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怎么写诗
写诗需要积累,无法速成,下面把写诗最重要的声韵因素介绍给你,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四声,这里指的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
我们要知道四声,心须先知道声 调是怎样构成的。所以这里先从声调谈起。
声调 ,这是汉语(以及某些其它语言)的特点。语音的高低、升降、长 短构成了汉语的声调,而高低、升降则是主要的因素。
拿普通话来说,共有四 个声调:阴平声是一个高平调(不升不降叫平);阳平声是一个中升调(不高 不低叫中);上声是一个低升调(有时是低平调);去声是一个高降调。 古代汉语也有四个声调,但是和今天普通话的声调种类不完全一样。
古代 的四声是: ⑴平声。这个声调到后代分化为阴平和阳平。
⑵上声。这个声调到后代有一部分变为去声。
⑶去声。这个声调到后代仍是去声。
⑷入声。这个声调是一个短促的调子。
现代江浙、福建、广东、广西、江 西等处都还保存着入声。北方也有不少地方(如山西、内蒙古)保存着入声。
湖南的入声不是短促的了,但也保存着入声这一调类。北方的大部分和西南的 大部分的口语里,入声已经消失了。
北方的入声字,有的变为阴平,有的变为 阳平,有的变为上声,有的变为去声。就普通话来说,入声字变为去声的最多, 其次是阳平,变为上声的最少。
西南方言中(从湖南到云南)的入声字一律变 成了阳平。 古代的四声高低升降的形状是怎样的,现在不能详细知道了。
依照传统的 说法,平声应该是一个中平调,上声应该是一个升调,去声应该是一个降调。 入声应该是一个短调。
《康熙字典》前面载有一首歌诀,名为《分四声法》: 平声平道莫低昂, 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 入声短促急疏藏。 这种叙述是不够科学的,但是它也让我们知道了古代四声的大概。
四声和韵的关系是很密切的。在韵书中,不同声调的字不能算是同韵。
在 诗词中,不同声调的字一般不能押韵。 什么字归什么声调,在韵书中是很清楚的。
在今天还保存着入声的汉语方 言里,某字属某声也还相当清楚。我们特别应该注意一字两读的情况。
有时候, 一个字有两种意义(往往词性也不同),同时也有两种读音。例如“为”字, 用作“因为”、“为了”,就读去声。
在古代汉语里,这种情况比现代汉语多 得多。现在试举一些例子: 骑,平声,动词,骑马;去声,名词,骑兵。
思,平声,动词,思念;去声,名词,思想,情还。 誉,平声,动词,称赞;去声,名词,名誉。
污,平声,形容词,污秽;去声,动词,开脏。 数,上声,动词,计算;去声,名词,数目,命运;入声(读如朔), 形容词,频繁。
教,去声,名词,教化,教育;平声,动词,使,让。 令,去声,名词,命令;平声,动词,使,让。
禁,去声,名词,禁令,宫禁;平声,动词,堪,经得起。 杀,入声,及物动词,杀戮;去声(读如晒),不及物动词,衰落。
有些字,本来是读平声的,后来变为去声,但是意义词性都不变。“望”、“汉”、“看”字都属于这一类。
“望”和“叹”在唐诗中已经有读去声的了, “看”字总是读去声。也有比较复杂的情况:如“过”字用作动词是有时平去 两读的,至于用作名词,解作过失时,就只有去声一读了。
辨别四声,是辨别平仄的基础。下面我们就讨论平仄问题。
知道了什么是四声,平仄就好懂了。平仄是诗词格律的一个术语:诗人们 把四声分为平仄两大类,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上去入三声。
仄,按字义解释, 就是不平的意思。 凭什么来分平仄两大类呢?因为平声是没有升降的,较长的,而其他三声 是有升降的(入声也可能是微升或微降),较短的,这样,它们就形成了两大 类型。
如果让这两类声调在诗词中交错着,那就能使声调多样化,而不至于单 调。古人所谓“声调铿锵”,虽然有许多讲究,但是平仄谐和是其中的一个重 要因素。
平仄在诗词中又是怎样交错着的呢?我们可以概括为两句话: ⑴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 ⑵平仄在对句中是对立的。 这种平仄的规则在律诗表现的特别明显。
例如**《长征》诗的第五、六两句: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这两句诗的平仄是: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就本句来说,每两个字一个节奏。平起句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仄仄后面跟 着的是平平,最后一个又是仄。
仄起句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平平后面跟着 的是仄仄,最后一个又是平。这就是交替。
就对句来说,“金沙”对“大渡”, 是平平对仄仄,“水拍”对“桥横”,是仄仄对平平,“云崖”对“铁索”, 是平平对仄仄,“暖”对“寒”,是仄对平。这就是对立。
