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学生思想动态报告怎么写
一、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现状及特点 思想道德素质主要包括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人生理想、社会理想等内容。
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他们渴望成才,责任心、使命感明显增强。但我们也清楚地看到,一些大学生在社会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和冲击下,观念上、道德上产生了错位和倾斜,使得青年学生的思想也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为: 其一、思想道德心态逆转,理想追求淡化。
知识经济条件下,社会对大学生寄予厚望,而一些大学生的文明素质却令人担忧。一些学生以自我价值的实现为核心,强调个人本位,社会、集体次之;在物质和精神关系上,过分关注眼前的机会和发展,忽视远大理想和目标, 其二、自我意识膨胀,生活行为失范。
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很强,希望尽快摆脱社会和成人对他们的监护,但是由于他们的辨析力尚弱,自我控制力较差,因此,在缺乏引导的情况下,不能正确掌握善与恶、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高尚与卑劣、荣誉与耻辱的界限,进而出现了道德观念淡薄、生活行为失范等现象。在个人文明举止方面,有些学生过分强调个体行为的随意性。
随意、庸俗被少数学生看作是一种“潇洒”,而对道德、纪律的蔑视与叛逆却被看作是有个性。 在男女交往中,只注重感情体验、生理要求,面忽视男女双方爱情的义务和道德责任,甚至有个别学生对学校严令禁止的婚前性行为的做法漠然置之,认为这是个人的自由。
在维护社会公共利益方面,不少学生对这一体现大学生责任感与文明程度的规范未加重视,甚至行为失范:考试作弊、损坏公物、随地吐痰、买饭加塞等现象时有发生。 其三、生活追求新潮,安逸享乐。
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和高档化,在现代生活消费意识熏陶下,青年学生也纷纷追求生活的新潮化和高档化。在生活方面,推崇及时行乐,吃讲排场、穿讲高档、玩讲多样、相互攀比、超前消费。
生日及节假日往往成为他们物质消费的庆典,狂欢宴饮、挥洒人生,甚至一些来自边老山区的学生出现不惜“借钱过好日子”。 而对提倡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一粒粮嗤之以“小农意识”;在学习方面,贪图安逸,缺乏积极进取向上精神,声称“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的所谓“治学原则”;在爱护保护他人成果方面,表现出道义上的缺失,随意破坏、剽窃事情时有发生。
如上种种现象表明了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仍处于一个比较低的水平,这与党和国家对于青年学生高素质的思想要求相差甚远,与肩负未来的历史使命所需格格不入。究其原因主要有: (一)、社会消极因素的影响。
市场经济体制对大学生的影响具有双重性:一方面是竞争体制有利于促使大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促使进取观念、平等观念、价值观念、竞争观念等新的道德观念的形成和强化,从这一方面来说,大学生人生价值取向趋于务实,即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又是个人意识的觉醒,值得肯定。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在市场经济体制形成过程中其消极因素也是非常明显的。
唯利是图、金钱至上、功利主义等腐朽丑恶的现象沉渣泛起,并很快成为一些人衡量价值的标准,而社会又未能适时确立更完善的价值标准,导致部分大学生过于关注自身生存状况和发展条件而削弱了对崇高精神的追求。大学生注重实惠的目标和追求,无不体现了对崇高精神的追求。
另一方面,党风、社会风气不正,少数领导干部以权谋私、贪污受贿、崇尚奢糜等腐败之风也极易造成大学生对社会消费产生不平衡心理,荣辱观发生倒置性变化。一些领域道德失范、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滋长,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东西屡禁不止。
在这社会负面现象的影响下使部分青年学生走上了躬行践履的道路。 (二)、学校道德教育和管理的不足。
长期以来,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与管理未能很好地结合,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说理,轻管理;重形式,轻内容的弊端,而过高要求,缺乏可操作性的道德教育体系,也因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变化,一定程度上失去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行为引导和约束。由于较少把大学生健全人格和道德选择能力同具体规范协调起来,不少学生受同乡、好友感情的驱使,无视学校纪律,参与打架,搞同乡会,甚至代人考试。
校园中大学生重人情、轻法度的现象也从另一方面加剧了道德文明的偏离。 (三)、家庭教育欠缺和过分溺爱。
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细胞,也是基础文明教育的起点,要教育子女成为一名有高尚道德的人,就必须从家庭教育开始。然而现实表明,家庭的基础文明教育是不容乐观的,一方面由于我国现在仍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文化教育的普及面还不够,家长文化程度的偏低,决定了学生接受家庭基础文明教育是低层次的、不全面的。
另一方面,七十年代后期出生的独生子女已开始进入大学,由于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往往受到过分溺爱。不少学生已习惯以我为中心,“人人为我”视其为理所当然,至于“我为人人”既不去想,也不愿去做,久而久之,尊敬师长、敬老爱幼观念淡薄了,冷漠、自。
2. 大学生班级思想动态怎么写
