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文包诗怎么写
“文包诗”,就是把一首古诗巧妙地包含在一个饶有趣味的小故事中,根据古诗的内容,生动地介绍与这首古诗紧密相关的背景知识、作者情况以及创作本诗时的具体情境。对古诗的重点内容、深远意境进行形象的再现,对古诗中个别比较生僻的词语和费解的诗句,也相机作出贴切自然的通俗解说。它的核心应该是诗,由诗入文,最后还要回到诗。
1、理解诗意:诗”是“文”的故事中心和思想升华,“文”是“诗”的背景材料和形象说明。领悟诗的丰富内涵,“诗”“文”互照,寻找诗与文的内在联系,了解古诗的来龙去脉,感悟古诗的丰富内涵。
2、体会诗人的情感。
3、回到古诗,读出感情,体会意境。
4、动笔写作。
2. 文包诗怎么写
“文包诗”是苏教版教材中一种特殊的教学内容,它既不同于一般课文,又不同于诗歌,而是根据那些千古名诗的创作背景和诗人的创作经历编写成的一个生动活泼、语言优美的故事,即“文”是由“诗”演化而来的。
这类课文,有的是全诗照引,诗文共融;有的是凸现名句,写出场景,文章中包含诗句,故名“文包诗”。在这类课文中,文章(故事)是诗歌的扩展和阐释,诗歌是文章(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话互照,情景同现,是融古今之美于一体的佳作。
所以,“文包诗”此类文章的教学,不同于一般课文的教学,它要借文学诗,旨在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习得某种方法,以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美。
3. 文包诗作文500字左右
一天,诗人辛弃疾无事,便到一座风景优美的小山上漫步,他走啊走啊,突然他看到了一条小溪。
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上铺满了绿油油的荷叶,长满了粉嘟嘟的荷花。溪中还有小鱼儿和小虾米在悠闲地、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在小溪边有一座旧小的茅草屋,从外面可以听见屋里有人操着一口带着醉意的南方口音在说话。诗人十分好奇,走近一听,原来是一对白发老夫妻喝醉了在互相取笑着。“哎,老太婆哟,你怎么才喝了一杯就醉了呀!”“哼,你还不是跟我一样快醉了。”“我哪能跟你一样,我当年可是‘千杯不醉’。”“‘好汉不提当年勇’除非你现在也是千杯不醉,不然啊,你就跟我一样!”“好,好,好,我服了你了。”。
诗人听见这对老夫妻这些话,笑了,他和妻子喝醉了酒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诗人向四周一瞟,瞧见一个小伙子在溪的东头的豆地里锄豆;屋外的一棵大树下又有一个大孩子在编织鸡笼;在小溪旁还有一个白白胖胖的小孩子在剥莲蓬。“这应该就是他们的大儿子、二儿子、小儿子了吧,真幸福,一家人能享受天伦之乐。”
于是诗人一时兴起,挥笔写下了
《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4. 怎么写文包诗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赏析】
这首诗作者运用丰富新颖的想像和拟人的手法,细腻地描写了自然景物的特征和变化,你看:一股泉水缓缓地、小心翼翼悄无声息地流出泉眼,在斜阳的照射下,清晰可见。阳光透过池畔的绿树,将树阴投入水面,阴阳交错明暗斑驳。好像是泉水很爱惜风和日丽的美好景色。泉水的细流汇成了小池,昨日还平静的水面上,今天就长出了尖尖的、还包卷着的嫩荷叶,并吸引着可爱的蜻蜓飞来嬉戏。《小池》是一首描写初夏池塘美丽景色的、清新的小品,朴实的语言展示了初夏的明媚风光,一切是那样的细,那样的柔,那样的富有情意,行行是诗,句句如画,自然朴实,真切感人。
一个“惜”和一个“爱”,给了泉水和绿树以生命,拟人化的手法分别写出了泉眼是因为珍惜涓涓细流,生怕动作大了把水滴溅出才轻轻地流淌;树阴更是喜爱泼洒在水面上斑驳陆离的阳光。一个“露”和一个“立”生灵活现地刻画了小池的勃勃生机,荷叶刚刚从水面露出一个尖尖角,一只小小的蜻蜓就已经立在它的上头了,生动地描绘出蜻蜓与荷叶相依相偎的交融情景。这首诗细腻地描绘了诗人对景物观察的细致入微,表现出诗人对大自然景物的热爱。初夏小池中生动的、富有生命感和动态感的清新景象
