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代指腹为婚证明怎么写
指腹为婚是指男女在未出生前,由双方父母或祖父母为其定下婚约。
当然,双方所生必须是一男一女,才好定亲。腹其实就是女性腹中胎儿。
其实,指腹为婚也算一种风俗习惯,但在有些朝代并不流行。直到南北朝时期,才开始在社会中流行。
而明朝时期对于指腹为婚更加追捧,属于比较盛行的状况。到了清代指腹为婚的风俗习惯便随着时代进步渐渐消失。
事实上指腹为婚对社会的危害特别大,时代发展与进步也让人们对旧风俗也有了新的认识。当然,这种风俗在民间还是时有发生的,不足为奇!只是到了现代社会,人们有了思想和学问,指腹为婚才彻底绝灭!不过,书中也介绍,这种风俗也毁了许多男女幸福。
因为指腹为婚的事情,也许他们并不知情。只是任由父母做主。
又岂能幸福?。
2. 将军之腹的翻译
易宗夔《新世说》卷七《排调篇》云:左季高体胖腹大,尝于饭后茶馀自捧其腹曰:“将军不负腹,腹亦不负将军!”一日,顾左右曰:“汝等知我腹中所贮何物乎?”或曰:“满腹文章”,或曰:“满腹经纶”,或曰:“腹中有十万甲兵”,或曰:“腹中包罗万象”。
左皆曰:“否!否!”忽有小校出而大声曰:“将军之腹,满贮马绊筋耳!”左乃拍案大赞曰:“是!是!”因拔擢之。盖湘人呼牛所食之草为“马绊筋”。
左素以牛能任重致远,尝以己为牵牛星降世。曾于后园凿池,左右列石人各一,肖牛女状,并立石牛于旁,隐寓自负之意。
及闻小校言,适夙志符合,故大赏之也。南朝刘义庆撰、梁刘孝标注的《世说新语》是一部名著,古代读书人读到一定层次,一定会要读这部书,这部书真可算得中国古代的一部必读书和畅销书。
于是有很多人受其感染,纷纷效仿,续作叠出,构成了中国古籍史上特殊的“世说体”系列。不过,不知是《世说新语》记载的那种“魏晋风度”一去不再,还是后人的见识和文笔赶不上二位刘氏,总之后作没有一部能够与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比肩。
后作的“世说”便常被人讥诃为“假世说”。易宗夔的这部《新世说》,也属于“假世说”之一。
仅上面所引的一段,就足见一斑。稍一考察,易氏所记左季高(宗棠)的事,原来只是一段流传已久的轶事的改版。
宋费衮《梁溪漫志》卷四《侍儿对东坡条》:东坡一日退朝,扪腹徐行,顾谓侍儿曰:“汝辈且道是中有何物?”一婢遽曰:“都是文章。”坡不以为然。
又一人曰:“满腹都是识见。”坡亦未以为当。
至朝云,乃曰:“学士一肚皮不入时宜!”坡捧腹大笑。对照一下,就发现易宗夔不过是在照抄这段苏东坡的逸事,只是把苏东坡换成了左季高,把侍女朝云换成小校(侍官)而已。
苏东坡的那段故事很著名,易氏这样拙劣地摹仿,不待明眼人即可看出。用一句《世说新语》中的人物王衍的话来形容易氏,可谓“眼光未出牛背上”(语出《晋书·王衍传》)。
其为“假世说”,正不待言矣。当然,易氏讲的故事,还算有一点可靠,那就是左宗棠是一个大肚皮。
现在我们常见到一些大腹便便的男同胞,俗名为“将军肚”,也许就是从左宗棠开始的。当然,更早的“将军肚”也还有例可查。
最典型的是唐朝的安禄山。这位北方胡人出身的将军身材魁梧,其肚子也大得令人啧舌。
唐姚汝能《安禄山事迹》卷上说安禄山:晚年益肥,腹垂过膝,自秤得三百五十斤。……禄山每行,以肩膊左右抬挽其身,方能移步。
又说,安禄山从卢龙乘马到长安,每个驿站都要筑一个石台,以便他换马,称为“大夫换马台”。驿站为他准备乘马,必须先用五石重的石袋试马,马如果能驮得动,才算合格。
他的马上有两个马鞍,一个供他的屁股坐,一个供他放置那个硕大无朋的肚子。据上面所引的资料,安禄山虽然有这样的大肚子,但跳起北方少数民族的舞蹈――胡旋舞来,却“其疾如风”,旋转自如,据说还曾与同样擅长胡旋舞的杨贵妃一起跳过“双人舞”。
真是难得这位大肚将军如此灵活!常言道:“脑满肠肥”。难得的是安禄山虽然“肠肥”而不“脑满”,他的头脑还是异常灵活,在玄宗面前,安禄山曾借这个大肚子做文章,以取悦于“当今圣上”。
《旧唐书·安禄山传》有一节,采自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说:帝(玄宗)视其腹曰:“胡腹中何有而大?”答曰“唯赤心耳!”安禄山的回答,自然使玄宗高兴。如果安禄山也象苏东坡那样,宣称自己“一肚皮不合时宜”或左宗棠那样,说自己“一肚皮马绊筋”,那就惨了!易氏这段故事,有一个应该纠正的地方,那就是“马绊筋”一语。
易氏所说,“湘中人呼牛食草为‘马绊筋’”,似乎没有任何根据。笔者就是湖南人,在乡村生活过十七年,从小放过牛,湘中地区也算跑得比较多,“多识于草木虫鱼之名”,却从未听到过有一种叫“马绊筋”的草。
湘中耕牛平日常吃的草,有丝芒草、狗尾草,还有一种“霸根草”(因为到处长根(其实是茎),所以称为“霸根草”,意思是说它到处“霸占领土”)。总之,没有叫做“马绊筋”的草。
那么,这位小校所说的“马绊筋”,到底是指什么呢?“马绊筋”者,“蛮绊筋”之误也。湖南人讲“蛮”字,有“野蛮”、“执拗”、“顽固”等多种意思。
这是一个中性词,大多数情况下并不含贬义。所谓“绊”,是指乱绕瞎缠,“筋”则是指绳索或类似绳索的东西。
“蛮绊筋”合起来讲,就是不讲秩序、不守规矩、不可理喻、任性胡来。这句话至今还活在湘中土语之中,使用频率非常高,湖南人一听便懂的。
左宗棠对“蛮绊筋”这句话表示欣赏,其实也就含有苏东坡“不合时宜”同样的意思。而且,他对自己的这种个性是很自负的。
有人概括湖湘文化的特色,也曾注意过这个“蛮”字。如果对湖南近代的著名人物,如曾国藩、左宗棠、**、彭德怀等人稍微进行一些研究,都不难看出,他们的身上确实体现了“蛮”的特色。
易宗夔是湖南人,为什么会把“蛮绊筋”这句家乡的土话误为“马绊筋”呢?易氏的家乡是湘潭,湘潭方言中,“马”与“蛮”在韵母上都是“a”,不加区别。这是其一;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