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非功能性需求都包括哪些方面
非功能性需求,指的是信息系统中保证性能、系统可靠性、可扩展性要求等方面相应的需求要素。
一般不会在用户的业务需求中进行明确的提出,需要分析人员根据实际业务需要进行调研归纳。 例如税务业务系统的非功能性需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性能方面: 1。响应时间:分日常交互类、日常查询类、批量交易分别考虑。
日常交易指传统的大厅交互业务,如纳税申报、发票销售等,以及一次完成多笔业务处理的交易,如批量扣款等,日常交互类业务具有较高的响应要求。 查询类业务如登记资料查询、申报数据查询等。
查询业务由于受到查询的复杂程度、查询的数据量大小等因素的影响,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给出一个参考范围。 批处理业务如会计核算等业务处理,该类业务处理复杂、操作数据量大、处理时间长。
响应时间指标包括:平均响应时间参考值(秒)、峰值响应时间参考值(秒)。 2。
用户数:用户数要考虑用户数的增长情况,有以下指标:总用户数、峰值在线用户数、峰值并发用户数、平均在线用户数、平均并发用户数。 3。
吞吐量:系统交易量的估算。指标有年交易笔数(笔/年)、高峰期交易笔数(笔/天)。
4。数据存储量:每年的数据存储容量(G)及未来几年该数量的预期(增长)值。
指标包括累计存储容量(G)、年增长(G)。 二、系统可靠性:一般是窗口业务应在从星期一到星期五的所有工作日的工作时间是可以使用的;其它业务应满足7*24小时可以使用; 三、可扩展性:可实现负载均衡;日后若信息量较大,则系统可相应增加服务器实现扩展。
所谓非功能性需求,是指软件产品为满足用户业务需求而必须具有且除功能需求以外的特性。软件产品的非功能性需求包括系统的性能、可靠性、可维护性、可扩充性和对技术和对业务的适应性等。
下面对其中的某些指标加以说明。在这里可以看到非功能性需求涉及的范围很广,软件产品本身不是孤立存在的,还涉及到诸多外在环境的影响。
非功能性需求必须考虑软件既要可用,又要易用。对于非功能性需求描述的困难在于很难像功能性需求那样,可以通过结构化和量化的词语来描述清楚,在描述这类需求时候我们经常采用软件性能要好,查询要在多少时间内出结果,软件健壮性要好等较模糊的描述词语。
这类描述词语都是脱离了软件的执行环境,人和相关的场景的描述,因此信息很难体现到软件架构设计和具体的实现中。我们在架构设计中关注的安全,系统开发框架,并发和性能,异常日志等不是凭空产生出来的,而是来源于我们对非功能性需求的分析。
一个软件系统必须完整,因此不仅仅包括了可执行的程序,还包括了在线帮助,数据和用户管理,日志异常查询,自动升级等相关功能特征。这些需求不仅仅是为了满足用户的需要,也是为了我们后续维护和监控系统的需要。
系统的可靠性,可维护性和适应性是密不可分的。当系统出现故障和用户出现错误的操作后是否支持恢复,当用户在使用过程中遇到错误的时候是否可以立即定位问题,但业务场景和逻辑发生变化的时候系统是否支持,当网络不稳定或使用中异常中断的情况下系统是否都有相应的容错措施,这些都是需要在非功能性需求中考虑到的问题。
易用性也是我们在开发非功能性需求中必须要考虑到的问题,易用性同时还涉及到美工和UI界面,人机工程,交互式设计,心理学,用户行为模式等多方面的知识。易用性的三原则就是易见,易学和易用或者叫为发现,易懂,效率。
易见就是各种功能操作不要藏得太深,用户很容易找到他们期望进行的各种操作;易学需要软件系统通过在线帮助,导航,向导等各种方式保证软件是可自学习的;易用的重点则在软件在熟练使用后应该可以更快的进行各项操作。这三者相互间也存在冲突,需要平衡,而平衡的一个重点就是真正的做到以用户为中心进行设计,需要去细分场景和用户。
