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的下一句
下一句是:“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意思是:校园(书院)里,无论是周围环境的声音还是读书的声音都很好听。表示学生要好好读书。但是光读好书对一个读书人来说是不够的,小到家事,大到国家大事,都要关心。
出处:无锡惠山听松坊还有顾端文公祠,此祠创建于1613年(明万历四十一年),并以顾允成配享,祠内原悬有顾宪成的名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扩展资料
由于明朝统治阶级内部的腐化,一部分在朝官吏、在野的地主士绅及其知识分子等指责朝政腐败,要求改革。
但封建社会的顽固本性当然不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于是乎,顾宪成、高攀龙等一批敢于直谏的官吏纷纷被贬回乡。但他们并未消极隐居,仍“志在世道”,以国家兴亡为重。
万历三十二年(1604),由顾宪成、允成兄弟倡议,修复东林书院,偕同高攀龙、钱一本、薛敷教、史孟麟、于孔兼等聚众讲学,并把读书、讲学和关心国事紧密地联结在一起。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副对联,就是他们读书讲学而不忘国家安危的真实写照。
2.“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的下一句是什么
下句是: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上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下联: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赏析:
上联将读书声和风雨声融为一体,既有诗意,又有深意。下联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雄心壮志。风对雨,家对国,耳对心, 极其工整,特别是连用叠字,如闻书声琅琅。意思是,读书人不仅要读好书,还要关心国家,关心政治,关心天下之事,多用心用体会世间百态,而不要读死书。
出处:《名联谈趣》
编者简介:
顾宪成(1550年-1612年),字叔时,号泾阳,因创办东林书院而被人尊称“东林先生”。明代思想家,东林党领袖。江苏无锡人,在万历八年(1580年)中进士后历任京官,授户部主事。
万历十五年(1587年),因为上疏申辩,词语中有触怒当权者的地方,被圣旨责备,贬谪为桂阳州判官,慢慢提为处州推官。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顾宪成任吏部文选司郎中,掌管官吏班秩迁升、改调等事务。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朝廷会同推荐选任内阁大学士,顾宪成提名的人,都是明神宗所厌恶的,从而更触怒了神宗,被削去官籍,革职回家。顾宪成回到家乡以后,同弟弟顾允成倡议维修东林书院,偕高攀龙等讲学其中,同时宣扬他的政治主张。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农历十月,顾宪成会同顾允成、高攀龙、安希范、刘元珍、钱一本、薛敷教、叶茂才(时称东林八君子)等人,发起东林大会,制定《东林会约》。顾宪成等人在东林书院讲学之余,往往讽议朝政,逐渐聚合成一个政治集团“东林党”。由于许多东官员纷纷上疏推荐重新起用顾宪成。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朝廷封顾宪成为南京光禄寺少卿,但是顾宪成没有接受任命,继续留在家乡从事讲学议政。
万历四十年(1612年),顾宪成于家中去世。著作有《小心斋札记》、《泾皋藏稿》、《顾端文遗书》等。天启初年,明熹宗赠顾宪成太常卿。后来东林党争爆发,被魏忠贤阉党削去封号。崇祯初年,顾宪成获得平反,赠吏部右侍郎,谥号端文。
参考资料
李文辉.东林党.江苏:江苏文艺出版社,2017
转载请注明出处育才学习网 » 风声雨声声声入耳下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