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隶书字体怎么写
隶书点画的写法于篆书有明显的不同,篆书的点画可概括为点、直、弧3种,而发展到隶书已经具备了永字八法中的8种笔画。在用笔上,篆书多为圆笔,而隶书已有方圆并用之笔,并且笔画有了粗细变化。
隶书的点有中点、上点、左点、右点和横点的不同。中点的写法是落笔后,提笔逆锋向上,转笔回锋向右,顿笔向下,继回笔收锋于点内。
隶书的点与篆书的点不同的是,已有倚侧的变化。上点的写法略同中点,只是末笔不向点内回笔收锋,而想向下渐提出锋。左点和右点及横点的写法与上点的写法相同,但起步的位置和出锋的方向各不相同。
隶书中的左下挑、右下挑的写法与左点、右点写法相似,不同处是末笔出锋较长。
扩展资料:
一、创作要点
1、要取法汉碑和秦汉竹木简。所谓取法,就是认真刻苦地解读、体会,而不是浮光掠影。少看当代人的作品,看当代人的作品要看出其缺点和不足。
2、恰当把握主体的创作状态。“书写性”其实就是将书写过程和创作情绪纸面化。行笔重复,会形成惯性。由生到熟,要避熟趋生。
3、正确对待风格问题。风格是自然生成的,不能一概而论。风格面貌不强,不必耿耿于怀;已经形成风格面貌的,也不必沾沾自喜或故意回避。
二、结构特点
1、起笔蚕头收笔燕尾
这是隶书用笔上的典型特征,特别是隶字中的主笔横、捺画几乎都用此法。所谓“起笔蚕头”,即在起笔藏(逆)锋的用笔过程中,同时将起笔过程所形成的笔画外形写成一种近似蚕头的形状。“收笔燕尾”,即在收笔处按笔后向右上方斜向挑笔出锋。
2、化圆为方化弧为直
这是隶书简化篆书的两条基本路子。不过如果不了解篆书的圆,就不易掌握好隶书的方。因为隶笔中的直画或方折,还无不包藏着篆字的弧势,所以隶笔的直往往有明显的波动性,富于生命力。实际上隶书的笔意,是建立在笔画运动方式基础上的。
3、字形扁方左右分展
隶字一反篆字纵向取势的常态,而改以横向(左右)取势,造成字形尚扁方,笔画收缩纵向笔势而强化横向分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隶书
2. 隶书体怎么写
西安德风堂画廊
隶书的口诀:
方劲古拙, 如龟如鳖: (字形扁方)
蚕头雁尾, 笔必三折; (隶书字的一个特点是有蚕头雁尾-----横划起笔,欲右先左,顿笔为一折,行笔略上拱为二折,收笔稍重并转笔上挑成雁尾为三折. 蚕头----像蚕的头形; 雁尾----像鸭屁股)
雁不双飞, 蚕无二设; (不管有多少横划,一个字只能安排一个雁尾,通常放在最下边的横划或捺笔.同理,一个字一般也只能有一个明显的蚕以)
坠石枯藤, 斩钉截铁. (要见笔力,不能流于浮滑)
3. 书法隶书 汉字“我”怎么写
隶书汉字“我”的写法如下图:
拼音:wǒ
部首:戈
笔画:7
五笔:TRNT
笔顺读写:撇、横、竖钩、提、斜钩、撇、点
四角号码:23550
释义:
1.(会意。从戈,从戈。“我”表示兵器。甲骨文字形象兵器形。本义:兵器。基本义:第一人称代词)
2.自称;自己。
3.自己的 。
4.表示亲密的 。
扩展资料
汉字演变:
相关组词:
1.忘我[wàng wǒ]
为了国家、集体的利益而忘掉自己。形容公而忘私:~地劳动。
侯金镜 《漫游小五台》:“心情逐着林海的波涛起伏,舒畅辽阔得将要进入忘我的境界。”
2.我们[wǒ men]
人称代词。称包括自己在内的若干人。
巴金 《随想录·关于丽尼同志》:“我立在甲板上,身子靠着栏杆,摇着手,低声说:‘ 台湾 ,美丽的土地,我们的!’”
