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描写节日的作文怎么写
在世界的东方,有一条腾飞的巨龙,那就是我们伟大的祖国—中国.这个有着五千年悠远历史的文明古国,有着许许多多有特色的节日,如果把它们比作一朵朵盛开的鲜花,那么,春节便是其中最亮丽的一枝奇葩.春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关于春节的由来更是有很多说法,其中流传最多的便是为了驱赶每逢除夕出来的凶兽—“年”,因此春节又称为“过年”,也因此有了春节燃放烟花爆竹的习惯.春节的习俗有很多,大多数是民间逐渐形成并流传下来的.除了放爆竹以外,贴春联更是沿袭至今.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春联是五代后蜀皇帝孟昶所写的“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在有些人家的大门上看到它的踪迹.而春联流传至今,更是丰富多彩,有描绘祖国大好河山的:“又是一年芳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有展现了伟大祖国欣欣向荣的:“春回大地千山秀,日照神州百业兴”;有歌颂美好生活的:“勤劳门第春光好,和睦人家幸福多”;有表达美好祝愿的:“梅开春烂漫,竹报岁平安”等等.春节贴“福”字,同样也是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代表了福气、福运,幸福,寄托了人们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而且还有很多人把“福”字倒过来贴,就是取的“福”倒,福到了的意思.怎么样,我们的祖先很有才吧.除此之外,在祖国的各地,还有拜年、守岁、包饺子、蒸年糕、贴年画等很多习俗,都表达了人们团团圆圆、岁岁平安的美好愿望.“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是北宋诗人王安石的著名诗句《元日》.不仅生动地告诉我们宋代过春节喝屠苏酒和贴桃符的习俗,还寄托了诗人对新年的祝福.除此之外,从古至今描写春节的诗句数不胜数,如北宋苏轼的《守岁》、南宋文天祥的《除夜》 等,大多表达了人们过新年时的欢乐情景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文在热气腾腾的团圆饭里,在一阵阵鞭炮声中,在一句句祝福语中,又一年过去了,而春节的种种更是深深地印刻在我脑海里.我想我们不仅要传承祖国的优良传统,更要努力学习,创造祖国辉煌的未来。
2. 节日作文怎么写
母亲,像一堵墙,遮住了风雨,挡住了烈日,好让我们这些不经风雨的小树苗能茁壮成长;母亲,像慈祥的鸟妈妈,每天都用充满爱的手抚摸着我们这些幼雏的羽毛,鼓励我们去搏击万里长空。我的母亲也像墙,像鸟妈妈对我呵护倍至,鼓励有加,尤其让我感激的是母亲常常对失落的我进行引导和鼓励,让那深刻的道理在我的心里生根。
她是我的第一任老师。我清楚地记得,那是前几年的事,在一次考试中,我居然考了个86分。放学了,同学们都兴高采烈的回家了,我却慢吞吞地整理好书包,金豆豆”在眼眶里直打转转。我拖着疲惫的身体,迈着沉重的脚步,一步一步地挪回家。比起往日,书包好像重了好多。树上的小鸟在唧唧喳喳地叫着,似乎在嘲笑我;路上的行人也好像在用鄙视的目光打量着我,发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冷笑;我眼前尽是妈妈在深更半夜辅导我复习功课的的身影,尽是老师期待的目光,尽是同学们的讥讽和嘲笑……
一切的一切,使我无地自容。终于到家了,妈妈看见我垂头丧气的样子,便什么都明白了,她柔和地安慰我,告诉我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接着,妈妈还帮我分析了题目,告诉我解题思路。在妈妈的指导下,我终于明白了失分的根源,妈妈也舒心的笑了。啊!母亲无私地把爱献给了我们,我们才能茁壮成长。来,让我们都感恩我们的母亲,为她做点事,哪怕只是洗脚,擦擦桌椅,我相信,这些微不足道的举动,一定能抚慰母亲那颗疲惫的心。
记得小时侯,我很任性,自己的东西不经过我的同意不能给别人,或被别人拿走。一天,我放学回家,看见表妹在哭,妈妈拿着快要被我扔掉的毛绒小熊哄着妹妹。当时,我非常生气,因为妈妈没有经过我的同意就拿我东西。我连忙跑过去,把毛绒小熊狠狠地摔在地上。母亲并没有像往常一样来安慰我,在表妹走了以后,妈妈严厉地批评了我。使我懂得对人要宽容,要有爱心。经常在我耳边敲响警钟的,是我妈妈;经常教育我做人要诚实、守信、勇敢的,也是我妈妈;经常指导我学习的,仍然是我妈妈!
