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吾道不孤”是什么意思
“吾道不孤”意思是我现在走的道路上不是我孤单一人的,意思是有志同道合的人与我为伴。
吾道不孤【wú dào bù gū】出处:《论语》人皆有兄弟,我独无.孔子道:“德不孤,必有邻。”释义:“道”名词作动词,指走在路上.后来渐渐演化成追求,信仰.“德”,这里指的是有道德的人。
“不孤”,就是不会感到孤单。造句:有这么多人赞同我们的观点,看来吾道不孤啊。
在读书这条路上,真是吾道不孤啊。很多人都喜欢看书,所以呢大家都是吾道不孤。
我喜欢舞蹈,她也喜欢,真是吾道不孤啊。话剧演员们吾道不孤啊。
2.“吾道不孤”出自哪里
1、“吾道不孤”出自《论语》。
2、“吾道不孤”这句话的意思是:在我现在走的道路上不是我孤单一人的,意思是有志同道合的人与我为伴 。“德”,这里指的是有道德的人,“不孤”,就是不会感到孤单。
3、《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清朝赵翼解释说:“语者,圣人之语言,论者,诸儒之讨论也。”其实,“论”又有纂的意思,所谓《论语》,是指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载下来编纂成书。
扩展资料:
1、弟子问孔子:「人皆有兄弟,我独无。」孔子回答道:「德不孤,必有邻。」 《论语》中的“吾道不孤”。所谓“道”,这里指的是有道德的人,“不孤”,就是不会感到孤单;就是说,有道德的人是不会感到孤单的。
2、《论语》一书,篇幅不多,却出现了不少次的重复的章节。其中有字句完全相同的,如“巧言令色鲜矣仁”一章,先见于《学而篇第一》,又重出于《阳货篇第十七》;“博学于文”一章,先见于《雍也篇第六》,又重出于《颜渊篇第十二》。
3、《论语》的篇章不但出自孔子不同学生之手,而且还出自他不同的再传弟子之手。这里面不少是曾参的学生的记载。像《泰伯篇第八》的第一章:“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论语
3.“德不孤”的下一句是什么
德不孤,必有邻——出自《论语.里仁》意思: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单的,一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和他相伴。
《论语·里仁篇》本篇是《论语》的第四篇,这一篇包括了儒家的若干重要范畴、原则和理论,对后世都产生过较大影响。又名《论》。
原文如下: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子曰:“苟志於仁矣,无恶也。”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
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见也。”
子曰:“人之过也,各於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
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事父母,几谏,谏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译文:孔子说:“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
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 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能长久地处在贫困中,也不能长久地处在安乐中。仁人是安于仁道的,有智慧的人则是知道仁对自己有利才去行仁的。”
孔子说:“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能爱人和恨人。” 孔子说:“如果立志于仁,就不会做坏事了。”
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
孔子说:“我没有见过爱好仁德的人,也没有见过厌恶不仁的人。爱好仁德的人,是不能再好的了;厌恶不仁的人,在实行仁德的时候,不让不仁德的人影响自己。
有能一天把自己的力量用在实行仁德上吗?我还没有看见力量不够的。这种人可能还是有的,但我没见过。”
孔子说:“人们的错误,总是与他那个集团的人所犯错误性质是一样的。所以,考察一个人所犯的错误,就可以知道他没有仁德了。”
孔子说:“早晨得知了道,就是当天晚上死去也心甘。” 孔子说:“士有志于(学习和实行圣人的)道理,但又以自己吃穿得不好为耻辱,对这种人,是不值得与他谈论道的。”
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人和事,没有固定的厚薄亲疏,只是按照义去做。” 孔子说:“君子思念的是道德,小人思念的是乡土;君子想的是法制,小人想的是恩惠。”
孔子说:“为追求利益而行动,就会招致更多的怨恨。” 孔子说:“能够用礼让原则来治理国家,那还有什么困难呢?不能用礼让原则来治理国家,怎么能实行礼呢?” 孔子说:“不怕没有官位,就怕自己没有学到赖以站得住脚的东西。
不怕没有人知道自己,只求自己成为有真才实学值得为人们知道的人。” 孔子说:“参啊,我讲的道是由一个基本的思想贯彻始终的。”
曾子说:“是。”孔子出去之后,同学便问曾子:“这是什么意思?”曾子说:“老师的道,就是忠恕罢了。”
孔子说:“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 孔子说:“见到贤人,就应该向他学习、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自我反省(自己有没有与他相类似的错误)。”
孔子说:“事奉父母,(如果父母有不对的地方),要委婉地劝说他们。(自己的意见表达了,)见父母心里不愿听从,还是要对他们恭恭敬敬,并不违抗,替他们操劳而不怨恨。”
孔子说:“父母在世,不远离家乡;如果不得已要出远门,也必须有一定的地方。” 孔子说:“父母的年纪,不可不知道并且常常记在心里。
一方面为他们的长寿而高兴,一方面又为他们的衰老而恐惧。” 孔子说:“古代人不轻易把话说出口,因为他们以自己做不到为可耻啊。”
孔子说:“用礼来约束自己,再犯错误的人就少了。” 孔子说:“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
孔子说:“有道德的。
转载请注明出处育才学习网 » 吾道不孤下一句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