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苏轼则是以待罪之官的身份被安置在偏僻的黄州,孤寂苦楚的心情不是轻易可以摆脱的。
此诗是苏轼在钱塘潮来江水回流时所生发的感慨,与此词旨趣有相近之处。
但当时作者是自请外任,以太常博士直史馆的头衔到美丽富庶的杭州作通判,是京官下派作地方官,仕途失意之感并不浓。
因此,此词下片所表现出来的对青春活力的呼唤,对老而无为的观点的否弃,便显得尤为可贵。这种在“命压人头不奈何”的逆境中的乐观奋发的精神,是苏轼之所以受到后世尊崇的重要原因之一。
转载请注明出处育才学习网 » 请问浣溪沙苏轼(山下兰芽短浸溪芽)写作背景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