母爱是深沉的,母爱是细腻的,母爱也是无私而伟大的。我要用心去体会,去感受,才能有资格接受这份爱,这份无价的爱。而今年的母亲节,又让我想起一位哲人说的话母亲是一本读不完的书。
是啊!母亲给予我的爱,让我永远也忘不了,一辈子也忘不了!感恩亲情还记得很久以前,读到箫伯纳这样一句格言人生不是一支短短的蜡烛,而是我们暂时拿着的火炬,我们一定要把它燃得十分光明灿烂,然后交给下一代人们。”
3. “如何保持传统节日”为话题写作文
自2006年端午节经**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后,2007年作为三大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又被**列为法定节日,和清明、中秋一样,在节日当天放假一天.今年我们迎来的,是第一个作为法定节日的端午节.可不得不承认的是,端午节是一个正在被我们逐渐遗忘的节日.在城市中,它已经被简化为去超市买几只速冻的粽子,很多人除了知道它和纪念一位名叫屈原的诗人有关外,对它所蕴含的其他文化意义知之甚少.如何保护我们的文化传统,使传统节日焕发其原本具有的生命力,让更多的人参与其中?本期的夜郎说事,我们就和你“摆谈摆谈.”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史籍资料中有许多不同的说法,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有四种:其一:认为端午节源自古代夏商周三代的夏至习俗;其二:认为端午节起源于古代吴越民族对龙图腾的崇拜;其三:农历的五月时分,天气燥热,蛇虫繁殖,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后来人们逐渐发现,在五月五日前后以雄黄酒洒墙壁门窗、饮蒲酒,有助于禳解灾异、祛除五毒.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个民俗惯例.其四:也是在民间影响最大、范围最广的看法,认为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投汨罗江而死的忠臣屈原.因了对屈原的纪念,让我们这个国家,我们这个民族,沾染上了一点诗性意味. 作为我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习俗,每到端午节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各地节日因其意义的不一样形式会有所不同,端午游百病盛行于贵州部分地区,贵州苗族端午节除举行赛龙舟外,还举行踩鼓舞、唱歌、赶山等活动. 但不得不承认的是,端午节是一个正在被我们逐渐遗忘的节日.在城市中,它已经被简化为去超市买几只速冻的粽子,很多人除了知道它和纪念一位名叫屈原的诗人有关外,对它所蕴含的其他文化意义知之甚少.2005年,韩国江陵端午祭申报“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成功,引发的一场“端午节保卫战”,总算让人们高度关注了一下这个节日,但“风波”过后,我们对传统节日的重视,仍然没有明显的改观,通过节日复兴传统文化的想法,仍然是一厢情愿. 我们为什么如此不重视端午节?这和中国不断加速的城市化进程有关系.端午节作为农业社会的产物,它最初的形式和内容,和农事活动密不可分.但随着乡村人口大量进入城市,城市生活的高度现代化,农村持续的城镇化建设,农耕文明被工业文明取代成了必然结果.城市中除了大厦就是街道,自然龙舟无处可划,城市建筑除了钢筋就是水泥,防盗门没有缝隙可以插艾草、挂菖蒲.这样看来,吃粽子成为最便利、最快捷的过端午方式,倒是可以理解的,而且这样也符合城市的生活习俗和节奏,只是这样的端午节,我们过着不是觉得太缺少了一点什么吗? 有民俗专家认为,端午节的被遗忘和其他传统节日的没落,还有着一个共同的原因,就是节日的娱乐化程度不够.除了清明等一些必须保持肃穆心态的节日,中国大多数的传统文化节日,都曾有过它狂欢的面孔,端午也是如此,由于在这一天要给孩子身上挂荷包,以雄黄在小儿额头画“王”驱毒镇邪,带孩子制作弓箭等等,因此端午节也被称为“孩子节”、“娃娃节”,让孩子感受到节日的欢乐气氛,是传承文化最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可惜大人们对待传统节日,也往往采取快速消费的敷衍态度,没有上一辈的言传身教,“水”未到,“渠”自然便成不了. 某电视台进行的一项街头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人知道端午节,愿意过端午节,但对如何过一个有意义的端午节,却没有多少想法——端午节所固有的文化符号,反而限定了端午节被发扬光大.比如,想到端午节便会想到纪念屈原,但实际上在更古老的时代,便已经有不少关于过端午节的记载.由于纪念屈原说影响广泛,这个观点的持续传播,也使得端午节顺理成章地成了“爱国主义教育节”.但要想传统节日重新在公众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不仅要维护它被权威化了的文化含义,更要深入挖掘它质朴而美好的一面,并赋予它可以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的活力,这样才会使得端午包括其他传统节日吸引全民参与,发现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 如何让端午节焕发活力,政府部门不能简单放假了事.被列为法定假日,为人民过好端午节提供了一个良好环境,时间上的充足,象征意义上的提醒,会唤醒更多人关于端午节的文化记忆.有学者提出,保护传统文化,必须要强调全民性、整体性、活态性和创新性.保护健康的传统文化要注意作整体保护,不能零打碎敲,各行其是.我们可以让传统乐舞、书画、茶艺,民间手工艺,弄堂游戏等等都在节日里得以亮丽的展示.一个传统节日是一个“筐”,一个文化之“筐”,这个“筐”里是可以装进许多东西的.所有的传统节日的未来,都是年轻人的,这个“筐”里必然要装上他们喜欢的东西,现代的、时尚的东西.传统节日也只有在与自然、现实、社会的互动中,才能不断变化;只有在不断变化中,才能实现她生命的延续. 特别是,传统节日活动重视人的价值,重视活的、动态的、精神的因素,重视包含其中的情感、智慧、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如传统意义上集“三月三”等节日于一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