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行得正坐得端"的下一句是什么
下一句是:身正不怕影子歪
身正不怕影子斜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指一个人只有身子站得正,影子才不会斜。通常用来比喻只要为人做事走得正、行得端就没有什么可怕的。
释义:
一个人身子站得再正,影子还是歪的。但是没人会因为你的影子是歪的就说你站的不正。身正不怕影子斜意思就是说,你如果做人正派正气,哪怕有很多人说你坏话都不用怕,因为你是正直的。
出处:
蒙古中统三年(1262年)大丞相安童遣吏部尚书张无智持书迎祁志诚(全真掌教)。一见如素,智问"修身、济家治国"之方,真人日:"身正则影正;身邪则影邪。"
译文:
蒙古中统三年(1262年)大丞相安童派遣吏部尚书张无智持书迎接祁志诚(全真掌教)。两人一见如故。张无智问祁志诚修身齐家治国的方法,真人说:“身正则影子正,身子歪则影子歪。”
解读:
做人要正直、做事要正派,堂堂正正,公公正正,才是立身之本、处世之基。人正不怕影斜,脚正不怕鞋歪,身正心安魂梦稳。品行端正,做人才有底气,做事才会硬气,心底无私天地宽,表里如一襟怀广。襟怀坦荡,光明磊落,就会赢得他人的信赖与尊敬。
扩展资料
其他为人正直的名言:
1) 正直的人必须和正直的人为伍,因为谁能够那样刚强,不受诱惑呢?
——(英国戏剧家诗人)莎士比亚
2) 正直的人是神创造的最高尚的作品。
——(英国诗人)蒲柏
3) 真有才能的人总是善良的坦白的爽直的,决不矜持。
——(法国作家)巴尔扎克
4) 能保有这高贵与正直,即使在财富地位上没有大收获,内心也是快乐和满足的。
——(中国作家)罗兰
5) 做一个圣人,那是特殊情形;做一个正直的人,那却是为人的正轨。
——(法国作家)雨采
6) 做人应该正直,而且有帮助亲友的义务,有时候应该连自身都不顾惜。
——(俄国作家)屠格涅夫
7) 做个正直的人,就必须把灵魂的高尚与谦虚精神的明智结合起来。
——(法国启蒙思想家)爱尔维修
2.知行合一的下一句是啥
知行合一的下一句是:得到功成。
大道至简,知易行难,知行合一,得到功成;
意思是:最高深的道理隐藏在最简单的事理中,有悟性的人可以从最简单的事理中获得最高深的道理,从而成功。
知行合一,是指客体顺应主体,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
这是由明朝思想家王守仁提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58685e5aeb931333365666237出来的。即谓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
这是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主要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致良知,知行合一,是阳明文化的核心。
扩展资料:
提出背景:
王阳明在贵阳北部修文县县城龙场镇龙场悟道之后 , 非常深切地了解到了生命的真相,是一种苦思后的彻悟。王阳明认为心灵态度决定行为方式、世界观点,例如《列子》故事之“疑邻窃斧”。
从此与朱熹学说分道扬镳,建立了心学体系大成的开端。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主要针对朱学而发,与朱熹的思想对立。
反对程朱理学“将知行分作两件去做,以为必先知了然后能行”的知先行后说以及由此而造成的重知轻行、“徒悬空口耳讲说”的学风。程朱理学包括陆九渊都主张“知先行后”,将知行分为两截,认为必先了解知然后才能实践行。王守仁提倡知行合一正是为了纠朱学之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