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米芾练字的感受是感受,不是事例
宋代著名画家米芾小时家境不富裕,花学费在私塾学写字三年亦长进不大.一日,他听说有位路过村里的赶考秀才写字好就去请教.秀才翻看了米芾的临帖后说:“想要跟我学写字,有个条件,得买我的纸,可纸贵,五两纹银一张.”米芾心想哪有这样贵的纸,但出于学字心切,米芾一咬牙借来银子交给秀才.秀才递给他一张纸说:“回去好好写,三天后拿给我看.”回到家,米芾捧着这张用五两银子买来的纸,左看右看也不敢轻易使用.于是对照字帖,用没蘸墨水的笔在书案上划来划去,反反复复地琢磨,把一个一个的字印在心里.三天后,秀才来了,见米芾正坐在桌前,手握着笔,望着字帖出神呢,纸上竟滴墨未沾.便故作惊讶地问:“怎么还没写?”米芾如梦方醒,才想到三天期限已到,喃喃地说:“我怕弄废了纸.”秀才哈哈大笑,用扇子指着纸说:“好了,琢磨三天了,写个字给我看看吧!”米芾抬笔写了个“永”字.秀才一看,字写的遒劲潇洒,便故意问道:“你为什么三年学业不进,三天却能突飞猛进呢?”米芾想了想说:“因为这张纸贵,不敢像以前那样随便写来,而是先用心把字琢磨透了再写.”“对!”秀才说:“学字不光是动笔,还要动心,不但要观其形,更要悟其神,心领神会,才能写好.”说完,挥笔在“永”字后面添了七个字:(永)志不忘,纹银五两.又从怀里掏出那五两银子还给米芾,头也不回地走了.慢 看 米芾的书画水平很高,尤其临摹功夫很深,我们现今看到的“二王”的一些作品,都不是“真迹”,而是米芾的仿制品.传说,有一次,一个书画商人拿着一幅唐人的真迹,扣开了米芾的大门,有意要卖给米芾.价钱有点高.米芾说,你先放这里,五天后你再来,我若要,你把钱拿走;我若不要,你把画拿走.米芾说完,商人走了.到了第七天,商人来了.米芾说,画我看了,不错,价钱太高,你又不让价,就请你把画拿走吧,说着把画打开,并说,你看好,是不是这张画.商人客气地答道:没错,是是是.商人把画拿走了.第二天,商人拿着画又来了,一见面米芾就笑着说,我知道你今天准来,有朋友请我,我都没去,在这儿等你.商人心里马上明白了,说:是我眼拙,把您的临本拿走了,今天特来奉还.米芾大笑道:你不来找我,我也一定会去找你,你拿走了临本,我心里特别高兴,有一种说不出的愉快,好了,原本你拿走,临本还给我.商人取起原本真迹,临本还给米芾.米芾拿此事在朋友中叙说,每次都笑得前仰后合.。
2. 米芾是怎样练习书法的
米芾以书法名世,他的成就完全来自后天的苦练。米芾每天临池不辍,史料记载:“一日不书,便觉思涩,想古人未尝半刻废书也。”“智永砚成臼,乃能到右军(王羲之),若穿透始到钟(繇)、索(靖)也,可永勉之。”他儿子米友仁说他甚至大年初一也不忘写字。(据孙祖白《米芾米友仁》)。米芾作书十分认真,自己说:“佘写《海岱诗》,三四次写,间有一两字好,信书亦一难事”(明范明泰《米襄阳外记》)。一首诗,写了三四次,还只有一两字自己满意,其中的甘苦非个中行家里手不能道,也可见他创作态度的严谨。
米芾少时苦学颜、柳、欧、褚等唐楷,打下了厚实的基本功。苏轼被贬黄州时,他去拜访求教,东坡劝他学晋。元丰五年(1082)开始,米芾潜心魏晋,以晋人书风为指归,寻访了不少晋人法帖,连其书斋也取名为“宝晋斋”。今传王献之墨迹《中秋帖》,据说就是他的临本,形神精妙至极。
米芾后来做了书画博士,饱览内府藏书,熟谙千载故事,古人得失,如数家珍。
米芾自称自己的作品是“集古字”,对古代大师的用笔、章法及气韵都有深刻的领悟,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米芾学书在传统上下了很大功夫。
米芾一生转益多师,在晚年所书《自叙》中也这样说道:“余初学,先学写壁,颜七八岁也。字至大一幅,写简不成,见柳而慕其紧结,乃学柳《金刚经》。久之,知其出于欧,乃学欧。久之,如印板排算,乃慕褚而学最久,又摩段季转折肥美,八面皆全。久之,觉段全泽展《兰亭》,遂并看法帖,入晋魏平淡,弃钟方而师师宜宫,《刘宽碑》是也。篆便爱《咀楚》、《石鼓文》。又悟竹简以竹聿行漆,而鼎铭妙古老焉。”
单就书法艺术而言,米芾的书法在宋四家中传统功力最为深厚,尤其是行书。明代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谓:“吾尝评米字,以为宋朝第一,毕竟出于东坡之上。即米颠书自率更得之,晚年一变,有冰寒于水之奇。”
