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夜深如雪重,下一句是什么
《夜 雪》·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答:智慧被美德这个盘子盛着,王朝兴旺;美德被智慧反噬,这个王朝行将崩溃。
“落花时节读华章”,白居易在仔细甄别,怎样挽救大厦将倾的唐王朝。
【赏析】
王朝崩溃之前的的征兆,首先在肱骨之臣的凋零。
这首五绝作于公元816年(元和十一年)。
元和十年六月,白居易44岁时,宰相武元衡和御史中丞裴度遭人暗杀,武元衡当场身死,裴度受了重伤。对如此大事,当时掌权的宦官集团和旧官僚集团居然保持镇静,不急于处理。白居易十分气愤,便上书力主严缉凶手,以肃法纪。可是那些掌权者非但不褒奖他热心国事,反而说他是东宫官,抢在谏官之前议论朝政是一种僭越行为;于是被贬谪为州刺史。王涯说他母亲是看花的时候掉到井里死的,他写赏花的诗和关于井的诗,有伤孝道,这样的人不配治郡,于是他被贬为江州司马。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诡异之道,寇可往,我亦渴望。谁谓鼠无牙?晚唐时节,在奸邪小人的诡异之道下,肱骨之臣不断凋零。
2.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夜深的时候就知道雪下得很大,是因为不时地能听到雪把竹枝压折的声音。是因为不时地能听到雪把竹枝压折的声音。
出自:唐·白居易《夜雪》
原文: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释义:夜卧枕被如冰,不由让我很惊讶,又看见窗户被白雪泛出的光照亮。夜深的时候就知道雪下得很大,是因为不时地能听到雪把竹枝压折的声音。是因为不时地能听到雪把竹枝压折的声音。
扩展资料
后两句“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这里仍用侧面描写,却变换角度从听觉写出。传来的积雪压折竹枝的声音,可知雪势有增无减。诗人有意选取“折竹”这一细节,托出“重”字,别有情致。
“折竹声”于“夜深”而“时闻”,显示了冬夜的寂静,更主要的是写出了诗人的彻夜无眠;这不只为了“衾枕冷”而已,同时也透露出诗人谪居江州时心情的孤寂。由于诗人是怀着真情实感抒写自己独特的感受,才使得这首《夜雪》别具一格,诗意含蓄,韵味悠长。
这首诗新颖别致,首要在立意不俗。咏雪诗写夜雪的不多,这与雪本身的特点有关。雪无声无嗅,只能从颜色、形状、姿态见出分别,而在沉沉夜色里,人的视觉全然失去作用,雪的形象自然无从捕。
诗人正是从这一特殊情况出发,全用侧面烘托,依次从触觉(冷)、视觉(明)、感觉(知)、听觉(闻)四个层次叙写,一波数折。从而生动传神地写出一场夜雪来。诗中既没有色彩的刻画,也不作姿态的描摹,初看简直毫不起眼。但细细品味,便会发现它凝重古朴、清新淡雅。
这首诗朴实自然,诗境平易,充分体现了诗人通俗易懂、明白晓畅的语言特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夜雪
3.《雪夜》白居易: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解决方案1:
角度; 温度,第一句,从诗人感觉到天气变寒来突出雪之冷.
亮度和颜色,第二句,深夜之中,原本应该伸手不见五指却"复见窗户明",所以由此展现出雪的洁白和晶莹,可以照亮黑夜.
雪之大,一个"重"字最能体现这一特点,而最后一句,"折竹"更从侧面衬托出雪大,形象生动,曲折有致.
2,大雪夜间降临,原本应该悄无声息,但诗人被寒意惊醒,一个"冷",一个"折竹声"婉转表达出诗人被贬后的寂寞冷清之状和些许愁思和感慨
解决方案2: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用:
已讶衾枕冷- 触觉
复见窗户明- 视觉
时闻折竹声- 听觉
共同感受雪夜的彻夜辗转难眠。
折竹:表示积雪之厚重。
作者似有孤寂和忧愁的感觉。
解决方案3:
用:
已讶衾枕冷- 触觉
复见窗户明- 视觉
时闻折竹声- 听觉
共同感受雪夜的彻夜辗转难眠。
折竹:表示积雪之厚重。
作者似有孤寂和忧愁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