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电影音乐赏析论文怎么写
《阿根廷别为我哭泣》的音乐鉴赏论文“……阿根廷别为我哭泣,事实上我从未离开你,即便在我狂野不羁的日子里,我也承诺不离开你……” 电影《贝隆夫人》主题曲《阿根廷别为我哭泣》唱出了阿根廷前“第一夫人”艾薇塔-贝隆辛酸曲折、辉煌传奇的一生。
从穷裁缝的私生女到15岁的舞女,从高级交际花到总统夫人,艾薇塔33载的短暂一生记录了太多的悲欢离合、大起大落。7月26日是艾薇塔逝世纪念日,当麦当娜倾情演绎的《阿根廷别为我哭泣》缓缓响起时,“贝隆夫人”的传奇一生如电影般展现面前,人们不禁流下了热泪…… Evita(艾薇塔)是阿根廷前总统贝隆的夫人,她出生贫寒,做过舞女和影视演员,她靠姿色和手腕成为贝隆夫人后,为阿根廷的社会、劳工、医疗,妇女平等,单身母亲权利等方面均作出过卓越的贡献,逝世时年仅33岁。
贝隆夫人的传奇经历一向是剧作家非常感兴趣的题材,1976年,韦伯首先推出了由朱丽叶·科文顿(Julie Covington)演唱的单曲《阿根廷别为我哭泣》(Don't cry for me Argentina),随着这首歌的轰动,由寇姆韦尔金森加盟的唱片随即发行,而且不出意料地广受欢迎。1978年,在万千音乐剧迷的企盼下,《贝隆夫人》在伦敦爱德华王子剧院正式上演,创下了连演八年的惊人纪录。
次年9月,它又登上了百老汇的舞台,拉开了英国音乐剧攻陷百老汇的序幕。 电影《贝隆夫人》(Evita)(电影英文译作《艾薇塔》是1996年由麦当娜、班德拉斯和普莱斯主演的电影版本,其中移植了舞台剧的所有歌曲。
这部由美国拍摄的电影由于描写了贝隆夫人早年的风尘生涯,在开拍时就遭到了阿根廷群众的强烈抗议和坚决抵制,再加上导演挑选以性感出位的表演而闻名的歌星麦当娜来出演阿根廷的国母,更是屡遭非议。但后来的事实证明,麦当娜的演出风格无损于她对角色的精当把握,也不会遏制她的艺术天分和敬业精神,尽管韦伯为适应麦当娜的音域特地把《阿根廷别为我哭泣》降了几度,但她的演绎自然贴切,歌声真切感人,不但在拍摄时感动了全体摄制组,还使了整个阿根廷完全接受了麦当娜扮演的这个角色,为这种名曲增添了新的光彩。
麦当娜因此获得当年金球奖最佳女主角奖实非侥幸。对于这样一部带有韦伯音乐剧色彩的电影来说,实在没有不收藏的理由。
据说,当年麦当娜为能出演女主角,写了四页亲笔信给导演,并专门学习声乐三个月,光在录音棚就录了四个月,49音乐就录了四百多个小时,果然是精品。她在阿根廷拍外景时,面对抗议浪潮,她付出几倍于他人的努力,终于得到回报,甚至阿根廷总统也被她的诚心感动,答应出借总统府阳台。
拍摄当天,当她出现在阳台,演唱“别为我哭泣阿根廷”时,4000群众演员和摄制人员都被深深的感动,以至人们都疯狂了,在电影中可以见到这一真实感人的场面。(这不是群众演员的“高超演技”)。
Don't cry for me Argentina 这首歌曲我听了多个版本,麦当娜,伊莲佩姬,沙拉布莱蔓,还有超女张靓影演唱的(正是由于听了她的这首歌曲的演绎,把我吸引到超女PK中,成为“凉粉”)。但是我感觉麦当娜把韦伯的这首歌曲演绎的最为到位,尽管其他两位佩姬和布莱蔓都是韦伯歌剧《艾薇塔》不同时期的不二的主角。
我不仅欣赏了精彩演出,而且也在这部音乐影片里,也了解到是一位出色的歌手,里面的演唱都是他亲身而为,影片而名声大震的演唱才华在影片中得以完全的展现。
2. 电影观后感的论文题目怎么写
