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倍”字到底可不可以做单位名称
在数学计算中,单位是量词,倍不是量词,所以不可以做单位名称。
倍这个字,表示的是翻倍的数量。能做单位的只有数量词,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容积单位等。
举例:小明有10只铅笔,小刚有2只铅笔,小明是小刚的几倍?
10÷2=5
5的后面是不需要加单位的。
拓展资料:
数学上,“单位”指计量事物的标准量的名称。比如质量单位有g,kg,t。是用来表示物体的重量的时候来作为标准的。我们描述一个物体的质量时,都是用(数值+单位)的形式来表示(如一个鸡蛋50g),这样大家都能听懂、能确定这个物体的质量。没有单位的话,对于一个东西,就无法定量。在数学上也就无法计算了。你好!我也和你同样的问题 “上学的时候都是写的” ,后来我查了一下:
1:单位是量词,倍不是量词,所以不能写上倍
2:你可以这样想:如果我有10元,他拿走一半,那么10元/2=5元,要写单位(元)
如果我有10元,他有5元,那么10元/5元=2,我是他的两倍,单位就约掉了
3 :我们现在用的单位基本上都是“倍”制,比如规定1米为是1倍,10米就是1米的10倍,可以说成10倍米。
另:我们学的和现在的有好多事不一样的,如:字的笔画写法等,哎!!!不要教了,跟不上了!!既然倍不是单位,那么在答的时候也不写吗?问几倍怎么答?一些学究为了发表一些所谓的“研究成果”尽误人子弟!
大道至简!从中文的语法语意来说,所有的应用题计算得出的数都应该有单位,这个没必要计较是否是严格的计量单位!如果不带单位,8倍的结果也可以被理解成8折!
2. “倍”字到底怎么解释
“倍”字 你应该这样理解。
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就是另一个数乘几得到这个数。
例如:5是5的一倍,也就是5*1=5。 10是5的2倍,也就是5*2=10。
15是5的3倍,也就是5*3=15。 20是5的4倍,也就是5*4=20。
500是5的100倍,也就是5*100=500。
另: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倍。
这时注意有一个多字。这时计算时应该将这个数先减去。
例如:10比5的多1倍,也就是5*1+5=10。即:(5*1=10-5) 15比5的多2倍,也就是5*2+5=15。
即:(5*2=15-5) 20比5的多3倍,也就是5*3+5=20。即:(5*3=20-5) 25比5的多4倍,也就是5*4+5=10。
即:(5*4=10-5) 。
500比5的多99倍,也就是5*99+5=500。即:(5*99=500-5) 。
3. 每逢佳节倍思亲倍字的意思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①每逢佳节倍思亲。②
遥知兄弟登高处,③遍插茱萸少一人。④
【注释】
①异乡:他乡。 为:做。 异客:陌生的客人。
②倍思亲:加倍思念亲人。
③遥知:这里是在遥远的地方想象着的意思。 登高:古代风俗,重阳节要登高,饮菊花酒。
④茱萸(zhūyú):一种有香味的植物。古人认为九月九日登高时佩带茱萸,可以避邪。
【诗意】
我独自一个人在他乡做陌生的客人,常常想念家乡,而每逢欢庆佳节时,就更加思念家中的亲人。我在遥远的异乡想象着,今天兄弟们登高的时候,大家插戴茱萸,就少了我一个人。
【解析】
这是一首怀念亲人的诗。当时作者才十七岁,一个人客居在外,重阳佳节时更加思念家乡和亲人。
诗本来是写自己想念兄弟的,可是并不直说自己如何想,偏说想象着兄弟们登高都在想念他。这就加深了诗的感情,读来更加感人。“每逢佳节倍思亲”,已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4. 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的倍字什么意思
加倍。
1、原文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2、译文
一个人独自在他乡作客,每逢节日加倍思念远方的亲人。
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上插满茱萸只少我一人。
3、赏析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名篇之一。王维少年时期就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诗篇。这首诗就是他十七岁时的作品。写出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
这首抒情小诗写得非常朴素。但千百年来,人们在作客他乡的情况下读这首诗,却都强烈地感受到了它的力量。这种力量,首先来自它的朴质、深厚和高度的概括。
诗一开头便紧切题目,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开篇一句写出了诗人在异乡的孤独之感。在外越是孤独,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就越强烈。
后面诗人从直抒胸臆,转笔写到自己对亲人团聚的联想,遥想兄弟们在重阳佳节登上高山,身上插着茱萸,该是多么的快乐。曲折有致,出乎常情。而这种出乎常情之处,正是它的深厚之处。
5. 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倍字是什么
倍:特别、尤其、加倍的意思。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作者: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译文:
独自远离家乡难免总有一点凄凉,每到重阳佳节倍加思念远方的亲人。
远远想到兄弟们身佩茱萸登上高处,也会因为少我一人而生遗憾之情。
注释:
⑴九月九日:即重阳节。古以九为阳数,故曰重阳。忆:想念。山东:王维迁居于蒲县(今山西永济县),在函谷关与华山以东,所以称山东。
⑵异乡:他乡、外乡。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⑶佳节:美好的节日。
⑷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⑸茱萸(zhūyú):一种香草,即草决明。古时人们认为重阳节插戴茱萸可以避灾克邪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