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发展
摘要]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和基础。中国企业欲在经济全球化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最有效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即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以技术创新为核心,以信息化为动力,以争创名牌为手段,以企业文化为后盾,全面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日趋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有所作为。本文以海尔为例指出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可以强化企业财务管理,促进管理创新,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说明了企业文化对于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和基础。中国企业欲在经济全球化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最有效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即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以技术创新为核心,以信息化为动力,以争创名牌为手段,以企业文化为后盾,全面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日趋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有所作为。
以技术创新为核心
创新是现代企业获得持续竞争力的源泉,是企业发展战略的核心。企业要想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从知识经济的要求出发,从市场环境的变化出发,不断进行技术、管理、制度、市场、战略等诸多方面的创新,其中又以技术创新为核心。只有源源不断的技术创新,企业才能不断向市场推出新产品,不断提高产品的知识含量和科技含量,改进生产技术,降低成本,进而提高顾客价值,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并适时开拓新的市场领域。跨国公司都非常重视技术创新,设有专门的研发部门,并不断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投入,以此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
据统计,世界500强的R&D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平均为5%~10%。大大高于中国企业的平均比重。2001年当国内各彩电品牌在大打价格战时,沉寂多年的索尼在中国市场仅50万台高端彩电的销售量所获得的利润就相当于国内所有彩电品牌的利润总和。“技术的索尼”的威力显露无遗。
与国外知名企业相比,中国企业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便是对技术创新不够重视,忽视对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投入,在R&D方面的投入过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而满足于以OEM方式赚取微利,动辄打“价格战”。由于历史原因,中国的许多企业还未从计划经济时代“生产工厂”的角色中完全脱胎出来,很多企业没有专门的研发部门,对技术创新的投入长期处于很低的水平上,这就直接导致了当前中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普遍较差的局面。
值得欣慰的是,一批有远见的企业已经开始重视技术创新,不断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投入,并已初见成效,海尔集团是很好的典范。海尔的技术创新实现了自主创新和模仿创新的结合,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的结合,原创创新和改进创新的结合。海尔将自主创新和市场全球化目标结合起来,逐步建立和完善了面向世界的技术创新体系。其自主创新以增量创新为主,以发展创新为辅,既符台中国国情,又符合家电业的实际情况。海尔在无氟节能多元替代电冰箱技术上的突破,可以视为成功地完成了一次发展创新的尝试,并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以信息化为动力