观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或连续剧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所谓“感”,可以是从作品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作品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观看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观看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观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观看后的基础上发感想。简单来说就是观赏过后的感触。
要写好“感”就该联系实际,深入发挥,把自己的“感”写深、写透。
这里的实际,不是单指自我实际,还包括他人实际,社会实际。
如观了《四个小伙伴》,我让学生说说丁小东等四个小伙伴他们开始错在哪里?你们也有过他们的想法吗?学生讨论很热烈,认为四个小伙伴错在认为只做一件好事就会成功。有个同学说,他自己原来就有类似的想法,每年三月五日,他都做一件好事,他认为自己就是雷锋似的好少年了。还有个同学说,他为班级主动打扫过两次清洁,有的一次也没主动打扫,却还被评为“红花少年”。认为老师、同学们偏心。看了《四个小伙伴》后,他和四个小伙伴一样,都认识到只有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去做,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3. 如何写电影翻译的论文
英文的么?我觉得你的选题虽然新颖,但也因为新颖所以有难度。
首先第一部分introduction 你可以写一下你为什么想写这方面的论文 研究这个的现实意义 目前国内外关于字幕翻译的研究。
第二部分 literature review(文献综述) 这部分你主要写一写翻译理论就可以了
第三部分 我觉得你选一些电影的字幕翻译 从某个角度分类 然后逐个分析
第四部分 从分析中得到的结论
第五部分 你的结论对学术、社会研究。。。之类的有什么帮助 存在的问题 未来的研究可以借鉴的 等等
就你的专业而言,看一些翻译理论的书来充实自己,起码动笔前有思路。
更重要的是看学长们写的优秀论文,尤其要找你想写的方面的看。 这一步对你未来的写作才是至关重要的。
希望我的回答有帮到你。
4. 关于欧美电影的论文咋写
给你几篇文章范例 生命中无法承受之蓝 "蓝"在英文还有一个意思是忧郁,以蓝色作为总体基调的影片似乎总被蓝色这样一种意向所暗示.蓝色通常象征透明干净,同时也显的温情脉脉,但有透露出一股无奈悲凉.直射出整个故事的情节人物的性格. 基耶斯洛夫斯基的三步曲之一<蓝>.朱丽叶.比诺什饰演的那个女人外刚内柔.那张著名的<蓝>海报.她显现在一片蓝色的背景中间,微仰着头.目光涣散却有劲,强烈没落贵族气质表露无疑. 我记得影片中她神经质般的拿起又放回的药瓶。
老房子中透出的气味似乎有止不住的悲哀.一个想忘却过去的女人就从那里搬了出来.去租房的路上,她把捏紧的拳头放在碎石累成的墙上.用急促的脚步声拖着拳头,从墙的一侧划到另一侧. 我当时有点不敢看下去,就低下了头,再次抬起头时,只看见她面无表情地吮吸这受伤的关节.但我分明听见她急促的心跳声.猜测着她是在恨自己,还是死去的丈夫,或是那个叫奥利维的男人. 后来在租来的破房子中,她被几只老鼠吓得手足无措,一个要好的女邻居帮她搞定.两个职业身份都存在巨大差异的女人却惺惺相息,我们不得不嘲弄尘世的无常. 说蓝是温情的,原因是导演让比诺什一直处于一种非常的冷静的状态.而且冷静的可怕.得知原本深爱的丈夫另有所爱,她找到了那个女人.并无条件的照顾了他们.原因是她爱丈夫,丈夫又爱那个女人.