对于非功能性需求的描述,在描述过程中必须要强调到人,业务场景,环境等各方面的内容。强调的目的就是要说明非功能性需求不是无限度的,任何一项非功能性需求的实现往往会付出更大的研发人力成本和硬件网络成本。
比如我们在描述一个表单的模糊查询功能的时候,如果简单的描述为所有查询都要在多少秒内完成,那么这种需求将很难得到满足,以下是一些可选的描述方式。1.估计用户数为1万人,每天登录用户数为3000左右,网络的带宽为100M带宽。
2.在非高峰时间根据编号和名称特定条件进行搜索,可以在3秒内得到搜索结果。3.当通过互联网接入系统的时候,期望在编号和名称搜索时最长查询时间 评论0 0 0。
2. 什么是功能性需求和非功能性需求
(1) 在一般使用中,需求按照功能性(行为的)和非功能性(其它所有的行为)来分类。
功能性需求是说有具体的完成内容的需求。
例如:比如客户登录、邮箱网站的收发收发邮件、论坛网站的发帖留言等。
非功能性需求是指软件产品为满足用户业务需求而必须具有且除功能需求以外的特性,包括系统的性能、可靠性、可维护性、可扩充性和对技术和对业务的适应性等。
例如:性能要求:要求系统能满足100个人同时使用,页面反应时间不能超过6秒;
可靠性: 系统能7*24小时连续运行,年非计划宕机时间不能高于8小时。要求能快速的部署,特别是在系统出现故障时,能够快速的切换到备用机。
(2) 在统一过程(UP)中,需求按照“FURPS+”模型进行分类。
功能性(Functional):特性、功能、安全性;
可用性(Usability):人性化因素、帮助、文档;
可靠性(Reliability):故障频率、可恢复性、可预测性;
性能(Performance):响应时间、吞吐量、准确性、有效性、资源利用率;
可支持性(Supportability):适应性、可维护性、国际化、可配置性。
“FURPS+”中的“+”是指一些辅助性的和次要的因素,比如:
实现(Implementation):资源限制、语言和工具、硬件等;
接口(Interface);强加于外部系统接口之上的约束;
操作(Operation):对其操作设置的系统管理;
包装(Packaging)例如物理的包装盒;
授权(Legal):许可证或其他方式。
使用“FURPS+”分类方案(或其他分类方案)作为需求范围的检查列表是有效的,可以避免遗漏系统某些重要方面。
其中某些需求可以统称为质量属性(quality attribute)、质量需求(quality requirement)或系统的“某属性”。这些需求包括:可用性、可靠性、性能和可支持性
3. 非功能性需求都包括哪些方面
非功能性需求,指的是信息系统中保证性能、系统可靠性、可扩展性要求等方面相应的需求要素。
一般不会在用户的业务需求中进行明确的提出,需要分析人员根据实际业务需要进行调研归纳。 例如税务业务系统的非功能性需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性能方面: 1。响应时间:分日常交互类、日常查询类、批量交易分别考虑。
日常交易指传统的大厅交互业务,如纳税申报、发票销售等,以及一次完成多笔业务处理的交易,如批量扣款等,日常交互类业务具有较高的响应要求。 查询类业务如登记资料查询、申报数据查询等。
查询业务由于受到查询的复杂程度、查询的数据量大小等因素的影响,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给出一个参考范围。 批处理业务如会计核算等业务处理,该类业务处理复杂、操作数据量大、处理时间长。
响应时间指标包括:平均响应时间参考值(秒)、峰值响应时间参考值(秒)。 2。
用户数:用户数要考虑用户数的增长情况,有以下指标:总用户数、峰值在线用户数、峰值并发用户数、平均在线用户数、平均并发用户数。 3。
