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张飞穿针歇后语下一句是什么
张飞穿针-粗中有细
相关介绍:
和《三国演义》等记载的“莽张飞”不同,《三国志》以及一些正史资料记载的张飞“小事粗鲁、粗中有细,大事有谋,谋略过人”,有“张飞穿针-粗中有细”的歇后语。
粗中有细一般说处事粗疏,而有时却也细致。
扩展资料
相关背景:
三国是一个乱世,同时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年代,在这个时期涌现了许多广为人知的人物,同时也衍生出了许多歇后语,被后世广为流传津津乐道。
提起张飞,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粗鲁、莽撞”几个字。特别是当年,他在当阳长坂桥上的那声怒吼,竟吓退了曹操的百万大军,还使大将夏侯杰当场被惊得肝胆碎裂,倒撞于马下,“连桥下的河水也为之倒流”,可说是骇人听闻、刻骨铭记,千百年来不知震撼了多少代人的心,张飞自然就成为“粗鲁、莽撞”的代名词了。
张飞少时拜王养年为师,王文武双全,教张飞学文习武,对他一生的成长,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王养年见张飞性格从小刚烈勇猛又粗莽不羁,就对他进行因人施教,天天要他拿着绣花针,把花线往针眼里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张飞穿针
2.张飞穿针歇后语是什么
张飞穿针有两个歇后语1、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
张飞眼大,《三国演义》描写他是“豹头环眼”,而针眼极小,故为“大眼瞪小眼”。比喻面面相觑、目瞪口呆的样子。
2、张飞穿针——粗中有细。张飞生性粗鲁,乃山野之夫,所以是个粗粗冽冽的人,而穿针是心细的活,所以粗鲁的人做心细的事,故称粗中有细。
扩展资料歇后语是中国劳动人民自古以来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它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
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中华文明源远流长。
张飞(约166-221)字益德(《三国演义》作翼德),幽州涿郡(今河北涿州市)人氏,三国时期蜀汉名将。因其勇武过人,而与关羽并称为“万人敌”。
羽年长数岁,飞兄事之。184年黄巾起义爆发,刘备在涿县组织起了一支义勇军参与扑灭黄巾军的战争,张飞与关羽一起加入,随刘备辗转各地。
三人情同兄弟,寝则同床,刘备出席各种宴会时,和关羽终日侍立在刘备身旁。197年在曹操进攻吕布,吕布败亡之后,张飞被任命为中郎将。
公元200年刘备衣带召事情泄漏,率领关羽、张飞逃走,杀下邳太守车胄,刘备战败,关羽被擒,刘备与张飞投奔袁绍。208年刘备于长坂坡败退时,张飞仅率二十骑断后,曹军无人敢逼近,刘备因此得以免难。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歇后语百度百科-张飞。
3.张飞穿针下一句的歇后语是什么
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
附:“张飞系列”歇后语
张飞吃豆芽——小菜一碟
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
张飞使计谋——粗中有细
张飞卖针——人强货扎手
张飞的妈妈——无事生非(吴氏生飞)
张飞吃称陀——铁了心了
张飞绣花——不对劲
张飞吃豆腐——小菜一碟 9.张飞拆桥--有勇无谋
张飞卖秤锤--人强货硬
张飞卖肉--光说不割
张飞战马超——不分胜负
张飞战关公——不念旧情
张飞遇李逵——黑对黑
张飞绣花 ——粗中有细
张飞讨债——气势汹汹
张飞耍扛子 ——轻而易举
张飞上阵—— 横冲直撞
张飞扔鸡毛——有劲难使
张飞骑老虎——人强马壮
张飞剔牙--炮换鸟枪
张飞接吻--有两把刷子
曹操张飞打哑谜——你猜你的,我猜我的
张飞抓耪子——大眼瞪小眼
抓住张飞当李逵打——认错人了
转载请注明出处育才学习网 » 张飞穿针下一句歇后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