作者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自号诚斋野客,吉水南溪(今吉水县黄桥乡湴塘村)人。南宋杰出的诗人,与陆游、范成大、尤袤齐名,被后人推为“南宋四大家”。
杨万里是一位热忱的爱国者、清醒的政治家,他曾直率批评朝廷的腐败无有,提出了一整套振兴国家的方针策略;他一生力主抗战,始终反对屈膝议和。他立朝刚正,遇事敢言,指谪时弊,无所顾忌,因而始终不得大用。杨万里晚年与宰相韩侘胄政见不同,隐居吉水十五年,最后忧愤而死,享年80岁,赐谥文节,追赠光禄大夫。
杨万里的诗意境鲜明,通俗清新,流畅自然,富有生活气息。他的诗歌创作按照广学博取、面向现实、师法自然的道路而自成一家,形成了一个新、奇、活、快、风趣、幽默的“诚斋体”特色诗风,如“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溪回路转愁无路,忽有梅花一两枝”(《晚归遇雨》),“绿萍池沼垂杨里,初见芙蕖第一花”(《将至建昌》)等,都表现了“诚斋体”在创作方式上的特点,从而在中国诗歌史上独树一帜。他所写的诗,多以山水风光自然景色为主,所以他的好朋友曾经幽默地跟他开玩笑说“处处山川怕见君”。
杨万里著作甚丰,相传有诗2万余首,现存诗4200余首。是我国古代写诗最多的作家之一。
〖附杨万里另诗二首〗
《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之一
梅子留酸软齿牙,
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
闲看儿童捉柳花。
《舟过谢潭三首》之三
碧酒时倾一两杯,
船门才闭又还开。
好山万皱无人见,
都被斜阳拈出来。
有空采纳个吧 我等得都心急了 谢谢先
5. 如梦令的文包诗怎么写
采纳我吧,我是第一个回答的。
如梦令
(宋)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文包诗1
世间万物相生相克,有光必有暗,有暗必有光。正如有热必有寒,有夏必有冬一样。那么现在就让我们体会一下在炎热的夏天中的美吧!
记得那时夏天中的一天,我和爸妈一起去濠河划船。走出家门,抬头仰望,圆圆的太阳高悬空中,像个火球火辣辣地照射大地,似乎要散发出全部热量。他晒软了柏油马路,晒红了行人的脸膛,晒得大树大树不敢有丝毫摆动,更晒裂了大地,泼盆水到地上,大地干渴得一下吮吸干净,连鸡蛋放在地下都可以煮熟了。在路上,满街满街都是背心、赤膊,人恨不得钻到冰箱里。来到码头,坐上那小巧的游艇,荡漾在广阔的濠河中,一阵阵的微风吹拂着湖面,呈现出一条条美丽的涟漪,在阳光的照耀下,就像一条条诱人的金丝,在湖中飞舞。清凉凉的湖水在手中环绕,仿佛是丝带从我手中拂过般滑爽。
渐渐地、渐渐地……….我们来到了荷花塘。初入荷花塘,听不见一点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只有那沉没在湖中的莲藕。侵入荷花塘深处,一朵朵荷花是那么粗实、那么粗壮。你看,荷花有的含苞欲放,有的盛开,有的好像害羞地紧缩一团……它们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粉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真是美不胜收啊!让人看了无不赞不绝口。在雄雄烈日的暴晒下,万物生机都抬不起头来,但是荷花却英勇地傲放在湖中,用它那婀娜的姿态向人们展现它迷人的风采。一阵徐风吹来,到处芳香四溢,轻轻流入云际。仔细观察一朵荷花,粉色的花瓣一片紧挨一片就像叠罗汉一般,中间的花蕊绿莹莹的,时不时弥漫着阵阵芳香,在花蕊上纵落着一根根细细的黄丝。这种构造既叫人舒服,又使人惊叹,仿佛自己的身子躺在了荷花里,沉浸在芳香中了。而就在我尽情地享受其中时,突然“蹦”的一声把我从梦中惊醒,一滩白鹭就成了我目中的焦点,它们在水面上飞翔旋转、跳跃,就像是在水面上跳起了芭蕾,每一个动作都是那么规范,每一个动作都是那么迷人。就在这时,我的脑海中突然浮现出一首词: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美丽其实就在身边,只要你用那爱于发现的眼睛去探索,就会发现更多、更美的事物。
