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怎么写小品文
小品文也叫做「随笔」,取其「兴之所至,信笔而写」的意思,是一种形式自由、亳无拘束的文体,通常字数约在一千以内,故称「小」;表现的内容以实际的生活片段,以及自生活片段引发而来的感触与联想为主。
由於它的格式自由,所以无论书信、日记、札记、游记、传记、读后感等体裁,记叙、抒情、论说、描写、刻画、摹拟等手法,几乎没有不能采用,也没有不可包容的;因为它表现的是实际生活的片段,所以材料就在日常生活当中,可以说俯拾即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正是用以培养写作能力,磨链写作技巧的最佳门径。 习作小品文,首先不能贪多。
经邦济世的题目不可能写成小品文,学术研究的论著也无法以小品文的方式表示,其中最大的原因是大小不能相容。所谓「小庙坐不下大的菩萨」;千字以内的短文,又哪能发挥多少道理? 小品文容纳不了全盘的事实,所以必须注意事物的细微末节,以显现它专注、深入的特色。
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庭中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利用竹柏在月光下的投影所造成的幻觉作联想,用譬喻的形式表达,集中全力在「月下景物」的经营。
这便是「以小见大」、「以部分显现全体」的小品文作法。 小品文在「质量」上是算小的,但是在「分量」上却不能不重,否则便成抢救「车薪」的「杯水」,见不著效用,徒遗笑柄一把而已。
小品文是以寡击众、以少胜多的「精兵」,它的战争最高指导原则是直指中心、冲其要害。所以小品文应有明确的主旨,以便将全篇的文字,统一归属在它的旗下。
徐志摩在「志摩日记」开头说的「数大便是美」一语,即为统领这一篇文章的中心。 写作小品文,字数不求多,但求别人读了印象深刻,所以要注意使用「描写」的方法。
描写就是照著事象的发展状况,将它重现在笔端,相当於画画时使用的「描绘」。吴均的「与宋元思耆」第二、三两段:「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就是这种写法;给人的感觉是具体、鲜活,如在目前。
其效果与仅作印象式的叙述,相差不以道里计。 小品文不管用以记叙、抒情或论说,其目的都不外在抒发作者对实际生活的感触,所以小品文里「感想」绝不能少。
每篇有全文的总感想,每段有各段的小感想,甚至每句都寓有个人的寄托在。梁启超所说的「笔锋常带感情」,放在小品文身上尤其确当。
练习小品文从日记与书信入手最好。一个人每天的生活,必有几笔可记,拣取精要发挥成篇,便是日记式的小品文。
若将上述材料的「独白」形式,改为「倾诉」方式,便是书信。有了倾诉对象,情意的付托将更为具体、实在。
这是书信式小品文的优点。 写作小品文,是文学创作的开始。
我们可以藉它练习精细事物的描写,养成敏锐的观察力;利用它短小精悍的形式,培养在有限篇幅中,清晰表达情意的能力。等我们的小品文写得成功了,它不但能成为我们人生旅途中的兴味所在,藉著短文的扩大,我们也许因而走上文学创作之路呢。
6. 怎么写小品文
A. 内容的科学性 科学小品的科学性非常重要,内容必须合乎科学,引用的资料必须可靠,数据必须准确。
写科学小品的目的就是为了向人们普及科学知识,如果介绍的知识不合乎科学,不仅达不到写作目的,还会造成很坏的影响。比如,有科学小品提出“盆花不宜在室内过夜”,理由是植物在夜间要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在室内过夜,有害人的健康。
事实上,每300平方米叶面呼出的二氧化碳才相当于一个人的呼出量。可见,几盆花放在室内过夜,不会影响人的健康。
B. 文笔的生动性。 文笔的生动性是科学小品区别一般说明文的主要标志。
怎样才能使科学小品文的文笔生动呢? 一是要善于记叙和描写。比如《死海不死》中关于一段神话故事就用了记叙的写法,而《奇峰异洞话桂林》就有许多精彩的描写。
二是要善于穿插趣闻。比如《死海不死》中插入一段神话故事,把人在死海中不下沉的情形叙述得形象生动,从侧面说明死海水的浮力大的科学道理。
