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心目中的鲁迅怎么写
文学巨人——鲁迅鲁迅是中国的一颗璀璨明星,它是青年们永恒的导师,黑暗道路中的一团火焰,一个令敌人都敬佩的战士.他用笔做武器,用文字作军队,向旧社会一次又一次地发起冲锋.然而,若不是鲁迅在休息的时候写下了这本《朝花夕拾》,又会有几个人知道他那童话般美丽,却又充满了伤感与无奈的过去呢?只是一部鲁迅的回忆录,只写了鲁迅的回忆.然而,鲁迅把这些看似毫无用处,只能被当成一种消遣的往事写了下来,却让我们发现,让我们明白,那些“琐碎”的背后,其实隐含着太多的旧思想、太多旧社会的错误以及许许多多希望改革的有志青年的无奈.不单如此,啼笑皆骂的鲁迅即使是在写回忆录,他也不会真正的休息.在“正人君子”和“青年人的领导者”面前,鲁迅敢骂,鲁迅要骂,他骂得酣畅淋漓,骂得人心舒畅;在守旧思想和军阀势力面前,鲁迅善讽,鲁迅定讽,他讽得对手无话可说,讽的邪恶有口难言.无论是什么时候,鲁迅都会让那些误导中国方向的人们,不,是“豺狼们”被打成“丧家的落水狗”.熟话说得好,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周家这位树人,身上凝结了何止百年中有志之士的精神与力量啊,他分明是中华五千年文化之中所有爱国之人、有心之士所凝聚而成的结晶,一束引领着中国青年向前,向着未来急速飞驰的强光.他在黑暗中用笔铺成一条走向光明的五彩之路,用纸垒成一堵排开黑暗的坚实之墙;他在困顿中用心中的利刃劈开一道道明亮的缺口,用手中的盾牌抵御一次次邪恶的反扑.纵然,他决定稍作休息,也会让那些在黑暗中爬行的“毒虫”不敢猖狂.他,鲁迅,是真正的革命战士,一位不朽的树人,一点不灭的光源!————————————————————————————————————————嘿嘿,就这样吧~题目是我自己想的,如果不满意你可以再根据文章内容自己想一个..。
2. 鲁迅怎么写狂人日记
《狂人日记》的主题,据鲁迅说,是“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
“弊害”何在?乃在“吃人”。鲁迅以其长期对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的深刻观察,发出了震聋发聩的呐喊:封建主义吃人! 鲁迅曾说,《狂人日记》“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它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颇激动了一部分青年读者的心”。
的确,《狂人日记》在近代中国的文学历史上,是一座里程碑,开创了中国新文学的革命现实主义传统。 a、创作意图 “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 小说一开始利用日常生活里一般人对狂人常有的围观、注视、谈论,反激起“迫害狂”患者内心的恐惧,逐渐地引出的主题。
狂人看到赵贵翁奇怪的眼色,小孩子们铁青的脸,一路上的人交头接耳的议论,张开着的嘴,街上女人说的'咬你几口”的话,联想到狼子村佃户告荒时讲过人吃人的故事。从他大哥平常的言论开始怀疑到当前的安排。
他把医生把脉理解为“揣一揣肥瘠”,嘱咐吃药的“赶紧吃吧”理解为赶紧吃他,然后归结到这个社会是人吃人的社会,长期以来这个社会的历史是一部人吃人的历史。日记里这样写着:“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
我横坚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他认为将来的社会'容不得吃人的人”,喊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
是现代文学的第一篇小说,这篇和果戈理短篇同名的作品发表于五四运动前一年,描写了一个“迫害狂”患者的精神状态和心理活动。鲁迅利用早年获得的医学知识,以严格的现实主义态度,使社会生活的具体描写结合狂人特有的内心感受,艺术地贯串在小说的全部细节里,狂人说的每一句话都是疯话,但是狂人说的话里又包含着许多深刻的真理。
