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观后感结尾怎么写
一、要将重点放在一个“感”字上 不少同学开始写观后感,往往将“观”的内容写得很长,总爱把故事情节从头到尾加以介绍,生怕读者不知其内容,而发表“感”的文字却很少,如一个同学在写《一个独生女的故事》观后感时,先将整个故事从头到尾讲述了一遍,先写张鸣鸣如何品学兼优,再写张鸣鸣的父亲突然去世,母亲因承受不了这一打击而重病缠身;接着写张鸣鸣从自己学梳头开始,怎样担负起繁重的家务,接受一个个严酷的考验,然后写她在社会的帮助下一天天长大。
最后结尾时才写到:我要向张鸣鸣学习,不被困难所屈服,从小要学做自己能做的事。针对这样一篇结构的观后感,我首先肯定他看得很认真,记住了影片的情节,但从观后感的文体要求上看,是不合格的。
因全文只有最后一句“感”,虽然这句“感”的内容贴切,但文章没抓住“感”这个重点,写偏了,好像一篇电影内容简介。我强调学生应以“感”为主,从文字上看,“感”的内容大约占影片主要内容的四、五倍。
文中适当引用影片内容,是为“感”服务的。因此,引用电影内容只要三言两语,不要具体叙述,更不要什么细致的描写。
观看了《伟人爱迪生》后,我要求学生:谁能用最简单的语言概括故事内容?有个同学说:本片主要讲述爱迪生从一个身无分文的打扫地下室的清洁工成长为一个举世闻名的大科学家的过程;还有个学生补充说:主要讲了他发明电灯的事,他给全世界带来了光明。我将两位同学的发言进行比较:前者准确些,后者只是无数发明中最突出的一项,并肯定他们能用简短的语言概括故事内容,然后让学生抓住一点谈自己的感受。
如爱迪生刻苦钻研的精神,不怕失败的精神,敢于创新的精神等,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就克服以叙述故事为主的毛病了,不仅突出“感”字,而且读后能感人。二、“感”是重点,不等于离开“观” 有的同学写观后感,只是在开头提一下“观了某部影片后,大有启发”等字样,以后就脱离了原片,说上一通自己的感想,牛头不对马嘴,无实际意义。
要让“观”和“感”相吻合。如观了《火烧圆明园》,我进行指导后让学生先打草稿,然后收了部分习作,发现有的同学“感”与“观”内在联系不紧,有的根本无联系,他们写了一下影片内容后,就写到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如何在中国烧、杀、抢。
抓不住影片的主题思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从中找了几篇写的好点儿的进行评讲、引路。
有个叫王天波的同学在题为《落后就要挨打》一文的结尾时这样写到:影片中那几根石柱至今还挺立在圆明园的废墟上,仿佛在警示人们“落后就要挨打”,我们作为新中国的接班人,一定要学好本领,把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不让历史悲剧重演。在这段结尾中,习作者再次将“观”到的“几根石柱”抓住,发表“落后就要挨打”的“感”,使文章全文一体,使“感”发于“观”、“观”服务于“感”。
三、要联系实际而“感” 要写好“感”就该联系实际,深入发挥,把自己的“感”写深、写透。 这里的实际,不是单指自我实际,还包括他人实际,社会实际。
如观了《四个小伙伴》,我让学生说说丁小东等四个小伙伴他们开始错在哪里?你们也有过他们的想法吗?学生讨论很热烈,认为四个小伙伴错在认为只做一件好事就会成功。有个同学说,他自己原来就有类似的想法,每年三月五日,他都做一件好事,他认为自己就是雷锋似的好少年了。
还有个同学说,他为班级主动打扫过两次清洁,有的一次也没主动打扫,却还被评为“红花少年”。认为老师、同学们偏心。
看了《四个小伙伴》后,他和四个小伙伴一样,都认识到只有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去做,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我在给你看篇人家写的读后感三国志之见龙卸甲》观后感 人生就象一个圈,一个老天爷画好的圈,从起点绕一个圈后又会回到起点,这是赵子龙最后一战也是第二次被困凤鸣山时悟出的人生哲理。
第一次被困凤鸣山子龙披上了甲,一战成名,从此成了常胜将军,第二次被困时身心俱疲的子龙卸去了甲,人生就在这一披一卸之中画了个圈。 时势造英雄,英雄只是老天爷手中的棋子。
从赵子龙与罗平安最后一次对话中可以看到了他内心的疲惫,这疲惫是因为有甲在身,主公的信任是甲、常胜将军之名是甲、建功立业之念是甲,子龙虽早有卸甲之念,连年征战的时局却容不得他卸甲,也不知道该如何去卸。最后在凤鸣山与后一辈的曹婴一战中,子龙终于悟到了自己只是诸葛亮手中的一枚棋子,一枚已经老得可以弃去的棋子,而这一切都是人生定数。
明白了这一点后,他终于可以不仅卸下身上的甲,更重要的是可以卸去心中的甲了,这甲虽卸得晚了一点、悲壮了一点,但可以让子龙在人生最后时刻很从容,无所负担。上马提枪,单人单骑,冲向的不仅仅是敌阵,也是奔向长久失去真我的精神家园。
