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于忧患,下一句是什么
一、生于忧患,下一句是:死于安乐。
生于忧患:忧患使人生存发展。
死于安乐: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
二、句子出处及赏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出自《孟子·告子下》的一篇说理散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最后一句: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意思是:这样以后才知道忧虑祸患能使人(或国家)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走向灭亡的道理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一篇论证严密、雄辩有力的说理散文,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作者先列举六位经过贫困、挫折的磨炼而终于担当大任的人的事例,证明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磨难可以促使人有新成就。接着,作者从一个人的发展和一个国家的兴亡两个不同的角度进一步论证忧患则生、安乐则亡的道理。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结论。
本文篇幅短小,逻辑严密,思想深邃,观点鲜明,论证有力,气势充沛,感情洋溢,语言精辟,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
三、作者简介
孟子(前372一前289),名轲,战国中期邹国(今山东邹城)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孟子曾周游列国,推行他的“仁政”思想和“王道”主张,但由于当时诸侯国忙于战争兼并,其观点被认为是“迂阔”,几乎无人采纳。其弟子及再传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辑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完成,倡导“以仁为本”。
《孟子》语言明白晓畅,又极富感情,具有磅礴的气势和强大的鼓动力量。代表作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寡人之于国也》等。
2.生于忧患下一句是什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选自《孟子·告子下》。
本文是一篇论证严密、雄辩有力的说理散文。作者先列举六位经过贫困、挫折的磨炼而终于担当大任的人的事例,证明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磨难可以促使人有新成就。接着,作者从一个人的发展和一个国家的兴亡两个不同的角度进一步论证忧患则生、安乐则亡的道理。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结论。全文采用列举历史事例和讲道理相结合的写法,逐层推论,使文章紧凑,论证缜密;此外,文章多用排比句和对仗句,即使语气错落有致,又造成一种势不可挡的气势,有力地增强了论辩的说服力。
忧虑祸患能使人(或国家)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走向灭亡
3.生于忧患的下一句是什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被认为是孔子学说的继承者,有“亚圣”之称。受业于孔子之孙孔假的门人,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有权威的代表人物。他曾游梁,说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
《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义”,是孔子思想的发展。其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善于运用譬喻来陈说事理,辩论是非,既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又增强了说服力。《鱼我所欲也》一文就较好地体现了这些特点。
本文是孟子的一段游说之辞。一般为后人所接受的解释为,原文中先列举舜、傅说、胶鬲、管仲、孙叔敖、百里奚六人出身下层, 然后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令人很容易想到意志的磨练方面,最后一句尤其令人想到逆境中发奋图强的浓厚悲剧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