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作和做”有什么区别请问一下,它们的区别,和它们各怎么用 爱问知
“做”与“作”古代音同通用,但并不是异体字,所以“做作”不写作“作做”或“做做”“作作”。
至于在现代,根据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所收词语来看,“做”与“作”的用法也并不相同,可惜该词典未涉及以“贡献”为宾语的例子。我认为,“贡献”前应用“作”而不宜用“做”。
因为“作”的不及物意味较浓,其后面所跟的词语往往表示该行为所产生的事物或结果,如“作案”“作罢”“作对”“作恶”“作废”“作梗”“作古”“作怪”“作乐”“作乱”“作美”“作难”“作孽”“作曲”“作色”“作势”。而“做”的及物意味较浓,其后所跟的词语往往是该行为的处置对象或制造物,如“做工”“做事”“做人”“做官”“做衣服”“做买卖”“做生日”“做梦”。
正因为“做”的及物意味较浓而“作”的不及物意味较浓,所以我们只用“做作”而不用“作做”。正因为“做”“作”的词义及词语搭配有别,所以我们用“作客”时,一般表示其行为使其成为客人;用“做客”时,则侧重于表示如何使自己做个像样的客人(塑造客人的形象)。
而用“作文”时,表示其行为产生了文章;说“做文章”,则往往能表示玩弄手段处置“文章”。由此我们再回头来看“贡献”一词,它显然属于行为所产生的事物或结果而非处置对象或制造物,所以其前当用“作”而不该用“做”。
2.申请和请示都有什么区别
申请和请示是两种不同的行文用法:申请:是向上级或有关部门申述理由,请求批准。
请示:是下级向上级请求指示。 申请的目的是通过向上级或有关主管部门提出自己明确而具体的某种要求并申明理由,以期得到批准。
申请的一般格式是: (1)标题 包括事由和文件名称,如“申请购买**物资”。 (2)正文 包括申请原因(含申请者有关方面的基本状况)、事项、理由和要求。
(3)结尾 署明申请者和日期。写申请书,事项要明确,态度要积极,言辞要恳切,理由要充分。
请示属上行文。请示的作用在于请示工作要求上级批复。
请示产生于事前,不可"先斩后奏",这是请示区别于报告的主要特征之一。 请示由标题、主送单位、正文、发文机关、日期构成。
1、标题 一般由请示单位、请示事由、文种或请示事由和文种组成。 2、正文 正文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①请示缘由:提出请示的原因和理由。
②请示事项:提出有关问题要求上级指示或批准,有的要求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和意见,供上级机关参考。 提出的请示,要符合有关方针、政策,切实可行,不可矛盾上交。
③请示要求:应明确提出要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途径,常用"是否妥当,请批示"、"妥否,请批示"、"如无不妥,请批转有关单位执行"等等。 请示与申请的区别: 1、申请是因业务或事务需要,按规定完成法律程序向上级或职能部门、管理机构、组织、社团说明理由,提出请求,希望得到批准的一种事务文书,也叫申请书或申请表。
请示和申请都有请求原由、请求事项,但请示是法定公文,申请为专用书信,属于不同文种。 2、请示用于下级机关向上级提出请求,下级只能在上级机关的职权范围内报请需要批准的事项。
申请不仅用于下级向上级请求,不属于请求范围之内的事项,而且可用于不相录属的但按规定、法律程序必须向其请求的机关、单位、部门等。 如专门办理有关业务的机构部门(银行、保险、公安、海关、土地管理、工商管理等)。
3、请示的行文对象固定,而申请的行文对象不定,请示的内容限于本系统,本部门的行政公务或政策问题,写法规范。申请的内容不以系统、部门为限,写法不强求一律,且常以填写有关部门印制的各种表格代替。
4、请示的作者是法定的机关、团体,而申请的作者可以是机关、团体,也可以是个人。机关、团体或个人向有关方面递交申请,有时必须按有关规定出具或提交有关证明、证件、文件等,而请示则没有这方面的规定。
