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史记怎么写的】
1.父亲是汉武帝时期的史官 2.司马迁受家庭影响,10岁学习史学,20岁外出考察风俗,访问古迹,收集传说. 3.司马迁继承父业,做了史官,遍阅皇家藏书 司马迁(约前145或前135~?),字子长,夏阳龙门(今陕西韩城县芝川镇)人.他是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是我了西汉时的一位著名史学家.他是一位饱学有识之士,热爱祖国,关心现实,忠诚史学事业,很重视对儿子司马迁的教育. 司马迁在父亲的教导下从小就刻苦读书,向当时有名的学者孔安国、董仲舒学习古代历史文献.他还在父亲的鼓励下,周游全国,了解各地的地理和风土人情,观瞻历史遗迹,搜集书本上没有记载的奇闻轶事,为后来撰写《史记》搜集了丰富的资料. 公元前91年,司马迁用毕生的精力,完成了《史记》.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2. 史记是怎么写出来的
任何一部伟大的著作,背后都有它必不可少的历史条件,《史记》也不例外。
先说说写史记所要具备的几个重要的条件:
第一,这个人需要有一个机会,可以读到先人记录的历史。当然,大汉天子的藏书应该可以满足这一条件。
第二,这个人需要对中国文化的诗、书、礼、乐以及相关的“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有深刻的认识,这就需要这个人的学问方面能有高人教授,并且自己也要喜爱。
第三,这个人要善于文笔的修练,就是文章的组织及逻辑方面要有特长
第四,对于公案的客观判断及明辩能力。像一个历史大法官,判定孰是孰非。
第五,立志著书(定立了自己的志向,勇往直前)
司马迁在学业与为官方面逐渐具备了这一条件,他生活生长的环境对于他对文学及历史文化的深造及提高起到了不断促进的作用,再上他天才的文笔及最终下定决心著书的深刻原因才写成了这一部部开篇之作。
《史记》的记录是被称得上是正史的,但是实事求是的写的吗?如果写的毫无保留那么我想这本书不会留在现在还能被我看到,或者早就被人改掉了。伟大的作家深思熟虑做到尽量不说假话,又不能被灭族、封杀,他战战兢兢,打着当时历史的礼法与皇权也不可违背的道义开始书写 ,将古代传统的道、德、仁、义、礼作为阻挡政客诛杀的盾牌书写。
《史记》这样书写的过程中多以礼义仁德为导,权谋诡诈则常略之不提,这样很多人读到之后也不会产生出议,而在某种意义上也维护了大汉皇权的统治。
对于历史事件的判定:
历史上总会留下许多公案、疑案,司马迁在写这个时会在不同人物传记中写出当时不同的情境与言语,很多公案各说一辞留给读者自己去判别。
本纪、世家、列传
将从黄帝开始到汉代当世的对历史有突出成就与影响的人分门别类的列传出书,多表功过得失,把人物的等级作了划分,也符合了大汉政权的意志。
书 年表
将古代留下的礼乐律等书作了总结,并认真编制了年表,对后世研究历史年代,判别真伪作了巨大的贡献。
3. 史记写的是什么时期的事
《史记》是中国西汉时期的历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史学名著,列“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三千年左右的历史,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也是古代最著名的典籍之一,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时期开始,“史记”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称. 《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
4. 【史记到底写了多少年
据史学家考证,《史记》脱稿应在汉武帝征和二年(即公元前91年).根据是这年司马迁给他的朋友任安所写的一封信.信里有这样的话:“仆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凡百三十篇.”又说:“仆诚已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意思是说:我最近广泛地搜集了散落在民间的历史资料,进行了仔细的考证,推究其兴亡的原因,共写了130篇.我打算将此书珍藏起来,以传后人.《史记》包括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合起来恰好是130篇.由此可见,此时全书已经脱稿. 从太初元年到征和二年,正好是13年.《辞海》有关“史记”的词条也是这样说的:《史记》,“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约于汉武帝太初元年至征和二年间(前104——前91)撰成”.此外,《中国历史大辞典》、《中国大百科全书》也都采用此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