b、狂人的形象 狂与不狂 就是真狂还是假狂 c、《狂人日记》的思想性 鲁迅有意通过“迫害狂”患者的感受,通过他在精神错乱时写下的谵语,从某些“人吃人”的具体事实,进一步揭示了精神领域内更加普遍地存在着的“人吃人”的本质,从而对封建社会的历史现象作出惊心动魄的概括。借实引虚,以虚证实。
《狂人日记》发表后,由于它所表现的忧愤的深广和批判的犀利,使许多读者耳目一新,这篇小说是向封建社会进军的第一声号角,以前所未有的彻底的精神,反映了中国革命已经进入新的阶段的历史的特征。 是现代文学的第一篇小说,这篇和果戈理短篇同名的作品发表于五四运动前一年,描写了一个“迫害狂”患者的精神状态和心理活动。
鲁迅利用早年获得的医学知识,以严格的现实主义态度,使社会生活的具体描写结合狂人特有的内心感受,艺术地贯串在小说的全部细节里,狂人说的每一句话都是疯话,但是狂人说的话里又包含着许多深刻的真理。 小说一开始利用日常生活里一般人对狂人常有的围观、注视、谈论,反激起“迫害狂”患者内心的恐惧,逐渐地引出“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的主题。
狂人看到赵贵翁奇怪的眼色,小孩子们铁青的脸,一路上的人交头接耳的议论,张开着的嘴,街上女人说的'咬你几口”的话,联想到狼子村佃户告荒时讲过人吃人的故事。从他大哥平常的言论开始怀疑到当前的安排。
他把医生把脉理解为“揣一揣肥瘠”,嘱咐吃药的“赶紧吃吧”理解为赶紧吃他,然后归结到这个社会是人吃人的社会,长期以来这个社会的历史是一部人吃人的历史。日记里这样写着:“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
我横坚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他认为将来的社会'容不得吃人的人”,喊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
小说选取狂人为主角是一个十分精心的安排。在黑暗势力陈陈相因地压在人们头上的那个社会里,一切都已经习惯,一切都视为当然,鲁迅有意通过“迫害狂”患者的感受,通过他在精神错乱时写下的谵语,从某些“人吃人”的具体事实,进一步揭示了精神领域内更加普遍地存在着的“人吃人”的本质,从而对封建社会的历史现象作出惊心动魄的概括。
借实引虚,以虚证实。小说的艺术构思是巧妙的。
《狂人日记》发表后,由于它所表现的忧愤的深广和批判的犀利,使许多读者耳目一新,当时吴虞还据此写了论文《吃人与礼教》,足见其影响的深入与广泛。这篇小说是向封建社会进军的第一声号角,以前所未有的彻底的精神,反映了中国革命已经进入新的阶段的历史的特征。
狂人日记>的独创性主要表现在大胆采用写实与象征相调和的方法.象征和理想的紧密交融,象征又做到含蓄和明朗的和谐统一,也是<狂人日记>的突出特点.小说充满深切的哲理意味,使心理刻画具有凝重深沉的格词.对鲁迅自身的灵魂袒露和潜意识的表白,也是值得人们深深品味的一个特点.<狂人日记>采用日记体,各个章节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系,形成一个完美无缺的整体.从艺术风格的角度而言,<狂人日记>树立了时代性和民族性相统一的楷模.。
3. 我心中的鲁迅
我心中的鲁迅 伟大——这就是我对鲁迅先生的第一印象。
他“俯首甘为孺子牛”日夜为改变民族的命运而忙碌着。身体瘦弱的他却是文学上的巨人。
鲁迅先生幽默,且不乏亲切。他憎恨黑暗如魔鬼,而且处处为他人着想,淡化自己。
在我看来,他是平凡而伟大的人! 鲁迅先生逝世的时候,终年才55岁,却写出了无数经久不衰的书:《阿Q正传》、《狂人日记》、《彷徨》、《坟》等作品广为流传。但被世人所敬仰的鲁迅先生却总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
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鲁迅先生的房间必定是最“热闹”的时候,他正演奏着“文字交响曲”希望这一首首动听的曲子能唤醒麻木不仁的中国人。 鲁迅先生在日本学医时,意识到中国人“中国人的病不在身体上,而是在心理上。”
