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庸人自扰下一句是什么
应是上一句:天下本无事。
庸人,指普通平凡的人;自扰,即自己自扰自己,自作自受;全句比喻常常有人对他自己过不去,遇事生非,疑神疑鬼的自找麻烦。
庸人自扰 yōngrén-zìrǎo
解释:自扰:自找麻烦。指本来没事,自己找麻烦。
出处:《新唐书·陆象先传》:“天下本无事,庸人扰之而烦耳。”
例句:他在房里踱了半圈,在门口停下,背对着郑成功,警告似地说:“不要庸人自扰。” ◎华而实《汉衣冠》三
◎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
2.世上本无事 庸人自扰之下一句
没有下句 出自《唐书》《陆象先传》唐代陆象先,曾在益州任都督府长史兼剑南道按察史,后又任蒲州刺史。
他处理政事提倡仁恕,反对严刑峻法。 有一次,有个小官吏犯了罪,陆象先只是责备了他几句就算了。
小官吏的上司说:“像这样的罪犯应该判杖刑。”陆象先说:“人情是相差不多的,我的话难道他不了解吗?如果要用杖刑,应该从你开始。”
陆象先经常对人说:“天下本来没有那么多的事,只是庸人自找烦恼(“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把事情越弄越复杂。处理问题只要能弄清是非,正本清源,事情自然就简单了。”
3.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下一句是
“天下本无事,庸人扰之为烦耳。
第澄其源,何忧不简邪?”这句话出自《新唐书.陆象先传》的第六段,原文是:罢为益州大都督府长史、剑南按察使,为政尚仁恕。司马韦抱真谏曰:“公当峻扑罚以示威,不然,民慢且无畏。”
答曰:“政在治之而已,必刑法以树威乎?”卒不从,而蜀化。累徙蒲州刺史,兼河东按察使。
小吏有罪,诫遣之,大吏白争,以为可杖,象先曰:“人情大抵不相远,谓彼不晓吾言邪?必责者,当以汝为始。”大吏惭而退。
尝曰:“天下本无事,庸人扰之为烦耳。第澄其源,何忧不简邪?”故所至民吏怀之。
这句话的意思是:“天下本来没有什么了不得的大事,就是有一些见识浅陋的人,自己扰乱自己(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依次找到源头从根本上来解决,以后不就减少许多麻烦了吗?” “天下本无事,庸人扰之。”
比喻常常自己跟自己过不去,遇事生非,疑神疑鬼的自找麻烦,后来成为一句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