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灯火阑珊处的下一句是什么
没有下一句。
“万家灯火阑珊处”并不是某一句古诗,而是后人自创的,所以没有官方正式的“下一句”。常见的“春花秋月又几度”也是后人自己写的。
“万家灯火阑珊处,春花秋月又几度”
这句话是说,千家万户灯火凋零渐熄,赏过春花看过秋月,度过了一年又一年。可以理解为作者站在灯火凋零的地方,想起自己度过一年又一年,不禁有些伤感落寞。
实际上这句是有语病的,因为“万家灯火”说的是家家户户都点上了灯,光很亮;而“阑珊”是指凋零、零落,形容灯火稀疏,光不是很亮,前后有些矛盾。只能强行理解为家家户户的灯火都“阑珊”。
“灯火阑珊处”出自有名的《青玉案·元夕》,宋代辛弃疾所作,原文如下。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译文】像东风吹散千树繁花一样,又吹得烟火纷纷,乱落如雨。豪华的马车满路芳香。悠扬的凤箫声四处回荡,玉壶般的明月渐渐西斜,鱼龙灯一夜飞舞。
美人头上都戴着亮丽的饰物,笑语盈盈地随人群走过,身上香气飘洒。我在人群中寻找她千百回,猛然一回头,不经意间却在灯火零落之处发现了她。
这首词的上半阕写正月十五的晚上,满城灯火,尽情狂欢的景象。下阕仍然在写“元夕”的欢乐,且一对意中人在大街巧遇的场景。只不过上阕写的是整个场面,下阕写一个具体的人,通过他一波三折的感情起伏,把个人的欢乐自然地融进了节日的欢乐之中。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2.灯火阑珊夜归人下一句是什么
夜未央,灯火阑珊诉寒凉。秋风谁思量。此山不解此水语,此水似懂霓虹光。几载烟雨几许风霜,岁月只顾自流长。淡淡模样,波光影里暗荡漾,远去,还有绕指香。这是首 词 而且是现代人写的 还没到午夜,灯火零落稀疏的样子仿佛在诉说着寒冷。
秋风中,谁在思念?
群山不懂得水的语言,但这水似乎听得懂霓虹光影诉说的情愫。
又度过了几年烟雨与风霜,时光飞逝,只自顾自地一去不返。
(你)黯淡的模样,在波光里荡漾。虽然远去,但仍指尖留香。
表达了作者对岁月流逝的慨叹,对过往的回忆,流露出淡淡的惆怅与哀伤。
3.“万家灯火阑珊处”的下一句是什么
“万家灯火阑珊处”常见的下一句是“春花秋月又几度”。
“万家灯火阑珊处,春花秋月又几度”并不是某一句古诗,而是后人自创的,所以没有正式的“下一句”。常见的“万家灯火阑珊处,春花秋月又几度”也是后人自己写的。
释义:千家万户灯火凋零渐熄,赏过春花看过秋月,度过了一年又一年。可以理解为作者站在灯火凋零的地方,想起自己度过一年又一年,不禁有些伤感落寞。
“灯火阑珊处”出自有名的《青玉案·元夕》,宋代辛弃疾所作,原文如下: 青玉案·元夕 宋代: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译文 像东风吹散千树繁花一样,又吹得烟火纷纷,乱落如雨。豪华的马车满路芳香。
悠扬的凤箫声四处回荡,玉壶般的明月渐渐西斜,一夜鱼龙灯飞舞笑语喧哗。 美人头上都戴着亮丽的饰物,笑语盈盈地随人群走过,身上香气飘洒。
我在人群中寻找她千百回,猛然一回头,不经意间却在灯火零落之处发现了她。 扩展资料“灯火阑珊”勿作“良夜将逝”解,“灯火阑珊”虽然是灯火渐渐散尽的意思,但这儿说的是天空飘洒下来的礼花,快接近地面时早已熄灭散尽,所以即使头上有流光溢彩,站立的地方却是昏暗的。
同时,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站在灯火阑珊处的那个人,是对他自己的一种写照。根据历史背景可知,当时的他不受重用,文韬武略施展不出,心中怀着一种无比惆怅之感,所以只能在一旁孤芳自赏。
