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汉族的传统文化之一,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对联是中国汉族传统文化瑰宝。对联又称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等,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字数相同,结构相同,是中文语言的独特的艺术形式 。以“对联”称之,开始于明代。 它与书法的美妙结合,又成为中华民族绚烂多彩的艺术独创。
骈文与律诗是对联的两大直接源头。对联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又吸收了古体诗、散文、词曲等的特点。对联作为一种习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中国**把楹联习俗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楹联习俗在华人乃至全球使用汉语的地区以及与汉语汉字有文化渊源的民族中传承、流播,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有着重大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