吞吐量:系统交易量的估算。指标有年交易笔数(笔/年)、高峰期交易笔数(笔/天)。
4。数据存储量:每年的数据存储容量(G)及未来几年该数量的预期(增长)值。
指标包括累计存储容量(G)、年增长(G)。 二、系统可靠性:一般是窗口业务应在从星期一到星期五的所有工作日的工作时间是可以使用的;其它业务应满足7*24小时可以使用; 三、可扩展性:可实现负载均衡;日后若信息量较大,则系统可相应增加服务器实现扩展。
所谓非功能性需求,是指软件产品为满足用户业务需求而必须具有且除功能需求以外的特性。软件产品的非功能性需求包括系统的性能、可靠性、可维护性、可扩充性和对技术和对业务的适应性等。
下面对其中的某些指标加以说明。在这里可以看到非功能性需求涉及的范围很广,软件产品本身不是孤立存在的,还涉及到诸多外在环境的影响。
非功能性需求必须考虑软件既要可用,又要易用。对于非功能性需求描述的困难在于很难像功能性需求那样,可以通过结构化和量化的词语来描述清楚,在描述这类需求时候我们经常采用软件性能要好,查询要在多少时间内出结果,软件健壮性要好等较模糊的描述词语。
这类描述词语都是脱离了软件的执行环境,人和相关的场景的描述,因此信息很难体现到软件架构设计和具体的实现中。我们在架构设计中关注的安全,系统开发框架,并发和性能,异常日志等不是凭空产生出来的,而是来源于我们对非功能性需求的分析。
一个软件系统必须完整,因此不仅仅包括了可执行的程序,还包括了在线帮助,数据和用户管理,日志异常查询,自动升级等相关功能特征。这些需求不仅仅是为了满足用户的需要,也是为了我们后续维护和监控系统的需要。
系统的可靠性,可维护性和适应性是密不可分的。当系统出现故障和用户出现错误的操作后是否支持恢复,当用户在使用过程中遇到错误的时候是否可以立即定位问题,但业务场景和逻辑发生变化的时候系统是否支持,当网络不稳定或使用中异常中断的情况下系统是否都有相应的容错措施,这些都是需要在非功能性需求中考虑到的问题。
易用性也是我们在开发非功能性需求中必须要考虑到的问题,易用性同时还涉及到美工和UI界面,人机工程,交互式设计,心理学,用户行为模式等多方面的知识。易用性的三原则就是易见,易学和易用或者叫为发现,易懂,效率。
易见就是各种功能操作不要藏得太深,用户很容易找到他们期望进行的各种操作;易学需要软件系统通过在线帮助,导航,向导等各种方式保证软件是可自学习的;易用的重点则在软件在熟练使用后应该可以更快的进行各项操作。这三者相互间也存在冲突,需要平衡,而平衡的一个重点就是真正的做到以用户为中心进行设计,需要去细分场景和用户。
对于非功能性需求的描述,在描述过程中必须要强调到人,业务场景,环境等各方面的内容。强调的目的就是要说明非功能性需求不是无限度的,任何一项非功能性需求的实现往往会付出更大的研发人力成本和硬件网络成本。
比如我们在描述一个表单的模糊查询功能的时候,如果简单的描述为所有查询都要在多少秒内完成,那么这种需求将很难得到满足,以下是一些可选的描述方式。1.估计用户数为1万人,每天登录用户数为3000左右,网络的带宽为100M带宽。
2.在非高峰时间根据编号和名称特定条件进行搜索,可以在3秒内得到搜索结果。3.当通过互联网接入系统的时候,期望在编号和名称搜索时最长查询时间<15秒。
4. 功能性需求和非功能性需求的区别
功能性需求是说有具体的完成内容的需求。
例如:比如客户登录、邮箱网站的收发收发邮件、论坛网站的发帖留言等。
非功能性需求是指软件产品为满足用户业务需求而必须具有且除功能需求以外的特性,包括系统的性能、可靠性、可维护性、可扩充性和对技术和对业务的适应性等。
例如:性能要求:要求系统能满足100个人同时使用,页面反应时间不能超过6秒;
可靠性: 系统能7*24小时连续运行,年非计划宕机时间不能高于8小时。要求能快速的部署,特别是在系统出现故障时,能够快速的切换到备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