也就像站在热闹氛围之外的那个人一样,给人一种清高不落俗套的感觉,体现了受冷落后不肯同流合污的高士之风。 作者苦苦寻觅的,是自己的知音哪——那个独立在灯火阑珊处,不同凡俗、不同流合污的人。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也曾引这首词的最后一句。 这首词先用大量笔墨渲染了元夕的热闹景象,最后突然把笔锋一转,以冷清作结,形成了鲜明强烈的对比。
这种对比,不仅造成了境界上的强烈反差,深化了全词的意境,而且很好地起到了加强突出人物形象的作用。 灯火写得愈热闹,则愈显“那人”的孤高,人写得愈忘情,愈见“那人”的不同流俗。
全词就是通过这种强烈的对比手法,反衬出了一个自甘寂寞、独立不移、性格孤介的女性形象。作者写这样—个不肯随波逐流、自甘淡泊的女性形象,是有所寄托的。
辛弃疾力主抗战,屡受排挤,但他矢志不移,宁可过寂寞的闲居生活,也不肯与投降派同流合污,这首词是他这种思想的艺术反映。“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历来也为人传诵。
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这三句也是“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然经过三境界的第三境,并以此作比喻,对做学问、做人、成事业者,在经历了第一境界和第二境界之后,才能有所发现,自己所追寻的东西往往会在不经意的时候,没想到的地方出现。 王国维以为,人之成大事业者,必经历三个境界,第三境界也就是最高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比喻多年磨练之后,豁然领悟的状态。 但“境界说”是王国维的引申,并不是辛弃疾本意。
梁启超却在700多年后,读懂了辛弃疾的心事: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是啊,那个独立灯火阑珊处的人,或许正是辛弃疾自己。
在众人皆醉的时刻,只有他,是那个清醒又孤独的人。
4.漫漫长夜,灯火阑珊谁思量 下一句是什么
夜未央,灯火阑珊诉寒凉。秋风谁思量。此山不解此水语,此水似懂霓虹光。几载烟雨几许风霜,岁月只顾自流长。淡淡模样,波光影里暗荡漾,远去,还有绕指香。这是首 词 而且是现代人写的 还没到午夜,灯火零落稀疏的样子仿佛在诉说着寒冷。
秋风中,谁在思念?
群山不懂得水的语言,但这水似乎听得懂霓虹光影诉说的情愫。
又度过了几年烟雨与风霜,时光飞逝,只自顾自地一去不返。
(你)黯淡的模样,在波光里荡漾。虽然远去,但仍指尖留香。
表达了作者对岁月流逝的慨叹,对过往的回忆,流露出淡淡的惆怅与哀伤。
5.“灯火阑珊处”的下一句是什么
“灯火阑珊处”没有下一句了,是全诗的结尾句。
出处:
青玉案·元夕,作者:辛弃疾 (宋代)
全诗如下: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
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释义:
像东风吹散千树繁花一样,又吹得烟火纷纷,乱落如雨。豪华的马车满路芳香。悠扬的凤箫声四处回荡,玉壶般的明月渐渐西斜,一夜鱼龙灯飞舞笑语喧哗。美人头上都戴着亮丽的饰物,笑语盈盈地随人群走过,身上香气飘洒。我在人群中寻找她千百回,猛然一回头,不经意间却在灯火零落之处发现了她。
赏析:
1、这首词的上半阕写正月十五的晚上,满城灯火,尽情狂欢的景象。
2、下阕仍然在写“元夕”的欢乐,且一对意中人在大街巧遇的场景。只不过上阕写的是整个场面,下阕写一个具体的人,通过他一波三折的感情起伏,把个人的欢乐自然地融进了节日的欢乐之中。
3、全文主要运用了反衬的表现手法,表达出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追求(词人对理想的追求的执着和艰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