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向死而生的下一句
好象没下句死亡本体论的建构——向死而生? 海德格尔认为,死即“向死亡的存在。”
(Being-towards-death)或说是“向死而生”。这个论断在现代思想中是最经常引用、但却最难于理解的口头禅。
海德格尔称生理上的死亡为“亡故”,而在哲学上,死则作为此在借以向其死亡存在的存在方式的名称。死比亡故更基本、更源始,因为此在只有死着,才能够亡故。
而人们一般认为死即亡故,亡故即死,即使两者在概念上有所差别,如死可指一个过程,亡故则指此过程的结果,死也不会成为亡故的“条件”。然而,这个差别正是海德格尔死亡本体论的关键。
海德格尔的观点是,人只要还没有亡故,就以向死存在的方式活着,就是说一直以“有死”或“能死”的方式活着。这种贯穿一切“活着”的死亡存在,先于任何形式的亡故。
人在亡故时已经谈不上“有死”,而是已经丧失了“有死”。死亡当然意味着一种终结或结束,但却是一种与众不同的结束。
结束(ending)有完成、就绪、停止等意思。如一条修建的公路完成了;随着最后一笔一幅画就绪了;雨停了;等等。
海德格尔认为:“结束的这些样式中没有一种可以恰当地标画作为此在之终结的死亡。 ”因为“死亡所意指的结束,意指的不是此在的在终极的存在(Being-at-an-end),而是这个存在者的向终结的存在(Being-to-wards-the-end)”。
亡故相当于“在终极的存在”,死亡相当于“向终结的存在”;就区别的关联而言,死亡比亡故更本真、更实在:亡故作为在终极的存在,其实已经没有存在,虽然人们总幻想“阴间”或“天国”的存在,但那只能确证“阳间”或“人间”的存在。向死而生指的不是活着的人与等候在生命尽头的死亡之间的一种外在关系,人们不是一步步走向还在远处尚未到场的死亡,而是在我们的“走向”本身中死亡已经在场;或者说,向死而生的“向”,实质上就是死亡的存在本身的显现,人始终以向死而生的方式存在着。
2.向生而死,向死而生 的意思
据说是犹太哲学家海德格尔的名言。
本人对哲学所知寥寥,也不了解海德格尔,只从字面上来理解这两句话。
向死而生:对于每一个个体的生命,自从它诞生之日起,它都在朝着死亡迈进。
(因为生命的辩证法告诉我们,有生就有死。一旦诞生,就意味着它总要死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是朝向死亡而生存着的。)
向生而死:对于一个生命群体来说,它的死,是为了更好的新生。
(新陈代谢,旧的、老的死去,换来新的、进步的诞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个死不是无谓的,而是有价值、有意义的死,是为了更好的新生的死。)
==================
个人理解,不当之处,楼下批评哈。
3.“向死而生”这个词出自哪里
向死而生是指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在其存在论名著《存在与时间》里面用理性的推理详细的讨论了死的概念,并最终对人如何面对无法避免的死亡给出了一个终极答案:生命意义上的倒计时法——“向死而生”。
向死而生的意义:即兵法上说的“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意思。 意指明白了生与死的关系,因而能勇敢地面对死亡,积极地生活。
扩展资料:
史铁生有一篇著名散文为《向死而生》。
史铁生是一个生命的奇迹,在漫长的轮椅生涯里至强至尊,一座文学的高峰,其想象力和思辨力一再刷新当代精神的高度,一种千万人心痛的温暖,让人们在瞬息中触摸永恒,在微粒中进入广远,在艰难和痛苦中却打心眼里宽厚地微笑——韩少功评
史铁生完成了许多身体正常的人都做不到的事,他对于人的命运和现实生活的冲突,没有停留在表面进行思考,而是去拷问存在的意义。——邓晓芒评
史铁生绝对是新时期中国最优秀的作家之一,他不是通过作品传达思想,而是引导读者自己探索生命的意义——王又平评
史铁生当然是优秀的。因为他是个残疾人,所以他的作品中有别的作家所没有的一股静气。史铁生的作品过于关注生死、宗教、信仰等问题,有人对这一点持保留意见,但我觉得他的思想是有深度的。——王蒙评