不知道罗平安在给子龙卸甲后有没有领悟到这一些,我想他在敲响最后一次战鼓时应该是明白了。而年轻的曹婴此战之后一定也会与初时的子龙一样给自己披上了一件难以卸去的甲,不知以后能否象子龙一样领悟到,不光是她,就算是她的爷爷曹操以及诸葛亮等人都只是滚滚历史车轮上镶。
2. 观后感的结尾怎么写
今天我观看了影片《网络少年》,该影片讲述了一群沉迷于网络的学生根本不理父母,在班主任和家长的合适教育下,化解了孩子与家长的隔阂,引导孩子正确网络,找回亲情的故事.其中有一个人物向大伟,刚开始时根本不理父母,后来在老师,同学的帮助下也重新认识了父亲,而他的父亲在老师的帮助下也重新审视了自己的儿子.后来大伟的父亲下岗了,但他们父子却越发相亲相爱. 这部影片实在感人至深,主要情节除上述外,还有这些孩子的班主任为了这些孩子而与男朋友闹翻,离家出走等.其中的一些情节更是催人泪下,几乎就要"人语三声泪沾裳"了. 这部影片关于教育方面的思想,也是我们现在所提倡的.其中关于号 他们一起创建网站更是一项聪明之举.数千年前的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思是说:(对于任何学问),知道它的不如喜欢它的,而喜欢它的又不如把它当成一种乐趣的人.我们玩电脑游戏或其它以此为乐的事情,总是能很快学会.而对那些我们所不感兴趣的事情,则非常难学会.这不正对应了孔子说的那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吗 关于网络,则是一把双刃剑.如果应用得好,那么他就能给我们造福,如我就时常上网查阅资料,了解最新的时事动态.但是网络用得不好的话,那么它害人的一面就会显露出来. 现在不是常有一些关于沉迷游戏造成危害的新闻报道吗 如果沉迷于游戏世界之中,那么人就会不再想起其它的事.我们青少年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时期,一旦沉迷游戏不但会成绩下降,而且我们的心理也会受到严重损害.至于电脑对眼睛的伤害,那更是不要我多说了. 还是回归影片.剧中有一位母亲,她望子成龙,终日在儿子耳畔念叨着:"加紧学习",最终导致了儿子无法忍受而扑床大哭.后来这位母亲终于明白了物极必反的道理.将原准备买礼物的钱给儿子自己支配.这个孩子欢心不已.看到这里,我想一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应该不会再给子女造成极度沉重的负担.因为他们对物极必反这个道理还是领会得出的.如果一个孩子一天到晚都在学习没有一丝休息的时,那么他(她)的只是一台答题和学习的机器,他(她)必神经然高度紧张,极有可能因压力重而突然死亡.就算他考入了好的大学,他也无法找到一份好的工作或保持一份好的工作,因为他没有一点实践能力.而现代企业要求的是高素质人才,而不是一台"学习机器".如果我办企业是不会要这种人的,因为他(她)不会给企业带来利润. 剧中描述了那篇关于自主的文章受到各界关注的事情,这为什么会受到各界的关注呢 因为我国大多数家长并未给孩子自主权,搞一言堂,独裁制.所以自主才成了新鲜事.这放在国外也是新鲜事:家长怎么能剥夺孩子的子主权 当然,这是东西两种文化的差剧造成的.从汉至清的两千多年历史中国一直以儒教为国教,奉行"忠孝节义",甚至有"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的这种极端封建思想.毕竟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的想法.如果没有一点自主权,那么人会变成什么样子! 现在有不少孩子,在物质上很忧裕,但在精神上却是不折不扣的奴隶.。
3. 观后感结尾怎么写
观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或连续剧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所谓“感”,可以是从作品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作品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观看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观看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观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观看后的基础上发感想。简单来说就是观赏过后的感触。
观后感注意事项
注重"感""观"联系实际
格式
开头、感受、形式、事例、结尾
范文
放牛班的春天、长江七号
注意事项
重在“感”