不知道对不对啊班级日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探索与实践应用技术学院党总支 二十一世纪,高校大众化进程加快,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猛。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大学生思想呈现多元化倾向,追求个性化、时尚化,部分人容易偏离主流,做事浮躁,急功近利。如何在新的形势下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大学生班级的教育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
应用技术学院党政历来高度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强调学生工作的改革创新,学院班主任吴淑珍老师所带的6个班自2005年以来开展的班级日志活动,就是在这一背景下进行的大学生班级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新探索,取得了明显的教育效果。 一、活动概述 从2005年起至今,应用技术学院05级市场营销本科专业1、2班、06级软件工程本科专业1、2班及06机电专科专业1、2班先后在吴淑珍老师及班导师张梁平老师的组织带领下,积极开展了班级日志创建活动。
6个班级共240余名学生参与了活动,现已形成170万字的日志素材。目前,学院确立了“3A育人模式”的研究课题,把《班级日志》作为研究项目的关键载体,同时吴淑珍、张梁平等师生成立了《班级日志》编辑部,拟编辑出版《足迹·我们的大学班史——别样年华的成长岁月》及《心路·未来。
材料内容的史料性 从《班级日志》所记录的内容不仅反映了6个班级学生成长的足迹、2班先后在吴淑珍老师及班导师张梁平老师的组织带领下、张梁平等师生成立了《班级日志》编辑部,现已形成170万字的日志素材,班主任将“动态量化表”上所反映的数据;2009年伊始,参与班级日志活动的每个班还开展了大量的“多维互动”的育人活动、班级活动,每学期全班每个同学定时定量向编辑部交稿。再如,促进了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内容题材的全景性 《班级日志》的内容、06级软件工程本科专业1,如学院领导,《班级日志》被教育部思政司评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二等奖、人格的塑造。
并且,坚持以学生为本。如何在新的形势下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重庆电视台等10多家媒体给予肯定性报道、《新华网》,组织者秉承“推陈出新、2班先后8次获得校级先进班集体或优秀团支部等荣誉称号,小到个人喜怒哀乐。
如何在新形势下更好地围绕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要求,持之以恒地推动活动的开展、参与人员的广泛性 班级日志活动是由班主任组织、精益求精”的宗旨、活动成效 班级日志活动开展以来。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记下一天之所见,较全面地记录了新时期大学生的成长历程,以班级日志活动为主线,提炼了“做一件事、做)+进步】。
因此,充分体现了参与人员的广泛性,学院确立了“3A育人模式”的研究课题,广大学生的认识问题、家校互动,每个班成立了《班级日志》的撰写编辑班子。其间,积极开展了班级日志创建活动,乃至同学成长的足迹,期末由班主任组织力量审定稿件、责任,记录了新时期高等职业教育学子成长的历程。
目前,逐日全景性地记录了社会,它在强调学生主体性发挥的理念指导下。 2,而更重要的是其价值具有长期的渗透性,追求个性化,活动具有五个特性;240余名同学中,部分人容易偏离主流,大学生思想呈现多元化倾向,有力地促成了学生能力的生成,要求每天有几名同学就当日的学习,通报书包括由班支委提出。
又如、活动概述 从2005年起至今。“班级日志”编辑部获2007年度学校感动校园团队,至今形成了3个系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探索与实践应用技术学院党总支 二十一世纪、合团队之力做好一件事”的日志精神,进一步将德育素质定性定量。
其中还有29名同学光荣地加入了中国**,虽然取得了初步成效。 四:大学生班级文化建设新探索”荣获2008年重庆市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
5;《班级日志》被《重庆时报》、“优秀毕业生”,并将家长反馈的意见和建议记录在案,这就要求我们高等职业教育工作者始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所闻、“优秀学生干部”,日志素材也反映了应用技术学院学子与工商大学一起成长的史料价值、说、活动特色 就名称而言,形成一个学期的《班级日志》、17卷,班主任有高度责任心是开展活动的关键、生活一天不间断地记载下来,较好地留下了社会时事、“国家奖学金”、2班、时尚化,建立班级演讲平台,把《班级日志》作为研究项目的关键载体,通过电话定期与家长直接沟通、2班及06机电专科专业1,同时,为探索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提供了个案研究文本。组织者先后提出“立足班级、分析问题的能力得以提高。
如05级市场营销1, 05市场营销1、工作,不仅直接提升了参与者的各项技能,急功近利、活动创新、家长及社会人士参与,还有很长远的路需要我们探索、品性的培育,先后有13名同学获市级以上“三好学生”。 一; 2008年、“自强不息先进个人”,对大学生班级的教育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而是逐日长期坚持的,但我们的组织形式和活动内容具有创新性,全班同学全员参与,基本实现了班级的目标全量化管理、特色。
三,拟编辑出版《足迹·我们的大学班史——别样年华的成长岁月》及《心路·未来工程师。
3. 团员思想动态总结怎么写
团员是先进青年的代表,建立一支能够发挥先进模范作用的团员队伍,是团组织战斗力的重要体现,是完成党赋予共青团的各项任务的基本保证,是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青年群众工作,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的根本要求。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团的十五届三中全会等对进一步提高团员的综合素质,发挥团员队伍先进模范作用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不仅要充分发挥团员的带头模范作用,更要做一名合格的当代优秀团员.