关于诗词的平仄规则,下文律诗的平仄及词的平仄中还要详细讨论。现在 先谈一谈我们怎样辨别平仄。
如果你的方言是有入声的(譬如说,你是江浙人或山西人、湖南人、华南 人),那么,问题就容易解决。在那些有入声的方言里,声调不止四个,不但 平声分阴阳,连上声、去声、入声,往往也都分阴阳。
象广州入声还分为三类。 这都好办:只消把它们合并起来就是了,例如把阴平、阳平合并为平声,把阴 上、阳上、阴去、阳去、阴入、阳入合并为仄声,就是了。
问题在于你要先弄 清楚自已方。
2. 【边塞诗怎么写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2、《塞下曲·其一》【唐】王昌龄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出塞复入塞,处处黄芦草.从来幽并客,皆向沙场老.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3、《塞下曲·其二》【唐】王昌龄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4、《出塞》【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5、《凉州词》【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6、《关山月》【唐】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7、《从军行》【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8、《塞上听吹笛》【唐】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戌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9、《渔家傲·塞下秋来》【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10、《塞下曲·其二》【唐】卢纶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11、《塞下曲·其三》【唐】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12、《使至塞上》【唐】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3. 现代诗怎么写
写诗不是恶搞,现代诗歌也有他的写法。
诗歌的标准应该没有变:语言美,节奏美,音韵美,意境美。好的诗歌应该用语言吸引人,用节奏与音韵感染人,用意境去溶化人。
但现在的好多所谓好诗歌是把完整的句子弄残废,把顺溜的句子变的拗口,把明白的句子让人看不懂。 好诗应是:辞近旨远,真情实感,意境阔大,情景交融,“明理为文,秀气成采”。
且诗歌诗歌,既要诗,还要歌,诗歌不仅要有韵律节奏,还要朗朗上口。整体来看,诗要让人在其中陶冶性情,学到知识。
文学,尤其是诗,绝对没有自然成采可言,一定要有人加工而成的。“云霞雕色,有逾画工之妙,草木贲华,无待锦匠之奇”不是诗所应遵循的规律。
诗是一门藏的艺术。好诗,就是用最少的文字,包含最深最美最多最能点击人心灵冲击人视觉美感的与音乐有关的语句! 我们这个时代在共同期盼完美诗人的出现,她应该同时具备古典美感、现代哲思、超现实主义的浪漫,方才能盖过古今中外的经典而荣升为经典,这是一个极限,只有跨越才能被广泛地接受和承认。
诗歌创作自古以来离不开“写作手法”,尤其是现代诗歌.写作手法包括“意象”、“意境”、“表述”、“结构”、“修饰”等等,这方面古诗词也好,新诗也罢,除了格律部分有所区别,其它无一不是这样. 以下是一种参考: 一种写现代诗的格式: 1]人物xxx地点 2]物品xxx动作 3]在xxx(地点) 4]存在(条件)xxx 初看起来会比较模糊,甚至不知道我在讲什么,没有关系,让我来慢慢解释: 1] 人物地点是阐述一个状态,例如“我站在27楼楼顶的边缘” 2]物品xxx动作:阐述一个与[1]相关的情形,例如“漫天的雪花在我脚下坠落” 3]在xxx(地点):变幻场景,例如“在那个有风的日子里” 4]存在(条件)xxx:简单的说就是陈述一个没有联系的状态,例如“我的眼泪化作了片片的雪花” 那么将上面的四句连起来,看看像不像一首现代诗: 我站在27楼楼顶的边缘 漫天的雪花在我脚下坠落 在那个有风的日子里 我的眼泪化作了片片的雪花 很简单吧,让我们将技巧进行到底,我再做一首: 你静静走在我的心里 没有告诉我你的到来 在荒芜的心灵中 我一直在等待这她的到来。
4. 诗怎么写
诗歌作为一种文学体裁中最高的艺术形式,历来倍受读者的喜爱.一个人,当他首先对文学发生了兴趣,并加以尝试和创作,选择的形式便往往是诗歌.诗歌可以使一个人的思想和情感在最精粹的语言和最简短的形式中真实直接地表达出来,它体现了作者本人对社会和人生的一种最独特的感受.在诗歌创作中,如何使一首诗歌达到至真至善至美,笔者认为,应该在抒情意境和押韵三个方面作好把握.