不少学生开始写观后感,往往将“观”的内容写得很长,总爱把故事情节从头到尾加以介绍,生怕读者不知其内容,而发表“感”的文字却很少。如一个同学在写《一个独生女的故事》观后感时,先将整个故事从头到尾讲述了一遍,先写张鸣鸣如何品学兼优,再写张鸣鸣的父亲突然去世,母亲因承受不了这一打击而重病缠身;接着写张鸣鸣从自己学梳头开始,怎样担负起繁重的家务,接受一个个严酷的考验,然后写她在社会的帮助下一天天长大。最后结尾时才写到:我要向张鸣鸣学习,不被困难所屈服,从小要学做自己能做的事。针对这样一篇结构的观后感,我首先肯定他看得很认真,记住了影片的情节,但从观后感的文体要求上看,是不合格的。因全文只有最后一句“感”,虽然这句“感”的内容贴切,但文章没抓住“感”这个重点,写偏了,好像一篇电影内容简介。我强调学生应以“感”为主,从文字上看,“感”的内容大约占影片主要内容的四、五倍。文中适当引用影片内容,是为“感”服务的。因此,引用电影内容只要三言两语,不要具体叙述,更不要什么细致的描写。不仅突出“感”字,而且读后能感人。
离不开“观”
有的同学写观后感,只是在开头提一下“观了某部影片后,大有启发”等字样,以后就脱离了原片。说上一通自己的感想,牛头不对马嘴,无实际意义。要让“观”和“感”相吻合。
文章全文一体,使“感”发于“观”、“观”服务于“感”。
联系实际
要写好“感”就该联系实际,深入发挥,把自己的“感”写深、写透。
这里的实际,不是单指自我实际,还包括他人实际,社会实际。
4. 观后感的结尾怎么写
今天我观看了影片《网络少年》,该影片讲述了一群沉迷于网络的学生根本不理父母,在班主任和家长的合适教育下,化解了孩子与家长的隔阂,引导孩子正确网络,找回亲情的故事.其中有一个人物向大伟,刚开始时根本不理父母,后来在老师,同学的帮助下也重新认识了父亲,而他的父亲在老师的帮助下也重新审视了自己的儿子.后来大伟的父亲下岗了,但他们父子却越发相亲相爱. 这部影片实在感人至深,主要情节除上述外,还有这些孩子的班主任为了这些孩子而与男朋友闹翻,离家出走等.其中的一些情节更是催人泪下,几乎就要"人语三声泪沾裳"了. 这部影片关于教育方面的思想,也是我们现在所提倡的.其中关于号 他们一起创建网站更是一项聪明之举.数千年前的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思是说:(对于任何学问),知道它的不如喜欢它的,而喜欢它的又不如把它当成一种乐趣的人.我们玩电脑游戏或其它以此为乐的事情,总是能很快学会.而对那些我们所不感兴趣的事情,则非常难学会.这不正对应了孔子说的那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吗 关于网络,则是一把双刃剑.如果应用得好,那么他就能给我们造福,如我就时常上网查阅资料,了解最新的时事动态.但是网络用得不好的话,那么它害人的一面就会显露出来. 现在不是常有一些关于沉迷游戏造成危害的新闻报道吗 如果沉迷于游戏世界之中,那么人就会不再想起其它的事.我们青少年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时期,一旦沉迷游戏不但会成绩下降,而且我们的心理也会受到严重损害.至于电脑对眼睛的伤害,那更是不要我多说了. 还是回归影片.剧中有一位母亲,她望子成龙,终日在儿子耳畔念叨着:"加紧学习",最终导致了儿子无法忍受而扑床大哭.后来这位母亲终于明白了物极必反的道理.将原准备买礼物的钱给儿子自己支配.这个孩子欢心不已.看到这里,我想一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应该不会再给子女造成极度沉重的负担.因为他们对物极必反这个道理还是领会得出的.如果一个孩子一天到晚都在学习没有一丝休息的时,那么他(她)的只是一台答题和学习的机器,他(她)必神经然高度紧张,极有可能因压力重而突然死亡.就算他考入了好的大学,他也无法找到一份好的工作或保持一份好的工作,因为他没有一点实践能力.而现代企业要求的是高素质人才,而不是一台"学习机器".如果我办企业是不会要这种人的,因为他(她)不会给企业带来利润. 剧中描述了那篇关于自主的文章受到各界关注的事情,这为什么会受到各界的关注呢 因为我国大多数家长并未给孩子自主权,搞一言堂,独裁制.所以自主才成了新鲜事.这放在国外也是新鲜事:家长怎么能剥夺孩子的子主权 当然,这是东西两种文化的差剧造成的.从汉至清的两千多年历史中国一直以儒教为国教,奉行"忠孝节义",甚至有"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的这种极端封建思想.毕竟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的想法.如果没有一点自主权,那么人会变成什么样子! 现在有不少孩子,在物质上很忧裕,但在精神上却是不折不扣的奴隶.。
5. 观后感结尾怎么写
观后感,就是看了一部电影或电视剧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
所谓“感”,可以是从作品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作品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观看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观看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观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观看后的基础上发感想。