于是他决定拿起笔,通过自己的文章来呼吁所有的中国人,所以有的人说:“鲁迅先生的笔是同黑暗作斗争最厉害的武器。” 人们把鲁迅先生誉为“民族魂”,原因是鲁迅先生或者是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他给人民当牛做马,却毫不骄傲,更不曾骑在人民的头上高呼:“啊!我多么的伟大!”所以,群众们把他举得很高,很高。鲁迅先生从不突出自己的地位,卖弄自己的知识。
他只是默默地接受人们给他的荣誉和赞赏。 就像鲁迅先生所说的:“有一分热,发一分光。”
鲁迅先生,鲁迅先生的文章永远是中国历史上最璀璨耀眼的光芒。我心中的鲁迅 在我开始识字的时候,我所知道姓鲁的只有三个。
一个是倒拔垂杨柳的梁山好汉鲁智深,再一个是班门弄斧中说的那个古代有名的能工巧匠鲁班,我还模模糊糊的记得有个叫鲁迅的,我只知道他的文章很难懂。上了六年级学了“鲁迅单元”才觉得他充满了正义感。
从此我开始读鲁迅的文章,鲁迅便在我心中树立了高大的形象。它比鲁智深还英勇,比鲁班还聪明,是一个把杂文视为匕首和刀枪,勇于跟反动派作斗争的伟人。
在众多的作家群中,鲁迅是突出的一个,也是特殊的一个。与其他举世瞩目的文豪相比,人们不禁要发出疑问:仅仅是写些短小的结构杂文,小说的鲁迅,何以在世界文学史上独树一帜,放出夺目的异彩?是的,鲁迅没有莎士比亚的累累巨著,没有卢梭的长篇自传,也没有雨果那曲折、动人的小说情节。
然而他的确是位伟大的作家,因为他首先是位伟大的战士。他生活在一片混沌的世界中,却异常地清醒与敏锐,他不屈地战斗着、抗争着,以思想作剑,寸笔为枪,划存漫漫长夜,挑出些许亮色. 读鲁迅的作品,实际上是在了解鲁迅的为人。
他敢骂,骂苟延喘、阴险狡诈的“落水狗”,骂奴颜卑膝,貌似中庸的伪君子;他敢论,论国民众生的劣根本性,论轰轰烈烈的大革命的悲剧之源;他敢抨击,抨击狂人眼中“吃人”的世界,抨击把孔乙己推上绝路的封建礼教;报敢呐喊,为艰辛而麻木地生活着的闰土,为爱四大权力压迫的祥林嫂。他嫉恶如仇,使那些反动御用的文人们捉襟见肘,心惊肉跳,使病态社会的千疮百孔暴露无遗。
他的幽默中闪烁出睿智与深刻,内中包含的是一颗忧愤深沉的爱国之心! 这,就是鲁迅。他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
他消失了,又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这就是我心目中的鲁迅先生,让我们发扬鲁迅精神,把病态社会的千疮百孔暴露无遗,人人内心中包含着一颗忧愤深沉的爱国之心吧! 我心中的鲁迅 我国有这样一位大文豪:他时常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短短的头发刷子似的直立着,浓密的胡须成一个隶书的“一”字……他,就是鲁迅。
一个伟大的文学家,一位成功的思想家,更是一位爱国的革命家。一提到他,我们心中无不生起一股敬佩之情,而且从我们刚学过的课文中的每一个词,每一句话,都可以看得出鲁迅拥有着美好而崇高的品质。
我心目中的鲁迅是一个文笔很流畅的人,他一生以笔为武器,与敌人战斗一生,因此,还被誉为“民族魂”。**评价他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他非常珍惜时间,充分利用时间来写作,给青少年回信,默默关心着青年,并且用许多名言警句来教育我们,因此,我对鲁迅先生不仅仅是尊敬,还对他怀有感激之情。 我心目中的鲁迅还是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
这是鲁迅最关心的侄女周晔发自内心赞美伯父鲁迅的深切话语。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鲁迅教导周晔看书,并没有批评打骂,而是和蔼可亲,幽默委婉,既维护了她的自尊,又很好地教育她。
我体会到了鲁迅先生关心他人,做事讲究方法,难怪有那么多人都尊敬和爱戴他呢! 鲁迅受人尊敬,他不但朴实,而且很有精神,别人给的评价他根本不在乎,只是一直操心着祖国、人民。多么顽强的老战士啊! 千言万语都不足以描述鲁迅先生的可敬。
在这位宽厚、慈祥、知识渊博的伟人逝世之后,许多受到过他帮助的人都来怀念他,或者以散文、诗歌等形式来纪念他。是啊,他那对民众无私奉献,甘作牛马的精神,我们都会铭记。
他永远是我们心目中最受尊敬的人! 我心中的鲁迅 一张瘦削的脸庞,透露出刚毅与坚强;两道犀利的目光,仿佛能刺透那沉沉的黑夜;一头不屈的硬发,根根显示着与恶势力的不调和。每每读完鲁迅的文字,眼前便会出现这样一个面部特写。
