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乾隆皇帝的论文怎么写1000字
乾隆帝即清高宗纯皇帝(1711年9月25日子时—1799年2月7日),姓爱新觉罗,讳弘历,是雍正帝第四子.属兔,生于康熙五十年八月十三,卒于嘉庆四年正月初三,终年88岁,葬于河北裕陵(今河北省遵化市西北).乾隆于雍正十三年即位,为清代入关后的第四任皇帝.乾隆即位后,首先面对的是逐渐升温的朋党之争.他在上台伊始,便明确表明痛恨朋党之争,禁止私立朋党,以警告当时朝廷如日中天的鄂尔泰和张廷玉两派.但他由于此前未曾基本接触过政治,缺少经验和威信,亦未能有任何亲信,故而初政面对朋党以及宗室的压力,举步维艰.他采用各种手段让张、鄂两派互相牵制,慢慢回笼权利.乾隆四年“弘皙逆案”后,他一心将宗室排除与政权之外,充分利用军机处的功能,独断乾纲,使得君主专制空前加强、中央集权到达顶峰乾隆在政治上矫其祖宽父严之弊,实行“宽严相济”之策,务实足国,整顿吏治,厘定各项典章制度,优待士人,安抚雍正朝受打击之宗室.经济上奖励垦荒,兴修水利,全国呈现出一派繁荣昌盛之势.从乾隆初年至中期,是乾隆帝政治生命中最有活力,备受后人称颂的时期.后期倚重于敏中、和珅,尤其宠信贪官和珅,加之乾隆帝本人年事已高、志得意满、思想僵化、好大喜功、穷兵黩武,无法摆脱吏治败坏,弊政丛出,贪污盛行,矛盾激化状态,这使得“康乾盛世”之后中国迅速地衰败. 勤政爱民是乾隆所标榜的一贯主张,清政府很多官员因此以关心民事为己任.在乾隆所信用的能臣中,还有不少清廉之官.如大学士孙嘉淦、江西奉新人甘汝来等.乾隆要求地方督抚大臣实心任事,反对虚文.他还大胆启用曾被雍正贬谪的各类有能力的官员. 乾隆在位期间,无论文官武将,有能力和抱负的人,不计其数,包括傅恒、兆惠、阿桂、刘统勋等,均为他所提拔,但是由于清朝皇帝强大的政府控制力以及“本朝无能臣”的主张,臣子的才能被笼罩在皇帝巨大的影子底下.,他把所有人的荣誉变成了自己的荣誉. 乾隆在发展社会生产方面主要继承自康熙和雍正以来的经济和政治制度,最大成绩是对雍正时期“改土归流”、“摊丁入亩”及“火耗归公”等政策执行得非常彻底.为此,乾隆听取大臣张广泗的建议,对贵州、云南等地的少数民族采取安抚为主、征讨为辅的手段,将少数民族的叛乱快速平定.这些措施的施行,使清朝国力达到顶峰. 乾隆一生大权独揽,君主专制为达到中国历史的顶峰.他可以为百姓免粮治水,赈济灾情不惜一切代价;也可以不留情面地镇压各种反对他的势力,他当政期间,残酷血腥的文字狱比比皆是,动辄百十条人命,连杀封疆大吏的事情也不少见.。
2. 乾隆写了多少诗
据《四库全书简明目录》记载,清朝的乾隆皇帝当时已写诗39340首,这还不包括甲辰以后写的诗。
另据郑鹤声著《中国文献学概要》载,乾隆“御制诗至十余万首,所作之多,为陆放翁(即陆游)所不及。”乾隆活了88岁,以其寿计算,平均每天写诗3首多。
看来乾隆可算中国古代写诗最多的人了。 乾隆皇帝作诗世界古今第一,一生89岁做诗42250多首,全唐朝2700多位诗人做了300年的诗,也只有48900餹首,可见乾隆一人可挡世界第一诗朝300年的世界记录,而且内容遍及经史子籍、政经文教、家、国个人大小事等,数量庞大、题材弙阔,融合漨汉誾文,前无古人,后难来者。