3.我家[wǒ jiā]
称自己。
《醒世姻缘传》第二回:“ 计氏 说道:‘我家脸丑脚大,称不起和一伙汉子打围,躲在家中,安我过日子的分罢了。’”
4.大我[dà wǒ]
指集体(跟“小我”相对):牺牲小我的利益,服从~的利益。
孙中山 《社会主义之派别与方法》:“个人社会,本大我小我之不同,其理可互相发明,而未可以是非之也。”
5.故我[gù wǒ]
旧日的我:依然~。
郁达夫 《别戴某》诗:“但愿他年再见时,我非故我汝非汝。”
4. 我怎样写隶书
我是在学习柳体楷书的基础上学习隶书的,又在学习隶书的过程中兼学行、草、篆等书体。
我学习书法是各种书体穿插交替进行的。学了就要用,在用中检验自己所学书体的优劣。
通过多年的社会实践证明,在我所写的各种书体中,最受人们欢迎的是隶书。加之我在各种报刊发表的、各级书展参展的以及出版的书法作品中,所占比数最大的也是隶书。
所以我也就渐渐地以写隶书为主了。 近年来,不少书友以及我的学生,不只一次的建议我,将三十多年来从事隶书学习和创作的经验写一写。
我总感到没有什么好写的。我学隶书既无家传又无专学师承。
一次隅尔的机会,在一个旧书摊上购得一本《西岳华山庙碑》,真是如获至宝,一直临习了近二十年。手下没有书法理论书籍作指导,在漫长的岁月里苦心摸索,不知走了多少弯路。
后来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善,书法资料的增多,我所摸索出的隶书技法才逐一得到验证。有的是和前人暗合了,有的至今也还不合。
不合者,第一可能是谬误,第二也算是我的“创造”吧。 一、我写隶书的笔法1、点法隶书的点因在字中所处的位置不同而形态各异。
有斜点、捺点、横挑点或是以短横、短竖代替的点等。其中除了后两种分别与短横、短竖的写法相同外,其余的点法乃大同小异。
注意掌握好大、小、粗、细、长、短和起笔与收笔的方向和部位就是了。方法是:逆锋起笔,转笔重按过笔,收笔时,不接笔用回锋,如本帖中“泛”“赤”等字;按笔用出锋,如本帖中“美”“乎”等字(以下均以本帖中的字为例,不赘述)。
2、横法横画有平画、波画两种。平画的写法是:逆锋向左起笔,绞锋向右过笔,过笔中加有提按或顺笔,令其有粗细变化,避免浮滑。
收笔迅猛空回,末端或方或圆、或秃或尖自然天成。平画接笔时,起笔收笔一要深入相接笔画的内部,不得露出痕迹。
我写短横与竖画穿插处,习惯作渐按渐提,使其呈鱼肚状,如“掉”“扣”等字。但两个以上的短横并排与竖画穿插,则不采用此法,如“惟”“更”等字,平画大都是平直的,但为了适应个别字造型需要,也有中段稍曲者,如:“立”“山”等字。
波画的写法是:逆锋向左下方轻按,绞争锋向右上方蹲锋,使呈“蚕头”状,然后中锋向右运笔,(以下凡不说明用侧锋者均用中锋行笔)至捺脚处要稍停驻,有时还趁机轻提以调正一下笔锋,趁势下按,使笔毛尽量铺开。斜后随即反正,顺势向右上方行笔,边行边提至末端笔管微微右旋,使呈雁尾状稍停空回收笔。
这一笔左边像“蚕头”,右边似“雁尾”,故称“蚕头雁尾”是隶书的突出特征。又是一个字的主笔。
应注意的是,波画不得在一个字中重复,但也不是绝对的。如个别字需要出现两个波画,定要分出主次,如“舞”字等。
所以有“蚕无二设、雁不双飞”的说法。 3、竖法竖画的写法,有的说与横画相同者,有说与横画相似者,即把横画竖起来就是竖画。
说相似者欠妥,说相同者错误。隶书的平画和波画均属横画,试将两种横画都竖起来,同竖画比较一下,就不言而喻了。
我写隶书的竖画是视其长、短、斜、正和部位等分别使用笔法。诸如:木字旁中的一长竖,逆锋向上起笔,顿笔绞锋下行,至将近短横时渐行渐按,至穿插处重按轻提,使呈鱼肚状,与短横配合,四角皆呈圆形。
此画上重下轻,空回收笔,状如一人昂首直立。惟字的一长竖,虽与木字旁的一长竖位置相同,为了和左右两个竖折相配合,出现三个弯,形似“游鱼三折腰”。
“坐”字一竖上轻下重,“共”字两竖左**斜等等,可在临习中细心体察。 4、撇法撇画常与右边的捺画相对左右伸展,形成隶书的特有风格。
是学习隶书难度最大的一笔。撇画也有长短斜平之分,但写法基本相同。
仅举长斜撇一例,余可类推。向右上方逆入起笔,转锋顿笔向左下方运行,整个撇笔都用逆锋涩进,上段比下段稍快。
行笔至三分之二以下。即边行边顿。
