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无边落木萧萧下"怎么解释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无边:一眼望不到边.落木者,落叶的树木也.无边落木萧萧下:“一望无垠的落叶树木,凄凉的落下叶去.”为什麽说无边呢?这会给人一种无比凄凉的情绪,被凄凉的情绪所淹没的感觉,不能透风(试想你将沉没于大海的感觉).萧萧:1,象声词.2,凄凉之景.诗人其实本可以写成:无边落叶,但是,“木”是仄声中的入声字,“落”字也是.两个入声字连用,从客观角度,更能抒发抑郁情绪.这跟人的生理有关,发“入(木、落)”音时,气体从肺中徐徐长处(较之叶字)(你可以试试).自然肺部有重压之感(你可以试试).这便会从生理上,由瞬间重压让你产生抑郁情绪,正好为诗情所利用(这便是诗词中所说的声文情并茂,详见《宋词精品赏析·诗词的读写常识》).而发叶音时,气体在一瞬间被喉头闭住.重压之感便随之没有了,何谈生理加上的抑郁情绪?所以,诗人写道: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也正是诗人高于别人之处.。
2.无边落木萧萧下 意思
“无边落木萧萧下”的意思是: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
【出处】《登高》——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译文】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扩展资料
1、《登高》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秋天,杜甫时在夔州。这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杜甫本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不久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
本想直达夔门,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待了几个月后才到夔州。如不是当地都督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一住就是三个年头。而就在这三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体也非常不好。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
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
2、《登高》诗词赏析
杜甫的《登高》总体上给人一种萧瑟荒凉之感,情景交融之中,融情于景,将个人身世之悲、抑郁不得志之苦融于悲凉的秋景之中,极尽沉郁顿挫之能事,使人读来,感伤之情喷涌而出,如火山爆发而一发不可收拾。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
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次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三联表现感情,从时间、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四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
此诗八句皆对。粗略一看,首尾好像“未尝有对”,胸腹好象“无意于对”。仔细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不只“全篇可法”,而且“用句用字”,“皆古今人必不敢道,决不能道者”。它能博得“旷代之作”(均见胡应麟《诗薮》)的盛誉,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3.无边木木潇潇下的下一句
一、解答: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二、拓展:
1、原诗: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2、译文:
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转载请注明出处育才学习网 » 无边落萧萧下的下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