要写好有体验、有见解、有感情、有新意的观后感,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将重点放在一个“感”字上 不少同学开始写观后感,往往将“观”的内容写得很长,总爱把故事情节从头到尾加以介绍,生怕读者不知其内容,而发表“感”的文字却很少,如一个同学在写《一个独生女的故事》观后感时,先将整个故事从头到尾讲述了一遍,先写张鸣鸣如何品学兼优,再写张鸣鸣的父亲突然去世,母亲因承受不了这一打击而重病缠身;接着写张鸣鸣从自己学梳头开始,怎样担负起繁重的家务,接受一个个严酷的考验,然后写她在社会的帮助下一天天长大。最后结尾时才写到:我要向张鸣鸣学习,不被困难所屈服,从小要学做自己能做的事。
针对这样一篇结构的观后感,我首先肯定他看得很认真,记住了影片的情节,但从观后感的文体要求上看,是不合格的。因全文只有最后一句“感”,虽然这句“感”的内容贴切,但文章没抓住“感”这个重点,写偏了,好像一篇电影内容简介。
我强调学生应以“感”为主,从文字上看,“感”的内容大约占影片主要内容的四、五倍。文中适当引用影片内容,是为“感”服务的。
因此,引用电影内容只要三言两语,不要具体叙述,更不要什么细致的描写。观看了《伟人爱迪生》后,我要求学生:谁能用最简单的语言概括故事内容?有个同学说:本片主要讲述爱迪生从一个身无分文的打扫地下室的清洁工成长为一个举世闻名的大科学家的过程;还有个学生补充说:主要讲了他发明电灯的事,他给全世界带来了光明。
我将两位同学的发言进行比较:前者准确些,后者只是无数发明中最突出的一项,并肯定他们能用简短的语言概括故事内容,然后让学生抓住一点谈自己的感受。如爱迪生刻苦钻研的精神,不怕失败的精神,敢于创新的精神等,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就克服以叙述故事为主的毛病了,不仅突出“感”字,而且读后能感人。
二、“感”是重点,不等于离开“观” 有的同学写观后感,只是在开头提一下“观了某部影片后,大有启发”等字样,以后就脱离了原片,说上一通自己的感想,牛头不对马嘴,无实际意义。要让“观”和“感”相吻合。
如观了《火烧圆明园》,我进行指导后让学生先打草稿,然后收了部分习作,发现有的同学“感”与“观”内在联系不紧,有的根本无联系,他们写了一下影片内容后,就写到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如何在中国烧、杀、抢。抓不住影片的主题思想。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从中找了几篇写的好点儿的进行评讲、引路。有个叫王天波的同学在题为《落后就要挨打》一文的结尾时这样写到:影片中那几根石柱至今还挺立在圆明园的废墟上,仿佛在警示人们“落后就要挨打”,我们作为新中国的接班人,一定要学好本领,把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不让历史悲剧重演。
在这段结尾中,习作者再次将“观”到的“几根石柱”抓住,发表“落后就要挨打”的“感”,使文章全文一体,使“感”发于“观”、“观”服务于“感”。 三、要联系实际而“感” 要写好“感”就该联系实际,深入发挥,把自己的“感”写深、写透。
这里的实际,不是单指自我实际,还包括他人实际,社会实际。 如观了《四个小伙伴》,我让学生说说丁小东等四个小伙伴他们开始错在哪里?你们也有过他们的想法吗?学生讨论很热烈,认为四个小伙伴错在认为只做一件好事就会成功。
有个同学说,他自己原来就有类似的想法,每年三月五日,他都做一件好事,他认为自己就是雷锋似的好少年了。还有个同学说,他为班级主动打扫过两次清洁,有的一次也没主动打扫,却还被评为“红花少年”。
认为老师、同学们偏心。看了《四个小伙伴》后,他和四个小伙伴一样,都认识到只有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去做,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看了《林则徐》后,学生认为无法联系实际,我就这样启发学生:你看后印象最深的是哪个镜头?有的说林则徐带领官兵虎门销烟的镜头,大展中国人的志气;有的说,当时的清朝政府的腐败无能给我教育最深;有的说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些受鸦片毒害,痿糜不振的、瘦骨嶙峋的人们。然后我再要求学生用比较法,针对现今社会,看是否有类似于林则徐这样有民族气节或与此相反的人。
什么东西给现今人们带来精神和身体摧残?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这样,学生马上想到了电视上披露有的海关把关不严,让一些走私物品进入中国,有的想到了社会上的吸毒现象和不健康的游乐场所,同学们畅所欲语,仿佛一下子有话可写了,一个同学在《观林则徐有感》一文中这样写到:“……在18世纪,鸦片使我们国败家亡,但可悲的是在二十世纪的今天,吸毒的现象又有抬头,有的因吸毒走向犯罪,家破人亡.我们青少年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