一个初夏的傍晚,李清照独自一人站在庭院里散步赏花,看着那美丽的落日,不禁又想起了那天游览溪亭,饮酒赏景的情景。
文包诗2
那天,李清照约了好几个朋友到溪亭去游玩饮酒。几个好朋友一口答应。那时已是傍晚,她们几个拎上一壶酒,拿上酒杯,一同乘船去溪亭。不一会儿,便穿过荷丛,来到溪亭,下了船后,他们说说笑笑,你一杯,我一杯地喝了起来,趁着酒兴谈谈天,做做诗,十分惬意。天一点一点地黑下来,太阳也打了个哈欠,向下滑落。月亮姑娘也要出来换班了。她们几个才尽兴,看看天色已经不早,都摇摇晃晃地往船上走。小船在大醉的姑娘们的划动中开始慢慢向前移动,顿时被荷花和荷叶包围,股股清幽的香味飘来,使姑娘们更加陶醉在其中了,小船不停地走着,却怎么也走不回去了。周围的荷花越来越多,香气也越来越浓,姑娘们才发觉走错了路,小船已驶到荷花深处了。姑娘们急着寻找回家的路,都情不自禁地叫了起来:“该怎么办呢?怎么渡呢?”声音此起彼伏,有的婉转,有的慌张,还有的…….声音交织在一起惊得栖息在河滩上的沙鸥和白鹭都扑棱着翅膀惊慌地飞来飞去……
6. 谁能帮我写一篇文包诗,这该怎么写呢
我常常感动于朋友的诗词歌赋,感动于那婉约情怀的真情文字。风,花,雪,月,竹笛,玉箫这一切世间最完美的事物竟离真实生活那么遥远。而发生在身边的许多事,你可以忘却,也可以放弃曾经的种种烦恼与艰辛,但你却不可以忘却怀念。尤其是那月夜的怀念。当你踏上流浪的旅途,你可以扬起爱的风帆,在心的海洋里,在生命的风浪里起航,该有什么旋律在耳边回响,该有什么记忆在悄悄的复苏,可那千古不变爱的传奇又在大观园里进行了最凄美的演绎。当生命随风逝去的时刻,还有什么能超越这种无情与悲壮。
渐渐的我习惯了在有风有雨的日子有思考,习惯了将自己点点滴滴的感受用文字记述,也习惯了用语言将自己鼓励,用文字带个自己一点惊喜与骄傲,我庆幸在这片天空中,我依然纯洁,依然真诚,没有什么能将青春的热情熄减,没有什么能将希望的翅膀折伤,虽然失落的日子也会有孤独和寂寞,但我说过那也是一种凄美,同样能在心里荡起波涛,就像悲剧具有永恒的魅力。
面对那如水的月光,诗人李清照的那首《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留,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心音,就象昨天的清唱,清澈地回响在耳畔,仿佛在诉说着我心头的悲苦。有月的夜,淡淡地思念,你能不想起苏轼的《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秋之夜,把所有的感叹连起来,恐怕都难抵这两句所设计的意境。所有的人都在欣赏着一份月夜的美丽,这习惯又岂是我独具?
愁如水,水似愁,那亡国之君李煜的真情呐喊:"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倘若像平民般的安居乐业,又怎会有这样的词句,也许这才是它真正的代价,没有什麽所谓值得或是不,有些时候,假设显得多余,或者牵强,那水依旧东流,那愁也同样不朽。多少个无眠的夜,无奈的让它们随水流走,假如流水换成我,也会泪儿流,假如我是清流水我也不回头。那烦愁又岂是他独有?
不想追溯那已流失的千百年,却无意中回味着她们的愁,体味着自己的喜怒哀乐。尽管并不了解那历史的变迁,更确切些,是不想追觅那遗留下来的气息。很想用心去写点什么,尽凭文字就可以让你感知美,感知我的存在。从未想过要谁去刻意记住什么,或者为了什么去回味,从不希望能在你的心里顶天立地,只是能把一个真实地我,交给这个世界。盼望着家庭的平和,世界的安祥。很多时候单纯是人类最可贵的,也许正因为这样,也溜走的最快。习惯了这样的坦荡,在自己的天空,夜是我思想的全部,思想是我爱的全部,爱是我生命的全部!
别时匆匆,心绪无以复说,情债深深,悔泪昼夜扑落,泪河滔滔,将我心撕破。向天歌是谁的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