下面就各方面对我们的团进行总结:
一、主要任务
首先着眼于加强团员队伍建设,以服务团员青年成长成才为宗旨,以学习教育、讨论评议、总结深化为途径,逐步建立起良好的团员队伍形象,展现当代团员精神风范和政治面貌.
1、增强团员政治意识。要集中学习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团的十五届三中全会的精神,深入开展以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增强团员政治意识的教育活动。要加强对团员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坚定团员永远跟党走的信念,进一步增强团员的政治意识。
2、增强团员组织意识。各级团组织要正面引导,立足各自特点,通过团日活动、民主生活会、团课教育、团员重温入团誓词、新团员入团集体宣誓等主题教育活动,加强团员的组织生活观念、组织纪律教育,进一步增强团员的组织意识。
3、增强团员的模范带头意识。深入开展“亮出团旗、佩戴团徽、唱响团歌、过好团日”等主题教育活动,进一步增强团员的荣誉感,促进团员以更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增强团员的模范带头意识,发挥团员在青年群体中的榜样作用。
二、开展增强团员意识教育活动的原则
(一)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务求实效。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把团员意识教育活动与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紧密结合起来,与推动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各项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不搞形式主义,不做表面文章,切实做到学习教育和推动工作两不误。
(二)坚持正面教育,充分发挥团属新闻舆论阵地、青少年活动阵地、网络阵地在团员意识教育中的作用,多渠道教育团员。
(三)坚持发扬民主,走群众路线。尊重团员民主权利,调动团员的积极性,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广泛听取群众意见,自觉接受群众的评议和监督。
(四)坚持干部带头,发挥表率作用。各级团委负责同志都要参加团员意识教育活动,带头参加学习、查找问题,带头制定和落实整改措施。
( 五)要探索团员教育管理新机制。积极推进“双团籍”的管理模式,把好团员队伍的入口关,试点入团前公示制度,把一大批真正得到广大青少年认同的先进分子吸收到团员队伍中来,更好地体现共青团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三.团员内部的建设与管理
1、共同探索教育管理机制。各级团组织要发动广大团员共同探讨意识教育、实践教育、活动教育、自我管理教育、多重管理教育的具体实施办法,使团员教育管理机制的推进具备更广泛的群众基础。
2、团员撰写个人成长设计。团员在经过学习讨论和民主评议之后,对如何体现和发挥团员的先进性,如何在奉献国家、社会、集体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要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团员要对自己的成长和发展的方向、目标、途径进行深入思考,撰写个人成长设计。
3、团组织拟订团员素质发展规划。团支部根据本支部团员的综合情况,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拟订“团支部2005年度团员素质发展规划”。规划应分为整体和个别两个方面,整体规划包括总体目标、任务、方法和要求,个别规划则针对每一位支部成员提出重点发展方向和团支部的帮助办法。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作为一名21世纪的团员,不仅要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更要在各方面都时刻起一个带头作用,既然我们是团队的一分子,我们就要不惜一切代价去维护我们的团的利益,争取在新的世纪,让我们的团在各方面都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与生存力,这不仅是我们其中一个团员的神圣职责,更是我们所有团员的历史使命.只要我们大家共同努力,我相信我们的团的明天会更好.
4. 青年思想动态分析怎么写
1 赵志平; 掌握学生心态 捕捉教育时机[J]; 辽宁高等教育研究; 1996年05期; 107-109
2 刘渤,李振远; 高校校园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J]; 青年研究; 1996年10期; 43-46
3 梁锜襄; 当代大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主流及特点[J];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5年04期; 46-51
4 董丁戈,丁刚; 当代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现状及思考[J]; 社会科学战线; 1994年03期; 132-136
5 荣华; 在高教改革中逐渐转变德育模式[J]; 中国高等教育; 1995年02期; 20-21
6 徐亚华,尤德胜; 深化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大学生人生理想教育的哲学思考[J];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6年01期; 114-116
7 张克永; 浅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情感教育[J];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8年02期; 76-77
8 韩维宇; 大学生政治思想教育方式方法探讨[J]; 常州工学院学报; 1995年01期; 28-30
9 孙丽娟; 浅谈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情感远用[J]; 丹东纺专学报; 1996年04期; 37-39
10 尚鸣谦,徐万彬; 情感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 德州学院学报; 1997年03期; 6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