至将尽处再重顿后,外旋管向左上方渐提,隐隐出锋收笔。 5、捺法捺画有斜捺,如“天”“人”等字;平捺如“遗”“之”等字;直捺如“武”“哉”等字;曲捺如“风”“飞”等字。
笔法大同小异,仅以斜捺为例。逆锋向左上方起笔,转锋向右下方运笔,边行边作提按颤笔步步加重,上快下迟至捺脚处笔法与波画同,不重述。
6、挑法挑画与横画中的波画起笔处略同而“蚕头”较小,如“挟”字。挑画与竖画相连者笔法是:竖画行笔至尽处不提笔,即逆锋向左下方轻按,转锋重按向右上方挑起,末端把笔锋留住。
折锋收笔如:“长”“既”等字。 7、折法折画有横折竖折,如“明”字。
以横折为例,横画至尽处稍向右上方一顿,提笔绞转笔锋向下行笔,或将笔锋离纸,重起笔下行均可。运行中笔锋微微左右摇摆,从微曲中求垂直,折锋收笔。
如“问”“洞”等字。如转折后向左下方或右下方行笔,则笔锋略偏于左,如“白”“为”等字。
8、钩法隶书中有长钩短钩,长钩多在左边无他画的字用之,如“乎”“子”等字。短钩多在左旁有他画的字用之,如“荆”“诗”等字。
因长钩的笔法与撇法同,故以短钩为例,竖画至尽处稍提,随蹲锋内旋管换向,朝左下方涩进,缩锋收笔。 二、我写隶书的结构 结构。
5. 求“李”字的楷书,隶书,篆书,草书,行书,行楷书的各种写法
1、“李”字的楷书写法:
2、“李”字的隶书写法:
3、“李”字的篆书写法:
4“李”字的草书写法:
5、“李”字的行书写法:
6、“李”字的行楷写法:
书法字体,传统讲共有行书字体、草书字体、隶书字体、篆书字体和楷书字体五种,也就是五个大类。在每一大类中又细分若干小的门类,如篆书又分大篆、小篆,楷书又有魏碑、唐楷之分,草书又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
扩展资料:
“李”字的宋体写法:
宋体,是为适应印刷术而出现的一种汉字字体。笔画有粗细变化,而且一般是横细竖粗,末端有装饰部分。明朝时期,文人追捧宋刻本书籍,于是刻匠们加粗仿宋体的竖线和笔画的端点以抵抗刻版磨损,却依旧称之“宋体”。
到乾隆时期,宋体字已大体定型,其横画收笔的三角、竖画起笔的三角等,与现代宋体字基本相同。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书法字体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宋体
6. 隶书的用字怎么写
隶书“用”字的写法是
隶书简介
隶书,有秦隶、汉隶等 ,是由篆书发展而来,字形多呈宽扁,横画长而竖画短,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
根据出土简牍,隶书起源于战国。传说程邈作隶,汉隶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对后世书法有不可小觑的影响,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
隶书的起源
秦始皇在“书同文”的过程中,命令李斯创立小篆后,又采纳了程邈整理的隶书。隶书也叫“隶字”、“古书”。是在篆书基础上,为适应书写便捷的需要产生的字体。就小篆加以简化,又把小篆匀圆的线条变成平直方正的笔画,便于书写。是在监狱里创造出来的字体。分“秦隶”和“汉隶”。
隶书的创作要点
1、要取法汉碑和秦汉竹木简。所谓取法,就是认真刻苦地解读、体会,而不是浮光掠影。少看当代人的作品,看当代人的作品要看出其缺点和不足。
2、恰当把握主体的创作状态。“书写性”其实就是将书写过程和创作情绪纸面化。行笔重复,会形成惯性。由生到熟,要避熟趋生。
3、正确对待风格问题。风格是自然生成的,不能一概而论。风格面貌不强,不必耿耿于怀;已经形成风格面貌的,也不必沾沾自喜或故意回避。
隶书的主要代表作品
隶书的代表作品分别是,唐代隶书历来有韩择木、蔡有邻、李潮、史惟则四家平分秋色。其中韩择木列四家之首,其隶书代表作是《祭西岳神告文碑》。史惟则,人称“史侍朗”,代表作是《大智禅师碑》。而蔡有邻、李潮鲜有作品传世。此外,唐代隶书作品,著名的还有徐诰的《嵩阳观记》,唐玄宗的《石台孝经》,李白的《上阳台》,杜牧的《张好好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