3. 乾隆年制 篆书怎么写
1)【乾隆年制】字篆书的几种写法
【乾隆年制】字方正小篆体的写法
【乾隆年制】字汉鼎繁印篆的写法
【乾隆年制】字金文大篆体的写法
【乾隆年制】字迷你繁方篆的写法
【乾隆年制】字经典繁角篆的写法
【乾隆年制】字中国龙金石篆的写法
2)篆书特点
标准篆书体的体式是排列整齐、行笔圆转、线条匀净而长,呈现出庄严美丽的风格,与甲骨文、金文相比,具有这样一些基本特征:字形修长、而且紧画、向下引伸,构成上密下疏的视觉错感,这与自上而下的章法布局也有关系。线条匀称无论点画长短,笔画均呈粗细划一的状态。这种在力度、速度都很匀平的运笔,给人以纯净简约的美感。加之字体结构的趋简约固定的倾向,小篆书体的章法布局更能形成纵横成行的序性。秦篆有圆笔方笔之别,圆笔以秦刻石为代表;方笔以秦诏版权量为代表,为秦篆之俗体。
4. 乾隆写了多少首诗
他在位六十年间,创作出版了御制诗5集,共434卷,收诗41800首。
当上太上皇后又创作出版了《御制诗全集》,收诗750首,这样他共写诗42250首。内容遍及经史子籍、政经文教、家、国个人大小事等,数量庞大、题材弙阔,融合漨汉誾文,前无古人,后难来者。
值得一提的是,乾隆的42250首诗中,竟有六分之一是在避暑山庄写的,将近7000首!乾隆的诗,写便了山庄内的每个景点,写遍了山庄外的每间佛殿。为山庄内的大型园林寺庙檀林一个地方,乾隆竟写了170多首;为澄湖上的大型御舟青雀坊,乾隆也写了93首,为其它一个地方写三五十首的事,就更司空见惯了。
山庄里许多建筑的墙壁,一年年积攒下来,挂满了乾隆的诗。要是论艺术价值,也许乾隆4万多首诗,也赶不上一首《窗前明月光》,也赶不上一首《春眠不觉晓》。
也许乾隆没有一首诗能众口流传,没有一首能入诗选。要是论史料价值,还真是不可估量。
清朝的一些重大事件,都在乾隆的诗有反映。对于承德来说,乾隆的7000来首,是一宝贵的史料库,许多不清楚的事件,可以通过乾隆诗弄明白。
尤其是一些不复存在的古建和景点,只有靠乾隆的诗去体味当年的意境了。
5. 乾隆怎么赞美的
乾隆是一位十分喜欢竹子的皇帝,他在圆明园的著名景点“天然图画”中栽植了成片的竹林,也曾经在避暑山庄清舒山馆的静好堂尝试栽植竹子。乾隆十九年,乾隆皇帝写诗描写静好堂:“山庄幽邃,静如太古,盖无地不然。此间竹净苔清,觉鸟语泉声都增静赏”,“翠屏遮户静无尘,觯觯阶前长绿筠”。“筠”是竹子的青皮,也泛指竹子。这片竹林使静好堂拥有了“筠篁丛碧,巘岫萦青”的园林景象。也使静好堂被列入了乾隆三十六景之一。当时,乾隆皇帝命刑部侍郎钱维城描绘了静好堂,钱维城也特意在这幅绘画中写实的绘制了一丛竹子。但是好景不长,这些竹子根本无法忍受承德寒冷的天气。
乾隆二十三年,工部侍郎王昶建议皇帝在避暑山庄栽植竹子应该采取防寒措施,“以塞外冬季之乾冷,且季长数月,种竹委实不易。秋末不仿于竹丛陪护土麸一试,越冬或无大碍”(引自刘玉文《感慨山庄话修缮——对避暑山庄保护修缮的思考》)。但是即便如此,乾隆依旧不能在避暑山庄露地栽植竹子。14年以后,乾隆在描写避暑山庄的诗文中依旧感慨:“山庄诸树皆有,唯无桐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