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渡人先渡己”是什么意思
是度,而不应该用渡河的渡。应该是:度人先度己。
人与我有共性,同类因义,对自己有用的一般是可以类推对人也会有用。凡是此类说法都是从大处说而非在细枝上说,这里的度人从大处上讲是度脱生死,解决了这俩问题,那么涵盖在生死之间的所有问题也就都可以顺利解决。人们由于无法解决生死,所以在生活过程中,往往看似解决了一个问题,接着又有新的问题出现,无穷无尽,都是因为生死不明。
例句:
1、度人者,先要度已。道理就像是有溺水,要救溺水的人,救人的人必须会游泳,救人的人游泳的本领越大,救的人就越多。
2、度人先度已,度人就是度已。
3、从无数个故事中我们得知,度人先要度已。就像太阳一样,要想照亮别人,首先得自己发热。
4、度人先度己,正己后正人 。
5、度人先度己,要变世界先变自己,自己也是世界的一部分。
2.佛学中说很多次都提到一句话《能渡人,不能渡己》,我也是似懂非
佛教中方有一句:小智渡己 大爱渡人。意解应为:一个人可以通过聪明才智来帮助自己,大的智慧却可以帮助许许多多的人。
所以信仰佛法,熟读佛经均能渡己渡人。
而道教中有一句类似的典语:众生好渡人难渡,只渡众生不渡人。
意解应为:
天尊慈悲不是慈悲在人上
而是在众生
渡人不是件简单的事
是要有一定修为的人,而且还要看缘分才能渡得了。
典故:吕洞宾说过“宁教渡生灵(动物)也不渡人,人不悟。
3.佛说:“渡人渡己
意思:渡人就如同渡己一样,渡己的同时也是在渡人。如果在大雨中自己带伞了,别人却没有伞,可以和别人一起用伞,既方便了别人又不防癌自己。
渡己渡人就是大乘佛教的宗旨,是相辅相成的;帮助别人实际上是完善自身;提升自己又能更好的帮助别人。心里只想着自己的人是自私的,只有心里想着别人好,放低自己,才能渡己渡人。
扩展资料:
当认为被误解时,会花很多时间去辩白。但没有用,因为心里还有评判和是非,就找不到绝对的平衡。给大家多一点时间和空间去了解,省下辩解的功夫,跳出来看所有,不过一场梦幻。佛说:“渡人如渡己,渡己,亦是渡人。”
当被误解时,会花很多时间去辩白。每个人其实都很固执。与其努力且痛苦地试图扭转别人的评判,不如默默承受,多给大家一点时间和空间去了解。
看不开,就背着。放不下,就记着。舍不得,就留着。光说了别人对错,原来自己也不完美;只道别人长短,原来自己也有缺陷;尽看别人是非,原来自己也不是圣人。
赤裸裸地来到世上,转眼赤裸裸地回去,最快乐的日子是在当下的时光里,找到了自己的踪影;渡人先渡己,未经磨砺,是没有深度的灵魂;一切有为法,今生的种种皆是因果前生;眼前的结果,都是向宇宙下的订单;心清净,生活就美好;心柔顺,一切能安定。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青年网-渡人先渡己,渡人亦渡己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佛
4.渡人如渡己渡己亦渡人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中国经常讲渡劫,“渡”也就是说帮助别人克服劫难。帮助别人,从某种意义上方便了自己;自己克服困难,也方便了他人。
出自一个典故:
和尚跟屠夫是好友。和尚早上要起来念经,而屠夫要起来杀猪。为了不耽误各自工作,便约定早上互相叫对方起床。多年后和尚与屠夫去世了。结果,屠夫上了天堂,和尚下了地狱。为什么?就是因为:和尚是在渡已(天天自己念经修行)。屠夫是在渡人(天天叫别人念经学佛向善)。所以说,渡已先渡人,渡人终渡已!一心只想渡自己,不关心他人,甚至纵容他人做恶(天天叫屠夫杀生),到头来还是无法渡自己。
扩展资料:
渡人如渡己渡己亦渡人正是大乘佛教的宗旨,以佛陀的遗留原则(三法印或进一步总结的一实相印),来发挥佛陀众生平等,慈航普度,自觉觉他,利益救度一切众生为目的之本怀--菩萨道的菩提心。修持与教理体系上,大乘佛教更精深圆满,境界广大无艮,修行果位直趋无上菩提。大乘佛教的教义在小乘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开显中道实相、八识与如来藏,六度万行与菩萨道,一心本净,众生平等众生亦可成佛等思想。从小乘的四谛、十二因缘到唯识学如来藏,三乘佛法一以惯之却在博大精深程度上节节增上,构成了完整的佛教体系。
弘法方法上,大乘佛教注重信仰与实践,强调实事求是,因地因人制宜(四悉檀),大乘佛教灵活开放、慈悲平等、普度众生、贴近生活。佛在古印度传播佛教教义,其很重要的一个思想是众生平等,慈悲普度的理念,以反对婆罗门教的野蛮种姓隔离的等级制度。而此平等与普度的思想集中显现于大乘教义里。总而言之,大乘是佛陀教诲的根本精神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