又如在《人类的语言》一文中插入在上小学时大师兄作文中两句话的情景,都使得文笔轻松活泼。 三是要善于运用修辞。
仔细阅读二、七两个单元的说明文,有意识地把文中运用的修辞方法找出来,品味其语言特征。因为有些科学知识不太好懂,善于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可以使科学原理通俗易懂,便于介绍、普及科学知识。
C. 内容的通俗性 科学小品文不是为专业科研服务的,它以普及科学知识为己任,所以它必须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解释、介绍、表现科学内容。比如《人类的语言》、《话茶》、《天石》等文,都具有内容通俗易懂的特点。
3. 科学小品的形式。 随着科学小品内容的广泛性,从肉眼看不见的基本粒子、原子,到巨大的地球、太阳;无论是工业、农业方面,还是物理、化学、天文、地质、生物等方面,都可以找到科学小品的题材。
所以小品的表现形式必然是多种多样,灵活自如。但归纳起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A. 描述式 描,指描写;述,指叙述。
这类小品文想象丰富、语言优美、既有形象的描写,又有生动的叙述;具有文艺性散文的风格,都以介绍科学知识为目的。比如《奇峰异洞话桂林》就是最典型的例证之一。
这种描述式便于说古到今,旁征博引、趣味盎然,吸引读者。 B. 自述式 自述式就是把所要介绍的科学知识,用第一人称的拟人化的手法,赋于人的思想、感情、语言、动作,让被说明的事物站出来作自我介绍。
比如《灰尘的自述》、《我是电》等题目就是自述式的。 C. 故事式 将要介绍的科学知识,编成生动有趣的故事,使人们在读故事或听故事时获得科学知识,这种表达形式称故事式。
它和自述式不同的是,用第三人称;相同的是,大多采用拟人化的手法。采用这种形式,既要使故事情节能引人入胜,又要注意其合理性。
既称故事,就应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就是将所述的事物人格化,还要有情节;在表达方式上,一般兼有叙述和描写,语言形象、生动。当然不能强调了故事而忽视了科学知识,喧宾夺主就失去了写作的意义。
D. 谈话式 谈话式也称对话式,就是以问答、对话的方式进行说明。这种方式给人一种亲切、真实的感觉,容易和读者沟通,产生共鸣。
同时,这种写法文字更易精练。 谈话式一般分为三种:一问一答式、甲乙对话式、文中对话式。
前两种比较常见,也容易把握,后一种是把人物对话组织到具体故事当中去,故事情节的发展主要是由对话内容的变化而推进,对话是文章的主体。 总之,无论采用哪种形式,要依据内容而定,要突出以说明为主线,集叙述、描写、抒情甚至议论为一体,看似散文,实为说明,用文学笔法的感染作用,达到说明的目的,可读性更强。
在第四册二、七两个单元中所选的几篇课文,尽管文学笔调都比较浓,但形式比较单一,《死海不死》可归为故事式,其余几篇都是描述式。尚没有对话、自述等形式。
还需要在今后的阅读中积累文章,丰富阅读内容。
7. 学术小品文怎么写
学术小品文实际也是杂文的一种,古代文人称之为散文、随笔、笔记或札记一类的短篇文字,其中就有大量学术小品文。
老师对这类文章的写法也有自己的主张。他认为题材可以来自四面八方,但必须是有意义的,能给读者一些有用的东西,而不可流于芜杂,甚至榛菅不翦。
在内容上老师主张一要新,就是不蹈袭陈言,不炒冷饭;二要真,就是不说假话和虚话。小品文也叫做「随笔」,取其「兴之所至,信笔而写」的意思,是一种形式自由、亳无拘束的文体,通常字数约在一千以内,故称「小」;表现的内容以实际的生活片段,以及自生活片段引发而来的感触与联想为主。
由於它的格式自由,所以无论书信、日记、札记、游记、传记、读后感等体裁,记叙、抒情、论说、描写、刻画、摹拟等手法,几乎没有不能采用,也没有不可包容的;因为它表现的是实际生活的片段,所以材料就在日常生活当中,可以说俯拾即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正是用以培养写作能力,磨链写作技巧的最佳门径。 习作小品文,首先不能贪多。
