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巾帼不让须眉”下一句是什么
下一句:英雄不问出处。
1. 巾帼不让须眉。
2. 帼,妇女头发上的饰物。巾帼,妇女的头巾和头发上的装饰物。诸葛亮派人给司马懿送去巾帼,意谓司马懿如同妇人。后以“巾帼”为妇女的代称。古人称男子为须眉。封建传统歧视女性,所以当一个女人很有作为时,就叫巾帼不让须眉,意思是说女人不比男人差。
3. 源出《三国志·魏志·明帝睿传》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亮既屡遣使交书,又致巾帼妇人之饰,以怒宣王。”
2.巾帼不让须眉的下一句
巾帼不让须眉的下一句是:红颜更胜儿郎。
意思:封建传统歧视女性,所以当一个女人很有作为时,就叫巾帼不让须眉,意思是说女人不比男人差,现代多用作成语。
1、帼,妇女头发上的饰物。巾帼,妇女的头巾和头发上的装饰物。诸葛亮派人给司马懿送去巾帼,意谓司马懿如同妇人。后以“巾帼”为妇女的代称。
2、须眉指:胡子和眉毛。古时男子以胡须眉毛稠秀为美,故以为男子的代称。
扩展资料:
中国古代“巾帼不让须眉”的实例:
穆桂英:
传说故事人物。生长于山东穆柯寨,寨主木羽之 女,武艺高强,有勇有谋。因在阵前自招杨宗保为婿,归于宋营。在抗击辽的入侵时,她飒爽英姿,跃马横刀,与杨家诸将领一道,所向披靡,屡建战功。宗保在抗击西夏的战争中死去后,佘太君百岁挂帅,率十二寡妇征西时,她已五十岁,但她锐气不减,仍挂先锋印,一马当先,力战番将。是古代流传的巾帼英雄形象,深为群众所喜爱。民间以“穆桂英挂帅” 、“大破天门阵”等故事流传最广。
樊梨花:
“薛家将”中人物。原为寒江关关主樊洪之女。后投唐,与薛丁山结为夫妇。二人智勇双全,登坛挂帅。在薛家满门抄斩后,她率子薛刚杀进长安,除奸报仇。在民间传说中,她是一个富于反抗精神,武艺高强,神通广大的女英雄。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花木兰
搜狗百科-樊梨花
3.上联:替父从军巾帼不让须眉,求下联
上联:替父从军巾帼不让须眉下联:卫国赴疆红颜更胜儿郎横批:素妆铿锵卫国对替父 卫国-保家卫国,有取谐音“为”赴疆对从军 赴疆-赶赴边疆,征战沙场红颜对巾帼 红颜-漂亮的女子 帼:古代妇女的头巾。
古代常用“巾帼”指妇女 巾帼英雄-女英雄更胜对不让 更胜-更胜一筹,更好须眉对儿郎 须眉-胡须和眉毛,一般指男子。 有想过对“王侯将相”的“将相”。
不过将相是官职比较大的人,所以没对。 儿郎:儿子,男丁横批-素妆铿锵:木兰在从军的时候不能暴露女子身份,所以不能化妆,就是所谓现在说的“素面、素脸” 铿锵-可以囊括木兰在参军时候的勇敢什么的,一说“铿锵”就能联系到“铿锵玫瑰”,也可以形容木兰比较漂亮,但没有女孩的柔弱,比较强悍一些。
代替父亲去参军,女子不比男人差为了国家奔赴沙场,闺女比儿子更强铿锵红颜-花木兰本人纯属娱乐。
4.有一句谚语,巾帼不让后面是什么
巾帼不让须眉。
帼,妇女头发上的饰物。巾帼,妇女的头巾和头发上的装饰物。
诸葛亮派人给司马懿送去巾帼,意谓司马懿如同妇人。后以"巾帼"为妇女的代称。
古人称男子为须眉。封建传统歧视女性,所以当一个女人很有作为时,就叫巾帼不让须眉,意思是说女人不比男人差。
源出《三国志·魏志·明帝睿传》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亮既屡遣使交书,又致巾帼妇人之饰,以怒宣王。"基本信息中文名称巾帼不让须眉类型成语含义女子有作为时,说女人不比男人差典故梁红玉擂鼓代表人物梁红玉 花木兰 冯婉贞目录1巾帼介绍2须眉介绍3相关信息4十大女将5成语解释折叠编辑本段巾帼介绍由来:古时候的贵族妇女,常在举行祭祀大典时戴一种用丝织品或发丝制成的头饰,这种头巾式的头饰叫巾帼,其上还装缀着一些金珠玉翠制成的珍贵首饰。