宿命的悲剧往往就是这么可怕.它朝你扑过来时,你连反抗的资本也没有. 欲哭无泪是基氏后期的最残忍的一面.那种残酷不需要太悲剧的情节,也不要演员无休止的掩面痛苦.只要几句话,几个眼神,几声叹息.就能让我们堕进思绪的万丈深渊. 蓝有个相对完美的结局.但就在这样的氛围下,我们却伤的更深了. 2<对她说> 女人的沉睡,男人的独白 一个忧伤的故事被阿莫多瓦编织的更加绚滥.两个男人爱上了同为植物人的两个女人.波澜不惊的情节,平和的画面氛围,漫不经心的对白都一一掠过心间,被激起的波纹荡漾开来,感觉有潮又呛. 马克先失去了相恋多年的妻子,然后又失去了相处不久的女斗牛士丽缔亚.男护士贝倪诺一直照顾暗恋多年的阿谢丽,最后得知再也无法照顾她,狱中自杀.马克喜欢流眼泪,但只流在心底,从来不懂对她说.单纯的贝尼诺爱的很执着,也很愿意对她说.但女人总在沉睡,什么也听不见. 一个爱说.一个不说,但导演的重点明显没有放在两个人的比较上.作为同性恋者的阿莫多瓦.以前的片子总爱描述困境中的女人,这次表现的却是男人.其实不管男女.在情感经历的问题上总是相通的,人物性格终将决定整个启始. 片子的开头结尾都出现了大段的舞蹈.她们表情阴冷,动作僵硬,似忽被什么力量左右.咄咄逼人逼人的气质赋予了一种极端的美感.舞蹈中的女人是主角,男人是配角,他们神情紧张的帮女人推开障碍或在半空中撑起她们.没有交流. 刺激贝尼诺丧失理智的是一部默片,一切衔接看似那般的漫不经心,但都指明了交流的无用性.丽缔亚弥留的时候.即使马克也会对她喃喃不休,她还是走了.贝尼诺深爱的那个姑娘最后醒了.但她什么也不知道.也许她早就忘却了有个叫贝尼诺的小伙子帮她捡起掉在地上的钱包.所有的交流都是徒劳. 3<毕业生> 青春的奠曲 六十年代末的奥斯卡影片<毕业生>以那个特定年代青年的困惑.直射出所有青年的迷惘疑虑.六七十年代的美国是一个特定的时期.反战浪潮,女权运动,性解放。旧观念被否定.新观念层出不穷.这样的一个大背景自然也影响了整个时代的人们.他们认生命是空虚的,未来是无望的. 影片中的本杰明是典型的美国中产阶级青年.知识分子,沉魔寡言,家境富裕.长像清俊.第一感觉是本杰明的迷惘,毕业后不知道何去何从.全部东西都需要别人代替安排.片子中有一首很著名的主题曲<沉默之声> 在不安的梦中,我独自前行/在圆石垒成的狭窄道路上/整洁街灯的光环/我在阴冷潮湿中竖起 领子/霓虹灯的亮光刺着我的双眼/它把黑夜撕裂/触摸到沉默之声/裸露在灯中/我看见无数的 人们/他们在没有言语的交流/人们在没有声音中聆听。
. ------<沉默之声> 歌曲的演绎者保罗.西蒙想必也和本杰明一样有着悲天悯人的情怀,但都缺乏一种直接发泄的 方式.即便在精神上他们也毫无寄托,玩事不恭.宽裕的生活给予了他们物质上的保证,他们无所恃事,胡思乱想也不会被困窘的生活打搅.这样的情形导致了越想越浮燥,那种失落悲观又验证他们先前的某些想法.这样一轮接一轮的恶性循环不停的左右了他们的全部. 长期单调乏味的生活.使他们心生倦意.选择一种未有的刺激符合和青春期的某种暗示.但在疯狂之后,他们平心静气的思索,想到了什么?后天良好教育得到的理性气质又把他们从边缘拉了回来. 但大圆满的结局只是影片一个光鲜的结局. 更多的人会沉溺在一种不为人知,不为己知的连绵状态中.他们从悲伤走向哀怨.漠然地面对。 郁郁而终.没有犯什么错误.却失去了所有.给青春留下了一条辛酸的尾巴. 达明96年的演唱会上,黄耀明说.这个世界对有青春的人好残酷.而有青春的人对这个世界亦好残酷. 4<海上钢琴师> 碧波上的隐者 托那多雷的片子<海上钢琴师>塑了1900这样一个音乐天才.他很像我们身边的朋友,离我们这么远,又那么近.透过他我们看到了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