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青词是什么
青词又称绿章,是道教举行斋醮时献给上天的奏章祝文。一般为骈俪体,用红色颜料写在青藤纸上。要求形式工整和文字华丽。
青词的具体含义:
(1)道士上奏天庭或征召神将的符箓。用朱笔书写在青藤纸上,故又称绿素。
(2)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产生于唐朝。
天宝四年四月,唐玄宗下令,自今以后,太清宫举办斋活动时,行礼官改穿官服,停用祝版奏告,专门使用青藤纸书写词文,称为清词。
南宋吕元素《道门定制》又说,到北宋真宗时期,“更以青纸谓之青词。清、青之义,各有攸始。”看来最后固定以“青词”称之,是在北宋时期。作为一种敬献天神的奏告文书,青词书写有一定格式要求。
扩展资料:
骈俪文盛行于两晋南朝,隋唐时朝廷的表章诏诰即用骈体撰写,青词亦沿袭这种世俗表奏文体,并将其神圣化。因为文用四六,道教元代道经清又称青词为“四六金文”。
青词一般为十二句或十六句,要求辞旨词要求是:简而不华、实而不芜,行文以质朴为上,不得堆砌华丽辞藻,在写中则讲究对仗、用典,以收言简意赅、道韵深沉之效果,这是青而不曲,辩词与世俗骈文风格的不同之处。正因为如此,历史上流传久远的青词作品大多是文学与道教义理完美结合的典范。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青词
2. 什么是青词.
青词
亦作“ 青辞 ”。
释义:
1.道士上奏天庭或征召神将的符箓。用朱笔书写在青藤纸上,故称。又称绿素。
青词又称绿章,是道教举行斋醮时献给上天的奏章祝文。一般为骈俪体,用红色颜料写在青藤纸上。
相关文献:
唐 李肇 《翰林志》:“凡 太清宫 道观荐告词文用青藤纸,朱字,谓之青词。” 前蜀 杜光庭 《皇太子为皇帝修金箓斋词》:“青词奏御,俾金慧以韬光;丹表通真,致珠囊之叶度。”
2.为一种文体。
在明朝嘉靖帝时,由于嘉靖帝爱好青词,使善写青词者能够得到重用。《明史·宰辅年表》统计显示,嘉靖十七年后,内阁14个辅臣中,有9人是通过撰写青词起家的。
相关文献:
元 王恽 《玉堂嘉话》卷四:“青词主意,不过谢罪、禳灾,保佑平安而已。”《明史·顾鼎臣传》:“词臣以青词结主知,由 鼎臣 倡也。” 清 元璟 《题屈翁山诗集》诗:“欲与 重华 语,青辞何处陈。”
3. 青词作品有哪些
青词 亦作“ 青辞 ”。
释义: 1.道士上奏天庭或征召神将的符箓。用朱笔书写在青藤纸上,故称。
又称绿素。 青词又称绿章,是道教举行斋醮时献给上天的奏章祝文。
一般为骈俪体,用红色颜料写在青藤纸上。要求形式工整和文字华丽,无实在内容。
例: 洛水玄龟初献瑞,阴数九,阳数九,九九八十一数,数通乎道,道合原始天尊,一诚有感。 岐山丹凤双呈祥,雄鸣六,雌鸣六,六六三十六声,声闻于天,天生嘉靖皇帝,万寿无疆。
相关文献: 唐 李肇 《翰林志》:“凡 太清宫 道观荐告词文用青藤纸,朱字,谓之青词。” 前蜀 杜光庭 《皇太子为皇帝修金箓斋词》:“青词奏御,俾金慧以韬光;丹表通真,致珠囊之叶度。”
2.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产生于唐朝。
在明朝嘉靖帝时,由于嘉靖帝爱好青词,使善写青词者能够得到重用。《明史·宰辅年表》统计显示,嘉靖十七年后,内阁14个辅臣中,有9人是通过撰写青词起家的(著名的有严嵩及其子,徐阶等人)。
相关文献: 元 王恽 《玉堂嘉话》卷四:“青词主意,不过谢罪、禳灾,保佑平安而已。”《明史·顾鼎臣传》:“词臣以青词结主知,由 鼎臣 倡也。”
清 元璟 《题屈翁山诗集》诗:“欲与 重华 语,青辞何处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