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参观实习报告的范文模式怎么写
参观云南铜业 昆明刚铁厂 水泥厂实习报告的标准格式
正文
正文由综述、主体和总结三部分组成。正文字数为3000字左右。
1.综述
综述是报告主体部分的开端,是全篇的引子。有参观单位基本情况、岗位描述等内容。字数一般为300字左右。
2.主体
主体部分,主要是实习过程介绍、实习体会、对开设课程的建议,学生实训成果的展示和表述,是整个实习实训过程的再现,本部分占报告的大部分篇幅,字数一般2000字以上。
主体内容要求思路清晰,合乎逻辑,用语简洁准确、明快流畅;内容务求客观、科学、完备,要尽量让事实和数据说话。凡是用简要的文字能够讲清楚的内容,应用文字陈述。
3.总结
总结是实习过程的总体结论,主要回答“收获是什么”,是实习成果的归纳和总结,同时,也包括对整个实习过程的感想。
2. 怎么写参观实习报告
⑴前言部分。要求说明本次认识实习的目的,认识实习的时间与具体的参观企业等内容。这部分内容是文章开头,要求简明概括。
烟台蓝山食品公司,烟台环球机床附件集团,金鹏针业,是你们参观的企业。抱有何种学习参观的目的前去参观这些企业的,都参观了哪些方面,大概参观的多少时间,企业给你带的文化感觉是什么?干净?明亮?整洁?员工有条不紊的的工作?什么的。以及被参观企业的相关介绍,可以在公司的网站上找一些企业资料。300字之内介绍完。
⑵主体部分。是认识实习的主要部分。该部分要按照所参观的企业不同,分别有重点地介绍参观活动。
你所前去参观的企业,都带领你们去了哪些工作区域进行了参观?重点参观是什么方面?着重介绍一下给你带来的感觉,以及相关公司对重点的重视性。在重要的地点可以完成哪些工作的实施。可以造福百姓还是可以减少工作环节带来的浪费等等。前面所说的软件的外部环境以及给你带来的感官的冲突在这里可以大肆宣写一番。
⑶结尾部分。这一部分重点阐述本人对参观的认识、感想和体会等。
此次的企业参观,你深刻认识到了什么?企业的文化给你带来了什么样的感触?比如:工作环境?工作方向?工作性质?带来了什么样的精神食粮等等做个深刻的认知阐述。
最后不要忘记写,此次参观实习,给同学们带来了新的生活经历什么的。宣扬一下学校的苦口婆心,和企业的强大。
之后给你附一篇类似的实习报告。
:2009年X月X日——2009年X月X日 实习地点:XX省XX中专学校 一、实习单位简介 XX省XX中专学校创建于1998年9月,是经XX省教育厅审批备案的一所面向全省招生的全日制普通中等专业学校。XX中专学校,原名XX计算机学校,先后经历培训中心和全日制学校两个阶段。2003年初,学校各方面条件成熟,开始由短期培训向学历教育过渡。并且向XX市教育局提出申办职业高中的书面申请,经市教育局批准,XX计算机学校成为XX市较早的一所全日制职业高中。 2005年,XX学校向XX省教育厅申报中等专业学校,至2006年8月,学校正式成为经XX省教育厅审批的一所面向全省招生的全日制中等专业学校——XX省XX中专学校。 学校创办十年来,一直坚持“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两手抓”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求知、学会发展。已为社会培养、输送8600余名各级各类优秀专业人才,并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 目前,该校先进的办学理念、严谨的治学态度、严格的教学管理、完善的就业保障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受到中央电视台“名校风采”栏目组、《中国企业报》、《XX日报》、《XX科技报教育周刊》、XX电视台、《XX日报》、XX网等各大媒体的关注,正如教育部门有关领导对该校的评价:“XX中专学校是XX职业教育的一朵奇葩,是XX职业教育的品牌与窗口”。 二、实习内容 (一)实习目的 本次实习是学习了三年多的电子商务专业后进行的一次全面的实践性练习。其目的在于加深对电子商务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理解,将课堂知识与现实工作进行结合,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想通过亲身体验社会实践让自己更进一步了解社会,在实践中增长见识,锻炼自己的才干,培养自己的韧性,更重要的是检验一下自己所学的东西能否被社会所用,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以便更好的取长补短,提高个人素养,为即将进入社会做好准备和进行必要的热身及适应。 (二)实习过程 对于一个大学生而言,敢于接受挑战是一种基本的素质。虽寒风凛冽,冰天雪地,我毅然踏上了社会实践的道路。2009年2月4号,我带着忐忑与兴奋来到了XX学校,一进学校大门,两栋教学楼映入眼帘,整齐的宿舍楼,干净的教学环境让我对未来的工作产生了好奇与憧憬。我带着行李走进人资处,人资处的两位老师热情的接待了我,填表格、报到、安排住宿,参观学校。这里老师的热情让我没有一点陌生感,刚来时的忐忑也随之烟消云散。 从2月5号到2月22号,学校对我们几个新来的实习生进行了半个多月的培训,第一周让我们了解学校的大概情况,学校的文化理念、经营理念、管理理念、教育理念、工作作风等等。第二周就对我们进行了专业培训,师德师风培训、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与考核,经过多重考核,我顺利上岗,在平面组当网页设计课的老师,还兼职在企划处担任实习干事一职。
3. 【考察报告怎么写】