一.抒情
抒情是诗歌创作最本质的表现.一首诗歌里面,它首先离不开”情”.对一首诗歌的理解和把握,往往也是对作者所要表达出来的一种情感的理解和把握.我们说一首诗写得不好或者不成功,往往说它是”无病呻吟”.问题出在哪?当然应该是”情”表达得不够准确,抒发得不够充分.无”感”而”动”,无”情”而发,自然不能打动读者.说得粗俗点,有时候对于诗歌创作来说,倒真有点像在”没病找病”.别人出一个题目,你必须在一定的时间创作出来.于是,你不得不努力去装出一种”病”态来,创造一种所必需的情境,努力挖掘和寻找自己曾有过的感受体验,发掘出内心最真最深的”情”,然后来加以抒发和表现.对于初学写诗者,往往认为有感而发时写出的作品较为满意,原因也就在这儿.
文章贵真.诗歌创作中的”情”,应该具有作者本人最真实的体验和最独特的感受.同样一种题材,一起事件,一个题目,也只有是作者自身真实的体验和感受,才能创造和写作出自己独特的个性和风格来,从而避免了人云亦云,面面相似的尴尬.
二.意境
意境是一首诗歌创作成功的关键.评价一首诗歌写得好不好,除了要求”情”收发得真以外,就要看它有没有意境.什么是意境?意境是创作者本人在一首诗歌里面努力创造和表现出来的一种环境和气氛.它标准着读者对一首诗歌的主要创作色调的理解和把握.一首诗歌创作得有没有意境,就要看作者本人对他所要收发的情感理解得深刻不深刻,环境把握得准确不准确,体验感受得充分不充分.诗歌的意境以”意象”为主,”意象”是作者情感化了的形象,是作者本人头脑中储蓄的各种景物和环境的画面.一首诗歌创作好了,自然会有独特的”意象”呈现出来,象一幅画,一个个连接的电影镜头,让读者身临其境,由”实”(形象)而”虚”(情感)产生意境,从而产生共鸣.
意境可以是”流莺比邻”,也可以是”大风卷水”.一首诗歌的意境,也因了作者本人所要表达的种种不同的情感,收集不同的画面,从而创作出种种不同的意境.它是作者本人对人世万物的一种心灵的境界.一首诗歌里面,只有发掘出作者本人心灵深处最真的”情”,才能真正创造和表现出生动,鲜活,迷人的意境.
三.押韵
对于一首新诗的写作,我们可以不限于押韵.对于初学写诗者来说,学会用韵可以使诗歌乐感丰富.在旧体诗(这里主要指五律和七律)里,更是以它的韵律散发出特有的艺术魅力.
不管是新诗还是旧体诗,一首真正的好诗都应该是有韵的,押韵的.”韵”自何来?当然从作者本人的创作中来.不过在创作过程中,我们首先应该先确定好了抒情和意境,才能在押韵上作文章.不能仅仅因为要求押韵,而”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抒情意境和押韵三者之间的关系在诗歌创作里面并不相悖,而是真正的相辅相成.只要情感抒发得真了,自然会有完美的意境出现;意境出来了,自然就会产生出韵味来,一个个有韵脚的字会像一个个排列整齐的士兵,挨个儿向你走来,供你调谴使用.
在诗歌创作里面,抒情意境和押韵三者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情至真而文纯,文至纯而境生,境自生而韵味出,韵味出而文押韵.以上所诉均属笔者一家之言,希望我们诗歌作者共同探讨,共同努力.
5. 【《秋词》这首诗怎样写】
《秋词》二首是唐朝著名诗人刘禹锡的作品,这两首诗的可贵,在于诗人对秋天和秋色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唱出了昂扬的励志高歌. 刘禹锡唐朝文学家,哲学家,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字梦得 ,汉族,唐朝彭城人,祖籍洛阳,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著有《陋室铭》,《金陵五题》,《秋词》,《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等等. 秋词 (其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⑴, 我言秋日胜春朝⑵. 晴空一鹤排云上⑶, 便引诗情到碧霄⑷. (其二) 山明水净夜来霜, 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 岂如春色嗾人狂⑸. [2] 编辑本段注释译文 【注释】 ⑴自古:从古以来,泛指从前.逢:遇到.寂寥:空旷无声,萧条空寂,这里指景象凄凉. ⑵春朝:初春.这里可译作春天 ⑶排:推开. ⑷碧霄:青天. ⑸嗾(sǒu):教唆,指使. (6)悲寂寥:悲叹萧条空寂 (7)排云:推开白云 【译文】 其一: 自古以来,人们每逢秋天就都悲叹寂寞凄凉, 我却说秋天要胜过春天. 秋天晴朗的天空中一只仙鹤排开云层,一飞冲天, 我的诗兴也随它到了碧蓝的天空,爱上了它. 其二: 秋天来了,山明水净,夜晚已经有霜; 树叶由绿转为焦黄色,其中却有几棵树叶成红色,在浅黄色中格外显眼; 登上高楼,四望清秋入骨; 才不会像春色那样使人发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