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是故乡明的下一句是什么
月夜忆舍弟
杜 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这首诗是乾元二年(759)秋天,杜甫流寓秦州时所作。杜甫有四个弟弟:颖、观、丰、占,这时只有杜占随着地,其他三个散居在山东、河南。这首持抒发了诗人对诸弟及家乡的怀念。感叹由于战乱而造成的兄弟离散,无家可归的悲惨遭遇。"月是故乡明"句,颇道人之思亲恋乡之意。《李杜诗选》:"此二句妙绝古今矣。其原始从江淹《别赋》'明月白露'一句翻作十字,而精神如此。"《杜臆》:"对明月而忆弟,觉露增其白,但月不如故乡之明,忆在故乡兄弟故也,盖情异而景为之变也。"
2.人是家乡的好,月是故乡的明
这句话没有上一句或下一句。
“人是故乡亲,月是故乡明”是一个人在离故乡遥远地方说的一句话,是从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一首诗《月夜忆舍弟》中“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变化而来。是说故乡的一切都比外面好的意思,是对家乡一种格外的感情,说明了笔者对故乡的特别思念。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一个人出门在外,努力打拼。累了,苦了,没一个知心人安慰自己。这时终于想到,还是故乡的亲人好,至少可以说句话。一个人走在冷清的路上,呼吸着空气中的孤寂,抬头一看,月光浩洁,如果在家里,就会有更明亮的月亮了。躺在床上,看月亮就更美丽了。
3.月是故乡明,下一句———
下一句:有弟皆分散。
出自唐代杜甫《月夜忆舍弟》,全诗为: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译文:
戍楼上响起禁止通行的鼓声,秋季的边境传来孤雁的哀鸣。今天是白露节更怀念家里人,还是觉得家乡的月亮更明亮。
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已经无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寄书信询问也不知送往何处,因为天下依旧战乱不能太平。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所作。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爆发,乾元二年九月,叛军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
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这首诗就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
思想感情:
此诗首联和颔联写景,烘托出战争的氛围。颈联和尾联在此基础上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居无定处,杳无音讯,于是思念之情油然而生,特别是在入秋以后的白露时节,在戌楼上的鼓声和失群孤雁的哀鸣声的映衬之下,这种思念之情越发显得深沉和浓烈。
全诗托物咏怀,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语言精工,格调沉郁哀伤,真挚感人。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月夜忆舍弟
4.海上生明月的下一句和月是故乡明的上一句,谢啦
“天涯共此时”和“露从今夜白”。
《月夜忆舍弟》
作者: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译文:
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正在鸣叫。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
《 望月怀古》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译文:茫茫的海上升起一轮明月,此时你我都在天涯共相望。有情之人都怨恨月夜漫长,整夜里不眠而把亲人怀想。熄灭蜡烛怜爱这满屋月光,我披衣徘徊深感夜露寒凉。不能把美好的月色捧给你,只望能够与你相见在梦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