经邦济世的题目不可能写成小品文,学术研究的论著也无法以小品文的方式表示,其中最大的原因是大小不能相容。所谓「小庙坐不下大的菩萨」;千字以内的短文,又哪能发挥多少道理? 小品文容纳不了全盘的事实,所以必须注意事物的细微末节,以显现它专注、深入的特色。
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庭中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利用竹柏在月光下的投影所造成的幻觉作联想,用譬喻的形式表达,集中全力在「月下景物」的经营。
这便是「以小见大」、「以部分显现全体」的小品文作法。 小品文在「质量」上是算小的,但是在「分量」上却不能不重,否则便成抢救「车薪」的「杯水」,见不著效用,徒遗笑柄一把而已。
小品文是以寡击众、以少胜多的「精兵」,它的战争最高指导原则是直指中心、冲其要害。所以小品文应有明确的主旨,以便将全篇的文字,统一归属在它的旗下。
徐志摩在「志摩日记」开头说的「数大便是美」一语,即为统领这一篇文章的中心。 写作小品文,字数不求多,但求别人读了印象深刻,所以要注意使用「描写」的方法。
描写就是照著事象的发展状况,将它重现在笔端,相当於画画时使用的「描绘」。吴均的「与宋元思耆」第二、三两段:「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就是这种写法;给人的感觉是具体、鲜活,如在目前。
其效果与仅作印象式的叙述,相差不以道里计。 小品文不管用以记叙、抒情或论说,其目的都不外在抒发作者对实际生活的感触,所以小品文里「感想」绝不能少。
每篇有全文的总感想,每段有各段的小感想,甚至每句都寓有个人的寄托在。梁启超所说的「笔锋常带感情」,放在小品文身上尤其确当。
练习小品文从日记与书信入手最好。一个人每天的生活,必有几笔可记,拣取精要发挥成篇,便是日记式的小品文。
若将上述材料的「独白」形式,改为「倾诉」方式,便是书信。有了倾诉对象,情意的付托将更为具体、实在。
这是书信式小品文的优点。 写作小品文,是文学创作的开始。
我们可以藉它练习精细事物的描写,养成敏锐的观察力;利用它短小精悍的形式,培养在有限篇幅中,清晰表达情意的能力。等我们的小品文写得成功了,它不但能成为我们人生旅途中的兴味所在,藉著短文的扩大,我们也许因而走上文学创作之路呢。
中国的小品文,据说起源于南北朝,最初乃是专指佛经的节选本与缩写本。小品文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出现则是在晚明,原因是这一时期出现了一批以“小品”命名的文集,如王思的《文饭小品》、陈继儒的《晚香堂小品》等等。
确实,这一时期出现的小品文大家张岱、袁宏道、钟惺等人已足以撑起小品文在晚明文学界流行的大旗。 至于外国的小品文,首创者已被公认为16世纪的法国作家蒙田,蒙田一生中创作过许多小品文。
因为小品文在中国起源于佛经的节选或缩写本,因为小品文在外国起源于富于浪漫气息的法兰西,对于这种文体的大致面容,我们不用言传也定能意会了。 从篇幅上说,小品文的特点首先自然是短,这是我青睐小品文的一个重要原因。
短者数十字、几百字,长者上千而绝不过万。因其简洁,因具经济,可随手拿起,随意阅读,也可随便放下。
小品文可说是最符合节奏紧张的现代生活,最符合闲适格调下的心灵需要,最符合人们快节奏下的文化需求欲的文字。 但篇幅短并不是小品文唯一的标志。
在我看来,小品文之为小品文,除掉短小,一是要有散文的品格,一是要有高尚的品位。比诸一般的散文,小品文的质量标准显然要求得更高。
如果没有值得品味和赏鉴的意义,而只有取悦于人的特点,便算不上真正的小品文。 作为散文大类中的一种文体,小品文可说是散文大家族中个性最突出、格调最明朗、特色最鲜明的一种文体,它以轻灵、散淡、秀丽、集中为美的特征,兼富言以载道或独抒性灵的特质,注重素朴优雅与谨严自然,力求活泼的、多样化的个性风格与言简意赅、言近旨远的语言特色。
小品文中不一定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