这形象与那不朽的。
4. 鲁迅写的《故乡》读后感怎样写
《故乡》读后感在我看来,故乡不是一个地点,而是一种感觉,一种亲切的感觉.而在鲁迅先生的笔下,他的故乡是一个舞台,演绎三种人生.或许在今天看来,鲁迅半白半文的风格,是让人很生涩的.但我相信,鲁迅在那个时候,一定是用世俗的语言在讲一个世俗的故事,在告诉世人,人是怎么变成鬼的. 首先说到闰土,闰土作为一个主要人物,他就是一个中国农民的代表.闰土是个好同志,他从不觉得世间有多黑暗,他只是觉得是上天要让他去种田、去受难.所以他要拜神,他和许多农民一样,信天胜过信自己.就连造反也要有个人来说“此乃天意”.黄巾军、白莲教、天地会,这些起义军无不打着替天行道的旗号.闰土同志的少年多美好!抓鸟、看西瓜、拾贝壳,很美好的生活.但长大以后的闰土呢?多灾多难,生活灰暗得就像一口破锅.所幸他没有像祥子一样把破锅给摔了.这又是怎样不幸!从少年英姿到中年怯懦.我们可以想象,一个人到底要受多少罪,才能从一个活人变成一块走肉?这不是因为世界的黑暗,而是人性的黑暗.逆来顺受代替了勇气,小偷小摸代替了正直,拜天拜地代替了自信.一个闰土的麻木或许不算什么,但千万个闰土的麻木不仁又会是怎样的悲剧?千年封建,镇压了中国农民的反抗与信仰.拜神!拜神又有何用?!殊不知天道即人道,天意即人心?压在闰土们头上的山正是他们的麻木.倘若人人反抗,闰土又怎会成为一个悲剧? 而杨二嫂则不是悲剧了,她的生活无疑是场喜剧了.她无疑是《故乡》中最有喜感的一个人物了.无论是语言、动作还是经历都像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乡村电视剧中的反面角色.不但令人反感还令人可笑.第一次读“阿呀阿呀……”的时候,差点笑翻.鲁迅这货绝对不是人民艺术家,起码余秋雨、巴金、冰心这些艺术家们绝不会用这样的笔调,用个“哼哼”就已经翻了天,他们绝不让这样的“阿呀阿呀”进入他们的生活.他们甚至要对鲁迅竖起人民艺术的中指.让我怎么说呢?他们把鲁迅的东西割掉了,我相信鲁迅一定不会认为自己的东西仅仅只有《故乡》那么长.而杨二嫂作为鲁迅“冷酷形象”的一大败笔,她绝不是只是一个笑话,她还是个符号,代表了无数市井小民.或许她唯利是图造谣生事,但在文中鲁迅并没有呵斥她,也没有对她说:“杨二嫂,你不能这样,你要讲八荣八耻,你要五讲四美…….”为什么?或许在鲁迅看来,市井小民就是如此,不杀人放火,不陷害他人.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攮攮皆为利往.我们不可能让每一个人都成为圣.贪点小便宜,嚼点小舌头,又何妨?这才是真正的世俗.因此杨二嫂会一直存在,对于这种人,不理即是,又何必批判? 而《故乡》中最大的悲剧,莫过于失去故乡这个美好地方的“我”.其实故乡没变,变得只是“我”心中的一些观念罢了.。
5. 鲁迅写了哪些作品
鲁迅 - 鲁迅作品 鲁迅作品 短篇名章《而已集》文选 《鲁迅传略》 《伪自由书》文选 《野草》 《朝花夕拾》《呐喊》文集《二心集》文选 《阿Q正传》 《白光》 《端午节》 《风波》《故乡》 《孔乙己》《狂人日记》《明天》《社戏》 《头发的故事》 《兔和猫》 《一件小事》 《鸭的喜剧》《药》 《彷徨》文集《祝福》 《兄弟》 《在酒楼上》 《伤逝》 《离婚》 《孤独者》 《高老夫子》 《示众》 《长明灯》《肥皂》 《幸福的家庭》 《坟》文集《题记》 《我之节烈观》 《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娜拉走后怎样》 《未有天才之前》 《论雷峰塔的倒掉》 《再论雷峰塔的倒掉》 《说胡须》 《论照相之类》 《看镜有感》 《灯下漫笔》 《春末闲谈》 《论“*的!”》 《杂忆》 《从胡须说到牙齿》 《寡妇主义》 《坚壁清野主义》 《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 《写在‘坟’后面》 结集出版: 鲁迅作品集 《呐喊》(短篇小说集)1923,新潮社《中国小说史略》(上下卷)1923一1924,新潮社《热风》(杂文集)1925,北新《彷徨》(短篇小说集)1926,北新《华盖集》(杂文集)1926,北新《华盖集续编》(杂文集)1927,北新《坟》(论文、杂文集)1927,未名社《野草》(散文诗集)t927.