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述指挥型决定正文的写法
按照《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的规定,决定是“适用于对重要事项作出决定和部署、奖惩有关单位及人员、变更或者撤销下级机关不适当的决定事项”的公文。
决定具有权威性、指导性、稳定性、和长远性的特点。 [1]
中文名
决定
外文名
decision
适 用
重要事项或者重大行动作出安排
属 于
应用写作实践
性 质
文体
正文:一般包括决定依据、决定事项和执行要求三部分组成。 [1]
决定依据要写明发布决定的背景、根据、目的或意义。行文要求简短明确。
决定事项的写法,因决定种类的不同而有所不同。用于指挥工作的决定,这部分要写明工作任务、措施、方案、要求等,内容复杂时要用小标题或条款显示出层次来;用于批准事项的决定,这部分要表达出批准意见,如有必要,还可以对批准此事项的根据和意义予以阐述;用于表彰或惩戒的决定,这部分要写明表彰决定和项目,或处分决定和处罚方法。无论是哪一类的决定,决定事项都要写得准确具体,可行性强。
2. 指挥是干什么的
指挥的作用,就像电影的导演,电影的导演掌握着他要拍摄的电影的效果、风格,电影所以表现的东西都在导演心里。
指挥也是一样的,一部音乐作品的效果、风格,所要表达的情感,也掌握在指挥的手里。也许你会问,有乐谱在,大家看谱子就行了,要指挥做什么?那我也会问,电影有剧本,大家照着本演就行了,要导演干什么?
一样的道理,艺术作品不是数学公式,写在纸上的,永远不是全部,它需要人的理解和表达。同样的《射雕》《天龙八部》等等,书都是同一部,可是拍出来的电视剧各个版本都不一样,风格不同主要取决于导演。
音乐也是,谱子都是一样的,但强弱、快慢等等表达上的差别谱子上写得并不那么完全,指挥有权利根据他的想法和理解来表现。如果有兴趣,你可以仔细听听,同一部作品,不同指挥的录音,肯定是不一样的。
每个人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把握都是不同的。这根源于音乐作品的抽象性,剧本小说再怎样也是有情节的,音乐连故事都没有,纯粹是一种情绪,那么这种情绪如何表达,表达成什么样,谱子上就没有了,这就全看指挥了。
形象地说,指挥是一个乐队的灵魂人物,他是音乐作品表达的决策者。乐队是指挥的一面镜子,指挥在台上总是背对观众的,他的想法,要通过乐队这面镜子照给观众。
或者,另一种不太完全的说法是,指挥就是在做那些谱子上没写的工作。也是有道理的。
所以,指挥绝对不是好像伴舞一样的动动手那么简单,音乐都在他手上。
指挥是如何具体操作的呢?大多数情况下,指挥的工夫花在台下,一首音乐作品在台上只演几分钟,几十分钟,在台下要花费几天,几个月的时间去排练,排练的过程就是指挥向乐队传达他对作品的理解的过程,是乐队按照指挥的理解来演习的过程。能过细致、反复的排练,指挥的想法被乐队理解并实现,才能上台表演。
但是,这也并不是说指挥在台上就是没有用的。指挥在台上的作用有以下几点:一,提示演奏员。一部作品常常规模庞大,演奏者往往不能在看谱的同时记住所有排练时要求的所有细节,这时,指挥在台上的手势会起到提示作用。二、决定一些无法定量的处理。比如,演奏员记得某处指挥要求渐慢或渐快,到底慢多少,快多少,从哪里开始慢,到哪里回到原来的速度等等这些,是无法量化在谱面上的,只能看指挥临场的表达,因为艺术是需要情绪的,不是写下来就行了的。三,临场发挥。演出,本身会让人处于一种亢奋的状态中,指挥常常在演出中迸发出排练时没有过的激情和想法,所以,演奏者必须注意指挥在台上的动作,并且要和指挥配合默契,一旦指挥出现了排练中没有的处理,演奏者反应要快,要立即表现出来。这种临场发挥常常是相当精彩且不可复得的。四,表现性,增强作品感染力。这一点并不是所有指挥都有,指挥各有各的风格,有的指挥看上去沉默,热情都在心里和手上,有的指挥则表演性很强,在音乐传达感情的同时,指挥自己也在用形体动作给观众传达着自己的情绪,也就是说,有的指挥确实有指挥给观众看的成分,比如最典型的日本指挥家小泽征尔。
综上所述,指挥的作用是重大的,无可替代的,千万不要以为指挥没有用,几十人上百人的乐队,都因为有了指挥才有音乐,如果没有指挥,乐队就没有用了。
参考资料:QQ93018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