5、请示可以带附件,附件是请示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对正文的补充说明或参考。 。
3.“它们”用英语怎么说
一、“它们”的英语单词是them或者they。
then也可以表示他们。 二、翻译:China has many traditional festivals, you can't even count them they, them,都用来表示复数概念,“他们”,“她们”,“它们”都可以。
they 为主格形式,通常做句中的主语,them 则为宾格形式,通常做宾语。 扩展资料:they和them和their的区别: 1. their 是所有格(物主代词) 意思是:他们的 2. they 通常作为主语 意思是:他们 3. them 是宾语 跟在动词后面 意思是:他们 them(他她它们)是they的宾格,一般在介词后 their(他它她们的)是they的形容词性物主代词,后面加名词 they(他它她) 是代词,作主语。
their 他们的;是形容词性物主代词 them 他们;通常作"宾格"用 例句: I borrowed this book from them. They lent this book to me. Their book is very intersting.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them。
4.おかず和レシヒ゛是什么意思 它们怎么用
おかず: 是料理里的「菜」的意思。比如晚饭的「おかず」是「西红柿炒鸡蛋」那么这个「西红柿炒鸡蛋」就是「おかず」
不是「レシヒ」而是「レシピ」就是做料理时材料的分量和作的方法。
kcal :きかい 汉字是「机会」「机械」「奇怪」「器械」・・・・
。。なし:和「ない」是一样的用法。连接在名词后面用。
。.にプラス:プラス就是「十」正。而マイナス就是「―」负。
ツナ: 金枪鱼
应该是「おつまみ」:就是喝酒时的小菜。
あんず: 杏子
かぶ: 圆萝卜,蔓菁。
しらたき: 有两个意思。
1 白滝。就是瀑布的意思。
2 日本式的粉条。做「すきやき」时放的。
5.them怎么用
them 英 [ðem; ðəm] 美 [ðɛm; ðəm]
them是宾格,宾语是动作的接受者,比如I beat them.我打了他们,他们就是"打"的接受者
them [ðem; 弱ðəm; ðm]
1. pron.
2. [they 的宾格]
3. [用作宾格]:他们,她们;它们:
She gave them the story books.
她把故事书给了他们。
It was very kind of them.
他们太客气了。
4. [口语][用作表语]他们,她们,它们:
That's them.
就是他们。
5. [用作主语, = those,非规范用法]那些:
Them are the books she has read.
那些就是她读过的书。
6. 词组短语
1. one of them 他们中的一个
2. all of them 他们全部;他们大家
6.标点符号都有什么 它们的作用各是什么 怎样用
汉语标点史溯源到甲骨文中使用的线条和间空作为分词分段的手段。
林氏认为,狭义的标点指书写形式的标点,广义的标点还应包括非书写形式的标点,如间空、大写、分段等,并把非书写形式的标点作为研究对象。钩识号从先秦至少到汉代一直用来断句。
《说文解字》已把“ ”“、”正式列为条目,两者配对,是汉语早期的句读符号。然后逐次介绍唐代写本和《金刚经》刻本的标点,宋代至清中叶的标点,清末至民国时期的标点,以至新中国的《标点符号用法》,称得起是一部扼要而又系统的标点符号简史。
句读是中国传统的标点,则在第一篇中设“句读·圈点”作了专门的讨论。 西方标点源于古希腊。
林著说,公元前5世纪的希腊铭文,用词连写,只是偶尔用直行的二连点和三连点分隔词句。大学者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年)在《修辞学》中提到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前540~前470年)的著作因为连写难以断句。