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可以强化企业财务管理,促进管理创新,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全球最大的商业零售商沃尔玛就是一个主动型信息化的典型。1969年它租用了IBM360型计算机进行货物配送管理。20世纪80年代初,沃尔玛花费2400万美元发射了一颗企业自己的人造卫星,用于企业信息系统的管理。据说,沃尔玛的电子信息通信系统是全美最大的民用系统,其规模甚至超过了电信业巨头AT&T公司。沃尔玛在信息化上的巨大投入为其带来的是更大的回报。在美国《财富》杂志公布的世界500强(按营业额排序)排行榜上,沃尔玛于2001年、2002年连续两年高居榜首。
在我国,也有许多主动型信息化的企业都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和成功,如联想、海尔、邯钢等企业都通过信息化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2000年联想集团实现利润8亿多元,一半以上是企业信息化带来的:实现信息化以后。存货周转天数从72天降为22天,年降低成本1.2亿元;产品积压损失从2%降到0.19%,年降低成本3.62亿元;应收账款周转天数从28天降到14天,年降低成本4700万元;坏账占总收入的比例从0.3%降到0.05%,年降低成本5000万元。这几项加起来,年节约费用6亿元,效益相当可观。
信息化可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那么企业怎样实现信息化呢?信息化涉及的环节很多,但最主要和最关键的两项:一是企业的核心业务和主导流程的信息化,二是人的信息化。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2. 我要怎么写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你可以使用管理学中的一种分析方法,也就是SWOT分析法;
其中,S、W是内部因素,O、T是外部因素:
S代表 strength(优势),也就是个人的优点长处;W代表weakness(弱势),自己的缺点不足之处;O代表opportunity(机会),T代表threat(威胁),结合自己的专业、优劣势,谈一下目前的形势下可能会有的机会与威胁;
个人觉得这种方法来写个人核心竞争力的话,既新颖,又能把握这个线路,思维会比较有逻辑性,写起来也比较容易。
3. 如何提高自我的核心竞争力
要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我感觉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塑造自己:1,形成个人知识体系.1)在工作中,我们的知识积累是零散的,因此我们需要总结,通过总结让自己思考,从而形成自己的理解和思想.2)围绕自己的职业目标,去有意的获取和提高自己的知识范围,塑造有利于自己职业生涯的知识体系,知识体系的形成一定是学习、总结、提高的过程.拿PLM来说,我认为在这个行业的核心竞争力,不是你能写多少代码,不是你多么熟悉一个什么产品,而是你对这个行业的理解,你对企业业务流程的理解,你对PLM思想的理解.在这个行业,有些工作经历,我认为是必须的:1)实施项目的经历,而且最好不只一个,因为不同的企业之间业务有很大的区别,通过实施、总结,了解不同企业的业务模式,并有自己的理解和方案建议;2)项目管控的能力.你能良好的,有技巧的控制项目,是必备的能力之一;3)对企业的业务咨询能力.能通过需求分析发现企业存在的问题,并且通过你的咨询方案建议,让企业认可你的价值.2,形成个人做事方法体系.方法比知识重要,面对很多困难和问题的时候,不一定需要你具有什么知识,但是你一定要具有处理问题的方法.我认为做事情,最关键的是要有思路,其实这个思路也就是做事情的方法,对待每一件事情,我们应该“计划”、“执行”、“检查”“纠正调整、总结完善”.这其实也就是著名的PDCA循环(Plan\Do\Check\Action),也称戴明环.PDCA是为了提高质量的管理思想,是一套科学程序,注重管理活动的全部过程.“P”是PLAN:制定目标和计划.《礼记·中庸》:“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说明了目标和计划的重要性.“D”是DO:开始行动,实施计划.记得有位名人说过:“如果你已经开始行动.说明你已成功一半”.很多人为什么不能成功,就是因为朝三暮四、见异思迁,正如俗话所说的:“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其实成功的关键在于坚持,而不在于一时的激情.有位中国记者采访通用公司前总裁杰克.韦尔奇时,记者问:“请问韦尔奇先生,你们为什么能成功?”,韦尔奇先生回答说“你们知道了,我们做到了”. “C”是CHECK.对行动的结果进行检验.“A”是ACTION.纠正错误,调整方向.其实也就是总结、完善的意思,计划不如变化.3,塑造自己"包容"的性格.唐骏说过,“一个人能力不错,性格又好,想不成功都难”.我认为一个人要有意识的塑造自己的性格,塑造有利于自己发展的好性格.我把一个好的性格归纳为两个字:包容.包容别人,包容社会,以一个好的心态、积极向上的心态去看待问题.4,明确的职业目标: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应该有个目标.。