参考资料:史铁生——百度百科
4.桃李不言的下一句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释义
桃李有芬芳的花朵、甜美的果实,虽然不会说话,但仍然能吸引许多人到树下赏花尝果,以至于树下走出一条小路出来。比喻一个人做了好事,不用张扬,人们就会记住他。只要能做到身教重于言教,为人诚恳,真挚,就会深得人心。只要真诚、忠实,就能感动别人。比喻为人诚挚,自会有强烈的感召力而深得人心。
近义词
桃李不言,下自成行
出 处
《史记·李将军列传》:太史公曰:《传》曰①“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②,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③”。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也。
①传:汉朝人称《诗》《书》《易》《礼》《春秋》为经,解说经书的著作都称为“传”。这里的传是指《论语》。因《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所记,不是孔子亲笔著述,所以也称为传。
②悛悛:谦恭谨慎的样子。
③蹊:小路。
西汉名将李广英勇善战,历经汉景帝、武帝,立下赫赫战功,对部下也很谦虚和蔼。文帝、匈奴单于都很敬佩他,但年纪不大被迫自杀,许多部下及不相识的人都自动为他痛哭,司马迁称赞他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典故
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译文
太史公(司马迁)说:“《论语·子路》中,孔子说当管理者自身端正,作出表率时,不用下命令,被管理者也就会跟着行动起来;相反,如果管理者自身不端正,而要求被管理者端正,那么,纵然三令五申,被管理者也不会服从的。” 这不就是说的李将军吗 。我见到的李将军像乡下人一样的朴实,不能说善辩。到他去世的那天,天下无论认识他的或不认识他的,都为他十分哀痛。他那忠实诚恳的品格使士大夫信赖。谚语说:“桃子李子虽不会说话,(但是它们果实甜美,惹人喜爱)人们在它下面走来走去,走成了一条小路。(比喻一个人做了好事,不用张扬,人们就会记住他。只要能做到身教重于言教,为人诚恳,真挚,就会深得人心。只要真诚、忠实,就能感动别人。)”这话虽很短小精炼,却可以使人明白大道理啊!释义
5.兼听则明的下一句
“兼听则明”的下一句是“偏信则暗”。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意思是:要同时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才能正确认识事物;只相信单方面的话,必然会犯片面性的错误。出自北宋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鉴·唐纪八》。
原文:上问魏徵曰:“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对曰:“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昔尧清问下民,故有苗之恶得以上闻;舜明四目,达四聪,故共、鲧、欢兜不能蔽也。
秦二世偏信赵高,以成望夷之祸;梁武帝偏信朱异,以取台城之辱;隋炀帝偏信虞世基,以致彭城阁之变。是故人君兼听广纳,则贵臣不得拥蔽,而下情得以上通也。”
上曰:“善哉。” 译文:唐太宗问魏徵:“君主怎样能够明辨是非,怎样叫昏庸糊涂?” 魏徵答:“广泛地听取意见就能明辨是非,偏信某个人就会昏庸糊涂。
从前帝尧明晰地向下面民众了解情况,所以有苗作恶之事及时掌握。舜帝耳听四面,眼观八方,故共、鲧、欢兜都不能蒙蔽他。
秦二世偏信赵高,在望夷宫被赵高所杀;梁武帝偏信朱异,在台城因受贿被下臣侮辱;隋炀帝偏信虞世基,死于扬州的彭城阁兵变。所以人君广泛听取意见,则宦官不敢蒙蔽,下面的情况得以反映上来。”