林著指出西方新式标点系统的奠基人是意大利语法学家和出版家A.马努提乌斯(约1450~1515年)。他以语法原则取代诵读原则制定五种印刷标点:逗号(,)、分号(;)、冒号(:)、句号(。)
和问号(?)。他的家族在百年间出书近千种,行销欧洲各地,这几种基本标点为各语种普遍采用。
欧洲各语种也逐渐形成自己的标点体系,英语标点是在18世纪晚期才完备的。 几千年来,汉语和西方一些语种的标点符号的发展和变化是有很大差异的,从宏观上考虑,也有相似的前进轨迹。
那就是由字、词、句的连写,而逐步采用标点或非标点的方式断词断句;由不同地域、不同见解、不同学派采用不同的标点符号,逐步舍异求同,而在一个语种内采取统一或基本统一的标点符号体系。 耐人寻味的是,人类在古代就创造出灿烂的文明,但是创造为数不多的标点符号却是步履维艰。
中国在殷商时代已创造出甲骨文,发掘出土的甲骨片所载约有4 500个单字(可识者约为三分之一)。东汉许慎著《说文解字》已收篆文9 353字,从那时直到清末,得到共同认可使用的还只有句(。)
、读(、)、表示着重的(.)、表示专名的(——)等几个标点而已,而且这些标点符号常常同其他符号(如评点符号)混用,直到1920年北洋政府教育部公布《请颁行新式标点符号议案》才有成为系列的12种标点。 古代希腊文明是令人耀目的。
在公元前5世纪前后已经是哲人辈出,为后世留下哲学、史学、文学、自然科学方面的大量文献。可是直到希腊化时代亚历山大图书馆馆长阿里斯托芬(公元前257~前180年)才创制出三级点号:中圆点(· )、上圆点(˙)、下圆点(·),从无到有,且成序列,弥足珍贵。
欧洲几个较大语种的标点符号,到18世纪末至20世纪初才最后定型。 标点符号的形状远比文字简单,而数量又远比文字为少,何以文字很早就能创造出来,而系统的标点符号却姗姗来迟,东方如此,西方也如此,这倒是值得文明史研究家思索的问题。
叹号是14世纪下半期意大利人文主义学者的创造。在现存的文献中最早的叹号见于佛罗伦萨城邦执政官、作家科卢特乔·萨卢塔蒂的拉丁文著作《论法律和医学之高尚》1399年抄本(参见第二篇2.2)。
德国刊印的书籍在16世纪开始使用叹号。英语和俄语的叹号出现于17世纪初。
莎士比亚在1610~1611年写成的《冬天的故事》(The Winter's Tale)把“叹号”称为note of admiration(赞叹符)。与莎士比亚同时代的剧作家本·琼森说叹号在句子“带赞叹”的口气说出时使用。
1657年英语叹号开始使用现代名称exclamation mark。 1897年王炳耀在《拼音字谱》中自拟的10种标点中有“慨叹之号”(!)和“惊异之号”( )。
鲁迅1909年在《域外小说集·略例》中提出四种新式标点符号,其中有(!),表示“大声”。1919年《请颁行新式标点符号议案》定名为“惊叹号”,1951年《标点符号用法》改称“感叹号”,1990年以后正式名称简化为“叹号”。
西方的标点符号在16世纪主要有朗诵学派和句法学派两个学派,主要是由古典时期希腊文和拉丁文演变而来,在17世纪后进入稳定阶段。俄文的标点是依希腊文而来,到了18世纪采用西欧的标点方法。
古代的汉字作品无标点符号,到了19世纪开始使用「。」作为断句。
日本在8世纪时,使用返点和训点作为标点系统。 第一个从国外引进标点符号的人是清末同文馆的学生张德彝。
同文馆是洋务运动中清政府为培养外语人才而设立的,张德彝是第一批英文班学生中的一员。 同治7年(1868年)2月,前驻华公使浦安臣带领“中国使团”出访欧美,张德彝也成为随团人员中的一名。
张德彝有一个习惯,无论到哪个国家,都喜欢把当地的景色、人物、风俗习惯记录下来,以“述奇”为名编成小册子。1868年至1869年期间,他完成了《再述奇》。
现在这本书名为《欧美环游记》,其中有一段介绍西洋的标点符号,云:“泰西各国书籍,其句读勾勒,讲解甚烦。如果句意义足,则记‘。
’;意未足,则记‘,’;意虽不足,而义与上句黏合,则记‘;’;又意未足,外补充一句,则记‘:’;语之诧异叹赏者,则记‘!’;问句则记‘?’;引证典据,于句之前后记‘“”’;另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