4. 企业核心竞争力怎么写、以服务为中心
企业如何保持核心竞争力为何有的企业昙花一现,有的中途陨落,有的历经坎坷仍生生不息?原因正在于核心竞争力极其维持。
比如1896年被道.琼斯工业股票平均指数选作首批成分股的12家享有盛名的公司如今只剩下GE一家,再如曾经在国内辉煌一时的巨人集团、飞龙集团、亚细亚集团、秦池集团等如今都已销声匿迹……谁也不会怀疑它们曾经拥有过较强的核心竞争力。其由盛而衰只是由于核心竞争力的丧失或“得而复失”。
因此维持核心竞争力是每个企业、尤其是那些已经获得成功的企业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坚守主业审慎对待多元化 导致核心竞争力丧失的第一个常见原因是盲目、过度多元化。
背离自己的核心专长,结果喧宾夺主,优势不再。如巨人集团从IT业起家,曾立志做中国的IBM;后转做营养食品“脑黄金”,再转做房地产,拆巨资建70多层的巨人大厦而一下被拖跨。
再如上市公司猴王集团的当家产业是焊条制造,因上市募得大量资金而开始发热,盲目进行多元扩张,迅速涉及数十种不相关行业,俨然成了当地的“综合产业局”和“第二经委”,结果濒临破产的边缘…… 成功企业大都恪守两个字:专注,或叫“目不斜视”。全球500强大多是走专业化道路发展起来,以一业为主并在一业称雄的行业领袖、行业巨人。
即使极少数多元化企业如GE,也是靠走专业化发迹的(一个灯泡厂做了几十年),如今也只在少数几个行业保持优势。当然,审慎对待多元化并不等于一概排斥多元化。
理性的多元化经营要遵循的原则是:①在一业为主基础上的多元化;②关联多元化,如佳能围绕其光学核心技术涉足照相机、复印机、激光打印机、扫描仪、传真机等关联产业,海尔将其冰箱上获得的核心能力扩展到空调、洗衣机、彩电等多种家电产品;③有限多元化(非“泛多元化”),如GE最后只选择发展少数优势行业;④过度型多元化,多为适应转型的需要,如军转民、旧转新,中途可能军民、新旧并存,但一旦转型完成,则应确立新的核心专长。 二、运用核心优势,正确把握商机 导致核心竞争力丧失的第二个常见原因是相信什么赚钱做什么,四处寻求商机,盲目追逐热门产业、热点地区,如房地产热、娱乐城热、边贸热、海南热、淡水热……套死了多少企业,套牢了多少资金。
据不完全统计,1992~1993年那波房地产开发热,仅在海南一地就套死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上千亿资金,留下了大量的闲置地皮、烂危楼和惨痛的教训。 投资的扩张不仅不能“寻热”,恰恰相反,愈是面对热点地区,热门产业,愈要冷静审慎。
运用自身专长与把握外部商机相比何者更重要?当然是前者。商机并不一定都属于自己。
只有当商机与自己的核心专长碰巧吻合时,那才属于自己。比如越南摩托车市场需求大,这对嘉陵、力帆是商机,对塞格、万达未必是;那里的彩电刚刚开始普及,需要大量小屏幕彩电,这对TCL是商机,对招商局未见得是。
三、守成与创业结合防止核心刚度 导致核心竞争力丧失的第三个常见原因是核心刚度。核心刚度就是把企业的既有优势或一时的成功经验固化、神话、教条化,今天对昨天只能照抄招般,不得越雷池一步。
核心刚度会使企业产生惰性、迟钝、保守和“路径依赖性”。扼杀创新与活力,使之丧失市场应变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
比如与GE同时成为道.指成分股的另外11家著名工业公司在100多年中慢慢逐一出局,就是因为它们没有象GE那样在剧烈变化的环境里不断调整自己并努力寻求创新,被“核心刚度”引向失败。 守成即在事业上保持过去的成功做法、经验和“套路”,坚持自己的既有优势和成就。
但过分守成就会变成守旧、保守,产生核心刚度,停止创新。正确的做法是将守成与创新结合起来,在坚持原有优势和核心专长的基础上创新,在不断创新的过程中强化自己的核心专长和优势,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四、分类分级管理防止关键要素流失 导致核心竞争力丧失的第四个常见原因是关键要素流失。比如核心团队成员或技术、业务骨干被挖走,以及由此引起的核心技术流失、核心经营管理方法流失、核心价值观流失等。
有的甚至把核心专长带走自己单干,如某厂的销售经理掌握着企业的命脉——全部客户关系,他在逐步了解核心生产技术并通过了几位技术骨干后便拉出队伍另立门户;企业的两项最关键的核心资源——客户和技术被他带走,于是导致了该厂的迅速垮台。 防止关键要素流失的方法是对其实行分类分级管控。
一是对核心技术、核心商业机密、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