唐太宗说:“好啊!” 扩展资料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
《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警示后人。书名的由来,就是宋神宗认为该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钦赐此名的。
由此可见,《资治通鉴》的得名,既是史家治史以资政自觉意识增强的表现,也是封建帝王利用史学为政治服务自觉意识增强的表现。司马光是为了巩固当时的封建政权,才编写《资治通鉴》,这就决定了此书的内容主要是政治史。
因此,在编纂《资治通鉴》时,在继承前人的同时,又有所发展。他把历史的君主根据他们的才能分为创业、守成、陵夷、中兴、乱亡五类。
除政治之外,《资治通鉴》在文化、科技、经济、军事等方面均有记载。在文化方面,就学术思想来说,上至先秦的儒、法名、阴阳、纵横五家的代表人物和学术主张,下及汉初的黄老思想,汉武帝的独尊儒术,以及魏晋玄学的盛行都有记载。
对于佛教、道教的起源、发展,以及儒、佛、道之间的斗争也有叙述。对西汉以来经学的发展,典籍的校理,石经的刻立,九经的雕印及流传,都有较系统的陈述。
著名的文人学士及其作品也有记载。在科技方面,记载最多的是历代的历法。
其他如天文学、地理学、土木建筑(如秦代的长城,隋唐的长安城和洛阳城)、水利工程(隋代的大运河)也有反映。《资治通鉴》也注意关于经济的记载,因田赋和赋税是封建经济的首要问题。
因此,它对于商鞅变法,文景之治,北魏孝文帝的均田制等都有记载。对于军事的记载,《资治通鉴》也很突出,对战争的描述也很生动。
凡是重大的战役,对战争的起因,战局的分析,战事的过程及其影响,都有详细记载。如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等,都是杰出的例证。
典故 在唐朝贞观之治时期,魏征主要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魏征是以直言敢谏而著称,在历史上是非常著名的谏臣。出自唐太宗之口的“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这句话里面,其中说的这个人正是指的魏征,魏征对唐太宗有着很大的影响。
因为唐太宗的贤明,所以能够听取不同的意见,兼听则明,在他的统治时期,政治纯洁,国家开放,社会稳定,唐朝成为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魏征这一生,曾经向李世民直言纳谏两百多次。
当魏征去世的时候,李世民还十分伤心,亲自给魏征立碑,写碑文。魏征能够得到皇帝对自己的如此评价,非浪得虚名。
魏征作为一个进谏的大臣,经常劝导李世民,为贞观之治做出自己的贡献。他的直言不讳,促使了唐朝进入繁荣时期,奠定了唐朝大观局面,后人做官,直言不讳,都是以魏征作为榜样,可见他的影响力很大。
有一次魏征请假上坟,趁着没有魏征不在,皇帝就想出去好好放松一下。谁料魏征提前回来,直接询问皇帝为什么取消打猎计划。
皇上于是笑着说:“一开始确实是想这样做,就但是怕你嗔怪,所以就没去。” 还有一次,李世民曾经得到一只十分很难得的鸟,拿在手中玩耍,可是看到魏征以后,就赶紧藏在自己的怀中。
魏征故意装作没看见,借着说朝廷的事情,拖延了很久,最后那只小鸟活活被闷死在李世民的怀里。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兼听则明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资治通鉴。
6.急
很久以前的问题啊。百度百科有了,大致就是说在死亡的陪伴下,由死亡督促你积极的生活。
死亡本体论的建构 死亡本体论的建构——向死而生
解 释:
意指明白了生与死的关系,因而能勇敢地面对死亡,积极地生活。也可理解为:为绝望所生,为希望所遗弃
具体内容:
海德格尔认为,死即“向死亡的存在。”(Being-towards-death)或说是“向死而生”。这个论断在现代思想中是最经常引用、但却最难于理解的口头禅。海德格尔称生理上的死亡为“亡故”,而在哲学上,死则作为此在借以向其死亡存在的存在方式的名称。死比亡故更基本、更原始,因为此在只有死着,才能够亡故。而人们一般认为死即亡故,亡故即死,即使两者在概念上有所差别,如死可指一个过程,亡故则指此过程的结果,死也不会成为亡故的“条件”。然而,这个差别正是海德格尔死亡本体论的关键。海德格尔的观点是,人只要还没有亡故,就以向死存在的方式活着,就是说一直以“有死”或“能死”的方式活着。这种贯穿一切“活着”的死亡存在,先于任何形式的亡故。人在亡故时已经谈不上“有死”,而是已经丧失了“有死”。死亡当然意味着一种终结或结束,但却是一种与众不同的结束。结束(ending)有完成、就绪、停止等意思。如一条修建的公路完成了;随着最后一笔一幅画就绪了;雨停了;等等。海德格尔认为:“结束的这些样式中没有一种可以恰当地标画作为此在之终结的死亡。 ”因为“死亡所意指的结束,意指的不是此在的在终极的存在(Being-at-an-end),而是这个存在者的向终结的存在(Being-to-wards-the-end)”。亡故相当于“在终极的存在”,死亡相当于“向终结的存在”;就区别的关联而言,死亡比亡故更本真、更实在:亡故作为在终极的存在,其实已经没有存在,虽然人们总幻想“阴间”或“天国”的存在,但那只能确证“阳间”或“人间”的存在。向死而生指的不是活着的人与等候在生命尽头的死亡之间的一种外在关系,人们不是一步步走向还在远处尚未到场的死亡,而是在我们的“走向”本身中死亡已经在场;或者说,向死而生的“向”,实质上就是死亡的存在本身的显现,人始终以向死而生的方式存在着
7.净土宗祖师怎样谈“向死而生”的
净空法师法语:印光大师教给我们,要把死字贴在额头上
(一)
1 我们修念佛法门的,人人都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那去得了吗?实在说,去得了去不了,不要问别人,问自己。如果你烦恼不能排除,妄想不能放下,你这一句佛号念得不得力,不能往生。
2 什么叫得力?不念佛的时候,这烦恼妄想来了;念佛的时候,确实可以把烦恼妄想念掉,这个样子功夫叫得力。
3 印光大师劝诫我们,要常常把“死”字贴在额头上,这句话的真正用意:第一个是提高自己的警觉,第二个是叫我们放下万缘。所谓“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这是劝勉我们放下。
4 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你就会精进不懈,你会有这个警觉——将一生的命光拿去打妄想,你造作的是六道轮回;你要是拿去念佛,那你就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个完全不一样。
(二)
1 为什么别人念佛得力?为什么我念佛不得力?同样是一句佛号,为什么别人念得相应,我念得不相应?这是自己一定要认真去反省。
2 印光大师的方法实在是绝妙,他用什么方法?他常常想着:我就要死了,马上就要死了,只有这一句佛号能救命。用这种心情念佛,念佛可以得力,可以相应。
3 人要死了,哪样你能带得了?一样都带不了。人要死了,还跟人争什么?也没得好争的。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你这句佛号就得力,你就老实了。
4 聪明的人,他看破了,所以他的心清净,能够一心称念;老实人,他听话,教他怎么样他就怎么样,他不会改变,那个容易成功;只有当中这一段人,他放不下,放不下就成了大障碍。
(三)
1 我们这个身体实实在在是脆弱,我们的这个身命实实在在是无常,所以印光老法师常常教诫我们,念佛人应当把“死”字贴在额头上。
2 念佛人要常常想到,“我就要死了”,我们那个一念才会恳切。如果我们还想到,“我还有明天,还有明年”,那叫打闲岔,这个佛号决定念不好。
3 印光大师这个方法,实在讲,非常非常的有效——决定不想明天,这才是发真实愿求生净土。
4 印光大师教给我们,要把“死”字贴在额头上,他老人家自己的佛堂就挂了一个“死”字。真正要想到西方极乐世界去的,印老这个方式值得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