北新《朝花夕拾》(散文集)1928,未名社《而已集》(杂文集)1928,北新《三闲集》(杂文集)1932,北新《二心集》(杂文集)1932,合众书店《鲁迅自选集》1933,天马《两地书》(书信集)与景宋合著,1933,青光书局《伪自由书》(杂文集)1933,青光书局《鲁迅杂感选集》瞿秋白编选,1933,青光书局《南腔北调集》(杂文集)1934,同文书局《拾零集》1934,合众书店《准风月谈》(杂文集)1934,兴中书局《集外集》杨霁云编,鲁迅校订,1935,群众图书公司《门外文谈》(论文)1935,天马《故事新编》(小说集)1936,文生《花边文学》(杂文集)1936,联华书局《且介亭杂文》(杂文集)1936,三闲书屋《夜记》(杂文集,后编入《且介亭杂文末编)1937,文生《且介亭杂文二集》(杂文集)1937,三闲书屋《且介亭杂文末编》(杂文集)1937,三闲书屋《鲁迅书简》(影印本)许广平编定,1937,三闲书屋《鲁迅全集》(1一20卷,收著作、译文和辑录的古籍)1938,鲁迅全集出版社《集外集拾遗》(综合集)1938,鲁迅全集出版社《汉文学史纲要》(文学史)1941,鲁迅全集出版社《鲁迅全集补遗》唐韬编,1946,上海出版公司《鲁迅书简》许广平编,1946,鲁迅全集出版社《鲁迅日记》(影印本)1951,上海出版公司;铅印本,1959,人文《鲁迅选集》1952,开明《鲁迅小说集》1952,人文《鲁迅全集补遗续编》唐韬编,1952,上海出版公司《鲁迅书简补遗》吴元坎辑,1952、上海出版公司《鲁迅全集》(1-lO卷)1956-1958,人文《鲁迅选集.(1一2卷)1956-1958,中青鲁迅的作品深受喜爱 《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文学史)1958,三联《鲁迅选集》(上下册)1959,人文《鲁迅书简》(致日本友人增田涉)1972,人民日报社《鲁迅诗稿》1976,文物;1981,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鲁迅书信集》(上下卷,收《两地书》以外书信1381封)1976,人文《鲁迅佚文集》1976,解放军报社《鲁迅书简》(致曹靖华)1976,上海人民《鲁迅手稿全集》(书信8册,日记6册)1978一1980,文物《鲁迅致许广平书简》1980,河北人民《鲁迅全集》(1-16卷)1981,人文 鲁迅全集卷一(坟 热风 呐喊)鲁迅全集卷二(彷徨 野草 朝花夕拾 故事新编)鲁迅全集卷三(华盖集 华盖集续编 而已集)鲁迅全集卷四(三闲集 二心集 南腔北调集)鲁迅全集卷五(伪自由书 准风月谈 花边文学)鲁迅全集卷六(且介亭杂文 且介亭杂文二集 且介亭杂文末编)鲁迅全集卷七(集外集 集外集拾遗)鲁迅全集卷八(集外集拾遗补编。
6. 【鲁迅写朝花夕拾的写作背景】
写作背景 《朝花夕拾》最初以《旧事重提》为总题,陆续发表于《莽原》半月刊.1927年7月,鲁迅在广州重新加以编订,并添写《小引》和《后记》,1928年9月结集时改名为《朝花夕拾》.于1928年9月由北京未名社出版,列为作者所编的《未名新集》之一.1929年2月再版.1932年9月第三版改由上海北新书局重排出版.书的封面为陶元庆所绘. 《朝花夕拾》共收入十篇作品.包括:对猫的厌恶和仇恨的《狗·猫·鼠》;怀念长妈妈又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阿长与》;批判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的《二十四孝图》;表现封建家长制阴影的《五猖会》;描绘迷信传说中的勾魂使者《无常》;写童年之事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揭露庸医误人的《父亲的病》;描写一个心术不正,令人憎恶的衍太太形象的《琐记》;最使鲁迅感激的日本老师《藤野先生》;潦倒一生的同乡好友《范爱农》.《朝花夕拾》将往事的回忆与现实的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充分显示了作者关注人生、关注社会改革的巨大热情. 