皇帝询问书法,米芾自称自己是“刷字”,明里自谦而实点到精要之处,“刷字”,体现他用笔迅疾而劲健,尽兴尽势尽力。他的书法作品,大至诗帖,小至尺牍、题跋都具有痛快淋漓,欹纵变幻,雄健清新的特点。从现存的近六十幅米芾的手迹来看,“刷”这一个字正将米字的神采活脱脱地表现出来,无怪乎苏东坡说:“米书超逸入神。”又说“海岳平生篆、隶、真、行、草书,风樯阵马。沉著痛快,当与钟王并行。非但不愧而已。”
3. 米芾写字故事50字
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用心去做,刻苦琢磨才能成功
米芾练书的故事
米芾小时候在私塾馆学写字,学了三年,也没学成。一天,一位进京赶考的秀才路过村里。米芾听说这秀才写得一手好字,就跑去求教。秀才翻看了米芾临帖写的一沓纸,若有所悟,对他说:“想跟我学写字,有个条件,得买我的纸。不过,贵点,五两纹银一张。”米芾一听吓了一跳,心想:“哪有这么贵的纸,这不是成心难为人吗?”秀才见他犹豫了,就说:“嫌贵就算了!”米芾求学心切,借来五两银子交给秀才。秀才递给他一张纸说:“回去好好写吧,三天后拿给我看。”
回到家,米芾捧着五两纹银买来的一张纸,左看右看,不敢轻易使用。于是翻开字帖,用没蘸墨汁的笔在书案上划来划去,想着每个字的间架和笔锋,这样琢磨来琢磨去,竟入了迷。
三天后,秀才来了。见米芾坐在那里,手握着笔,望着字帖出神,纸上却一字未写,便故作惊讶地问:“怎么还没写?”米芾一惊,如梦方醒,才想起三天期限已到,喃喃地说道:“我,我怕弄废了纸。”秀才哈哈大笑,用扇子指着纸说:“好了,琢磨了三天,写个字给我看看吧!”
米芾提笔写了一个“永”字。秀才拿过来一看,这个字写得很好,比先前写的字大有进步,于是问道:“为什么三年写不好,三天却能写好呢?”米芾小心答道:“因为这张纸贵,我怕浪费了纸,不敢像先前那样信笔写来,而是先用心把字琢磨透了……” “对!”秀才打断米芾的话说:“学字不只是动笔还要动心,不但要观其形,更要悟其神,心领神会,才能写好。现在你已经懂得写字的窍门了,我该走啦。”说着,秀才挥笔在写有“永”字的纸上添了七个字:“(永)志不忘,纹银五两。”又从怀里掏出那五两纹银还给米芾,便出门上路赶考去了。 米芾一直把这五两纹银放在案头,时刻铭记这位苦心教诲的启蒙老师,并以此激励自己勤学苦练。
4. 为什么米芾的字写得那样好
米芾是我国宋朝的一位著名书法家、画家。
他小时候,非常聪明,喜欢写字。他在学校读书时,老师拿出一本字帖,叫他天天照着写。
但他写了三年,仍没有多少长进。他心里很着急,便拿了自己写的字去向秀才请教。
秀才看了他写的字说:“请我教你写字,有个条件,必须用我的纸才行。我的纸很贵,要五两纹银一张。”
米芾家里很穷,但为了学写字,他央求母亲,变卖了家里的贵重物品,换了五两纹银,买了纸。拿了这么贵的纸,米芾不敢轻易下笔了。
他认真看字帖,用心琢磨,仔细观察每个字的写法,他把字帖上每个字的写法都印进了自己心里。这时秀才让他写个字,他提笔写了一个“永”字。
这个字写得很漂亮。秀才问他为什么现在能写好?他说:“过去写字没有用心,这次因为纸贵,我先把字琢磨透才下笔的。”
秀才高兴地说:“对,现在你已经懂得写字的诀窍了。”后来,秀才把米芾买纸的五两纹银作为礼物送给了他。
米芾时刻铭记秀才的教育,奋发努力,终于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大书画家。
5. <<米芾写匾>>的主要内容
米芾是宋代有名的书法家,求他写字的人很多。他有个邻居姓王,是个皮匠。米芾跟他关系挺好,俩人常开玩笑。一天,王皮匠来了,对米芾说:“先生,我这几年攒了点钱,想开个酒楼,您给我写块匾,行吗?”米芾说:“咱们是老邻居了,这点事不算什么,写什么呢?”王皮匠笑了笑说:“我不识文断字,也想不出什么名来,您看着写吧。”米芾点点头说:“好吧。”说完就提笔写了三个字——王皮楼。王皮匠识字不多,可头两个字他认识,一个是他的姓,一个是他干的活儿,第三个也猜了个差不多。他有点不高兴了,心说,米先生,你可真是的,我都不当皮匠了,你为什么还写“王皮楼”,难道就没有别的可写了吗?再说那个皮字也写得小了点呀!
米芾看出来了,也不说什么,提起笔来又加了几笔。这下“王皮楼”就变成“玉波楼”了,王皮匠不认识了。米芾一念,可把王皮匠乐坏了,拉着米芾的手说:“先生,可真谢谢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