法》在中国乃至世界军事史、军事学术史和哲学思想史上都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并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哲学等领域被广泛运用。被译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该书成为国际间最著名的兵学典范之书。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早于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约2300年,被誉为“兵学圣典”。共有六千字左右,一共十三篇。作者为春秋时祖籍齐国乐安的吴国将军孙武。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是古代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
《孙子兵法》被奉为兵家经典。诞生已有2500年历史,历代都有研究。李世民说“观诸兵书,无出孙武”。兵法是谋略,谋略不是小花招,而是大战略、大智慧。
如今,孙子兵法已经走向世界。它也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军事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孙子兵法》竹简1972年出土在临沂银雀山汉墓中。
《孙子兵法》的思想
《孙子兵法》中的伦理思想,具有明显的齐文化伦理思想的特点。
齐文化的伦理思想表现于两个方面:一方面讲“仁”、"礼",但又不把它放在首要地位;另一方面是重功利。这些,在《管子》一书中体现得很明确。关于前者,是从齐文化与其他地方文化相比较而言的。
鲁文化把"仁"与"礼"放在首要地位,而三晋文化,特别是秦文化,是很不重视"仁"与"礼"的。
齐文化上述两个方面,在《孙子兵法》中也体现得十分清楚。孙武讲"仁",但是并不把"仁"放在首要地位。他说:"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①杜牧注说:"先王之道,以仁为首;兵家者流,用智为先。"②杜牧是从军事学的角度来分析问题的。
孙武生活于有尚武精神传统的齐文化环境中,他在讲将领的五德时,把"智"(智慧)放在首要地位,而把"仁"的要求放在次要地位,是十分自然的。但是他并不是不要"仁",而是将"仁"用于对士卒的管理和教育方面。
《孙子兵法·计篇》说,"视卒如婴儿"、"视卒如爱子",即体现了"仁"的思想。孙武的"仁",还有更高的原则,即要符合战胜敌人、维护国家利益的要求。
因此,他在《孙子兵法·用间篇》说:"相守数年,以争一日之胜,而爱爵禄百金,不知敌之情者,不仁之至也。"即两国交兵,以决胜负,应该想方设法,不惜以爵禄和金钱,从敌方搞到情报,以了解敌情。
如果不能这样,而爱惜爵位和金钱,就是不仁到极点了。这就给了"仁"以新的解释,更具有齐文化的特色。
3.戒骄戒躁的相关名言
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孔子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老子
行谨则能坚其志,言谨则能崇其德。
——胡宏
看 不见河底就不要涉水而过。
——英国谚语
万石谷,粒粒积累;千丈布,根根织成。
——佚名
4.古今贤文中,表达戒骄戒躁的句子有哪些
1. 俄 契诃夫
“对自己的不满足,是任何真正有天才的人的根本特征之一。”
2、古希腊 德谟克利特
“忘了自己的缺点,就产生骄傲自满。”
3. 中国近代 陈毅
“九牛一毫莫自夸,骄傲自满必翻车。历览古今多少事,成由谦逊败由奢。”
4.、古希腊 毕达哥拉斯
“无论是别人在跟前或者自己单独的时候,都不要做一点卑劣的事情:最要紧的是自尊。”
5、明 王阳明
“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
6.中国近代 **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我们应当永远记住这个真理。”
7.中国近代 王进喜
“我们不能一有成绩,就象皮球一样,别人拍不得,轻轻一拍,就跳得老高。成绩越大,越要谦虚谨慎。”
8、印度 泰戈尔
“伟人多谦虚,小人多骄傲。太阳穿一件朴素的光衣,白云却披了灿烂的裙裾。”
9、苏格兰 休谟
“显而易见,骄傲与谦卑是恰恰相反的,可是它们有同一个对象。这个对象就是自我。”
10、西汉 刘安《淮南子·原道训》
善游着溺,善骑者堕,各以其所好,反自为祸。
警惕产生骄傲和急躁的情绪,**《在中国**全国代表会议上的讲话》:“戒骄戒躁,永远保持谦虚进取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