巾帼的种类及颜色有多种,如用细长的马尾制作的叫"剪耄帼";用黑中透红颜色制作的叫"绀缯帼"。因巾帼这类物品是古代妇女的高贵装饰,人们便称女中豪杰为"巾帼英雄",后人又把"巾帼"作为妇女的尊称。
花木兰释源:《三国志·魏志·明帝睿传》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亮既屡遣使交书,又致巾帼妇人之饰,以怒宣王。"说解:帼,妇女头发上的饰物。
巾帼,妇女的头巾和头发上的装饰物。诸葛亮派人给司马懿送去巾帼,意谓司马懿如同妇人。
后以"巾帼"为妇女的代称。折叠编辑本段须眉介绍胡子和眉毛。
古时男子以胡须眉毛稠秀为美,故以为男子的代称。胡子为男子独有,眉毛虽然男女都有, 但古时候妇女为了美观,去掉眉毛,用青黑色画眉代替,虽有如无,所以须眉代指男子。
清代徐时栋的《烟屿楼笔记》中有"古人称男子为须眉"的话。《红楼梦》中也有"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的说法。
为什么要称男子为须眉呢?有一种解释是:古时男子以须眉浓密秀丽为美,而只有男子的须眉才浓密,所以将须眉作为男子的代称。但是,须是男子所独有,眉毛则是男女皆有的。
因而另一种说法似乎更合实际。原来,古代妇女有剃眉的习惯,剃去眉毛后再画眉。
而画的眉毕竟不是"真"的,看起来有而实际上无。这样,眉也可视为男子"独有"之物。
男子被称为须眉,道理就在这里。折叠编辑本段相关信息典故梁红玉出生在淮安,从小热爱劳动,习文练武。
当金兵侵犯到淮河流域时,为避兵祸,随母亲到镇江,与当时作为下级军官的韩世忠一见钟情,结为夫妻。婚后,在梁红玉辅佐下,韩世忠屡立战功,升官至浙西制置使。
公元1130年上半年,金兀术大破杭州城后,率领10万大军,满载劫得的金银珠宝,今嘉兴、苏州,沿着大运河来到镇江,企图通过镇江北撤,当时43岁的韩世忠和夫人梁红玉率领8000水军守卫镇江。敌众我寡,韩世忠急与夫人梁红玉商量计策。
梁红玉提出用埋伏之计御敌,韩世忠大喜。韩世忠站在楼船上一眼望去,只见江面上来了黑压压一片船只。
那是金兀术率领的500梁红玉多艘战船。他们耀武扬威,横冲直撞,由焦山朝金山方向驶了过来。
梁红玉在金山顶上看得清清楚楚,她英姿飒爽,猛然击起战鼓。一通战鼓,韩世忠立即指挥水军,扯帆驶出鲇鱼套的芦苇荡,迎战金军。
二通战鼓,韩世忠佯装失利,且战且退,转眼间隐进了茫茫芦荡。金兀术以为他们与以前遇到的宋军一样,贪生怕死,不堪一击。
于是急令紧紧追赶,一路追进了埋伏圈。对金兵的举动,梁红玉在金山顶上看得一清二楚,随即挥舞令旗,擂响了第三通鼓。
随着震天动地的鼓声,埋伏在芦荡里的战船,脱掉伪装,嗖地飞向敌军。守军大多来自长江中下游,个个惯熟水性,梁红玉平时又十分注重操练他们,和金兵大战个个都以一当十,派上了大用场。
他们有的钻进深水,用凿子凿金兵的船;有的用火炮、火箭猛击金兵。江面上烟雾腾腾,杀声冲天。
由于金兵大多不通水性,自入侵以来又从未遇到过这样猛烈的打击,早已死伤过半,溃不成军。金兀术急令回撤,一直逃到今句容附近的黄天荡。
韩世忠指挥宋军乘胜追击,把金兵包围在长江南侧的黄天荡里,使其进退无路。这一围就是48天。
金兀术急于逃跑,便在阵前哀求韩世忠"成全",愿以掠得的全部财宝,求他让出道路。无奈之下,金兀术派出大批探子向老百姓问路,觅及黄天荡西端有一条原来通江的河道,由于这条河道的淤塞才使得黄天荡成为死荡,于是急令士兵星夜凿渠,挖通老鹳河(即今天句容市的大道河、便民河)进入长江,往南京方面逃走。
逃到南京后,金兵惊魂未定,又遇到岳飞率领的"岳家军"打击。金兵不敢停留,带着残兵败将绕道逃到瓜洲。
在瓜洲,金兀术(完颜亮)被部下杀死在龟山寺。这一战役,韩世忠以8000水军,打得号称10万的金兵丢盔弃甲,元气大伤。
后来,大家都以巾帼不让须眉来称赞梁红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