考察报告一、考察报告的概念及作用考察报告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考察报告是指作者为了了解某地区的基本情况,或者为了获取某项科研任务的科学数据或证据,根据一定的科学标准,亲自进行考察活动,并在此基础上写成文章,如考察散记、考察札记、考察日记,以及一些学术性的报告等,统称为考察报告.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表明:认识的唯一源泉是物质世界.认识依赖于实践,人们的认识过程必须经过感性认识阶段,然后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到社会实践中去考察,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的具体运用.重要领导人的职责是发现问题,制定政策,解决问题.要发现问题,就必须考察客观事物的历史和现状,考察它的内部、外部的各种联系.至于作出决策,解决问题,那就更需要通过系统、周密的考察,探寻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然后才能提出解决问题的政策.重要领导人亲自进行考察是十分重要的,当然不可能事必躬亲,他们需要借助别人的考察结果来协助他们制定有关政策.这样,考察活动就日趋社会化,群众化.在以信息为基础,讲究决策科学化,工作高效率的新时期,考察报告就具有更大的意义与作用了.科研人员要为某项科研任务获取科学数据,也需要亲自进行实地考察——对事物的内部的活动规律进行考察,对有关资料进行考察,否则无法得出科学的结论.我国社会科学的考察工作有良好的传统,但对自然科学的考察,由于种种原因,受到很大限制.新中国成立后,根据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和大规模区域经济开发的需要,才开展了多学科的综合考察工作.建国四十年来,综合考察范围遍及全国三分之二以上的省区,特别是对许多边远地区,进行过数次综合考察.以自然资源的综合考察为例,1956年**制定了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为完成其中规定的有关国家边远地区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的考察任务,中国科学院成立了综合考察委员会,统一领导和组织各项综合考察,先后组成十个大型综合考察队,每年有上千人同时考察.这一时期的自然资源综合考察活动,取得了明显的成就,为国家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制定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和地区开发方案提供了大量的科学资料和依据;促进了资源研究和考察事业的发展.在综合考察活动开展的基础上,还建立了许多科研机构.有的考察队还系统地编写了地貌、气候、土壤、植物等科学考察报告,成为学科专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科学研究面向经济建设任务的增加,科学考察活动,尤其是以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为中心的考察活动,为振兴中华肩负着光荣任务.它将为我国国民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为各类学科的科学研究.发挥更大的作用.二、考察报告的分类及特点考察报告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分类.以报告的对象为依据,可分为地质地貌考察报告,古生物考察报告,考古考察报告,卫生防疫考察报告,生产力发展考察报告等等,每门学科都可以成为考察对象,写出考察报告.以写作特点为基准,可分为概貌介绍型考察,考证型专察,论证型考察,学术型考察等.人们习惯上常把单门学科的考察报告称为考题性考察,把二门以上学科联合考察写成的报告称为综合性考察.报刊上常见的是专题性考察报告和综合性考察报告.我们这里着重从写作特点的角度分类,讨论各类不同考察报告的特点及其写作.1.概貌介绍型考察报告这类考察报告常用于自然资源与社会文化的综合考察.作者经过实地考察后将被考察地区的各方面的基本情况介绍出来.它的作用是,让人们对该地区的概貌有清楚的了解,同时也为上级领导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制定有关政策或措施,提供科学依据.这类考察报告的特点是具有普查性、综合性.考察对象广泛.考察地区的面积、地形、气候、河湖、工农业、交通运输、文教卫生等都是考察对象,有必要时还需要考察该地区的民俗人情.比如像杨勤业写的《片马行——横断山科学考察散记》①就是一篇概貌介绍型的考察报告.这篇考察报告考察了“位于横断山脉西侧高黎贡山主脊线以西,隶属云南省怒江僳僳族自冶州沪水县”的片马的各种情况.如地理地形特点,“片马,包括上片马和下片马等自然村,海拔都在两千米以下”,“是脑昌卡河源头的一个山间小盆地”.人口、农业耕种的历史状况和现实状况是:“历史上早在明朝就是中国版图的一部分,属六库登格土司所管辖”,现在“总人口只有500多,耕地也只有千多亩,这里至今仍然广种薄收,虽然也进行最低限度的松土耕作,可是没有施肥的习惯.玉米、水稻一年一熟,农业单位面积产量维持在三百斤以下的低水平,与优越的自然条件很不相称.”片马的气候特点:“片马年降水量估计在1400毫米左右.每年雨季从六月开始至十月结束,长达五个月之久,其中七月最多,估计占全年的一半左右.所以,尽管片马海拔较低,气温并不比东坡地沪水高”,“夏季最热月平均气温低于25℃,晚上睡觉还离不开棉被.”片马的森林资源情况:“片马的沟从里生长着常绿阔叶林.山坡上的常绿阔叶林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有一部分成为云南松林”,“进入林子,藤蔓缭绕,草类茂密.到处是几人合抱的人树”,“乔木的上层树冠就可以分五六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