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观不合是什么意思
三观不合指您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和别人的观点不一致,对待同一事物的观点不统一,存在矛盾。例如:您认为旅游有利于身心健康,但别人认为旅游是浪费钱,这就是典型的价值观的不合。
三观一般而言是指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这是被大多数人所认知的三观,它们辩证统一,相互作用,崇高的真善美为三观的追求目标。
扩展资料:
人生观是指对人生的看法,也就是对于人类生存的目的、价值和意义的看法。人生观是由世界观决定的。人生观是一定社会或阶级的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的产物。人生观的形成是在人们实际生活过程中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受人们世界观的制约。不同社会或阶级的人们有着不同的人生观。
价值观是指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和准则,成为人们判断价值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评价标准。
一个人的价值观一旦确立,便具有相对稳定性。但就社会和群体而言 ,由于人员更替和环境的变化,社会或群体的价值观念又是不断变化着的。传统价值观念会不断地受到新价值观的挑战。对诸事物的看法和评价在心目中的主次、轻重的排列次序,构成了价值观体系。价值观和价值观体系是决定人的行为的心理基础。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三观
2.志不同,道不和 的下一句是什么
后一句是:不相为谋。
此语出自《论语·卫灵公》,是孔子所说。列出这里这些被认为是儒学弊病的句子的那位朋友说:“道不同,也应谈判、妥协、合作才对!”我们来看看前人是怎么解释这一句的。第一种解释,朱子《论语集注》中说:“不同,如善恶邪正之异。”这里是把“道不同”理解为道德修养方面的邪与正,两者就好象走向相反方向的两种人,他们不可能有共同语言,因此,不可能谋划到一起去,就像警察与罪犯不能一起谋划事情一样。清朝的黄式三《论语后案》中说:“君子与君子有时意见不同,行迹不同,而卒能相谋者,其道同也。此言道不同,指异端小人之贼道者。”这种说法,与朱子之说基本相同,也是指“善恶邪正之异”来说的。第二种解释,宋朝的邢昺说:“若道同者共谋,则情审不误;若道不同而相为谋,则事不成也。”(《十三经注疏》)这种说法虽然也可以像朱子所说的那么理解,但是也可以把“道”不同理解为具体的职业技术不同,“如射与御(射箭与驾车),各精其事,不能为谋”(钱穆《论语新解》)。这种说法也能讲得通。第三种解释,《史记》中所引的孔子之语:“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张岱《四书遇》解释说:“谓天下道理,原是如此,自然不相合一。苟得于道,何必强求其同?”这种解释是说,天下道理本来就不同,如果能得道,那么,不必强求完全相同,各自按照所得的“道”去做就行了。这种解释就好比说老子、孔子、释迦牟尼所得的道不同,但是,都是得道的人,他们不必互相商量,却可以各自按照自己所得的道去做。不过这种说法不符合“天不变,道亦不变”、“一阴一阳之谓道”的意思。因此,在这三种解释之中,最好的还是第一种解释。
转载请注明出处育才学习网 » 三观不合下一句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