这十篇散文,是“回忆的记事”(《三闲集·〈自选集〉自序》),比较完整地记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生动地描绘了清末民国初期的生活画面,是研究鲁迅早期思想和生活以及当时社会的重要艺术文献.这些篇章,文笔深沉隽永,是中国现代散文中的经典作品. 其中不少作品被纳入初中课本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可见它对教育事业起着非常大的作用啊. 创作《朝花夕拾》时鲁迅已是文坛举足轻重的作家.1926年“三一八”惨案后,鲁迅写了《纪念刘和珍君》等文章,愤怒声讨反动政府的无耻行径,遭到反动政府的迫害,不得不过起颠沛流离的生活.他曾经先后避居山本医院、德国医院等处.尽管生活艰苦,还写了不少的散文诗和《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三篇散文,它们后来与鲁迅在惨案发生之前,在北京寓所的东壁下创作的《狗·猫·鼠》《阿长与》一起收入了散文集《朝花夕拾》. 1926年9月鲁迅接受了厦门大学的聘请,南下教书,但他在厦门大学只待了四个多月,因为他发现厦门大学的空气和北京一样,也是污浊的. 鲁迅在这里见识了种种知识分子的丑恶嘴脸,毫不留情地进行抨击.鲁迅虽然不喜欢厦门大学,但他对自己担任的课程却倾注了全力,他上的课很受学生的欢迎.在繁忙的教学之余,鲁迅在厦门大学的图书馆楼上写了很多作品,这其中就包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和《范爱农》五篇散文.这五篇散文与在北京创作的另外五篇散文就构成了《朝花夕拾》的全部. 《朝花夕拾》于1927年出版. 内容简介 《朝花夕拾》----温馨的回忆与理性的批判 鲁迅的回忆性散文,也就是鲁迅的往事. 《朝花夕拾》——是鲁迅所写的一本散文集.是一本家喻户晓的散文集.是一本必读的散文集.是一本如良师益友的散文集. 《朝花夕拾》不是为少年儿童写的,但写了许多关乎少年儿童的事,读来兴味盎然,而且随着年岁的增加,我们总能从中读出不同的味道来,这就是鲁迅作品的魅力之所在. 全书由《小引》《狗·猫·鼠》《 阿长与〈山海经〉》《 二十四孝图》《 五猖会》《 无常》《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父亲的病》《 琐记》《 藤野先生》《范爱农》《 后记》 构成. 本书里面的每一篇文章都展现当时的世态人情、民俗文化,流露了鲁迅先生对社会的深刻观察和对家人师友的真挚感情.叙述情切感人,又有机的糅进了大量的描写、抒情和议论,文笔优美清新,所以被堪称现代文学史上最高水平的回忆散文. 艺术特色 1、把记叙、描写、抒情和议论有机地融合为一体,充满诗情画意.如描写百草园的 朝花夕拾 景致,绘声绘色,令人神往. 2、在对往事深情地回忆时,作者无法忘却现实,时不时插入一些“杂文笔法”(即对现实的议论),显示了鲁迅先生真实而丰富的内心世界.如《狗·猫·鼠》一文既有作者对童年时拥有过的一只可爱的小隐鼠的深情回忆,又有对祖母讲述的民间故事生动的记叙,同时揭示了现实中那些像极了“猫”的正人君子的真实面目. 3、常摄取生活中的小细节,以小见大,写人则写出人物的神韵,写事则写出事件的本质.如在《无常》中,从无常也有老婆和孩子的事实中,作者既写出了无常富于人情味的特点,又巧妙地讽刺了生活中那些虚伪的知识分子,入木三分. 4、作者在批判、讽刺封建旧制度、旧道德时,多用反讽手法,又称“双关”.表面上很冷静地叙述事件的始末,其实是反话正说,在叙述中暗含着“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巧妙讽刺.如在《父亲》中,对庸医的行医过程细细道来,没有正面指责与讽刺,但字里行间处处蕴含着作者激愤的批判和讽刺;又例如在《藤野先生》中,作者用了“标致”来讽刺清国留学生的丑态;用“精通时事” 来讽刺清国留学生所“精通”的“时事”其实是些无聊的事;用“爱国青年”来反讽当时日本一些受军国主义思想而妄自尊大、盲目忠君、思想狭隘的青年;用“何尝”来加强反语的语气从而加强肯定等等. 5、作者在散文中常用对比手法.如《五猖会》通过我前后心境的对比表达了对封建社会的反感和批判;《无常》通过无常这个“鬼”和现实中的“人”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