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戎狄是膺,荆舒是惩什么意思
翻译:抗击戎狄,惩治楚人。
出处:此为太史公司马迁在撰写《史记》卷一百一十八 《淮南衡山列传》中所言,引用了《诗经》的中《鲁颂》四篇之一的《閟宫》。
原文:公车千乘,朱英绿縢。二矛重弓。公徒三万,贝胄朱綅。烝徒增增,戎狄是膺,荆舒是惩,则莫我敢承!俾尔昌而炽,俾尔寿而富。黄发台背,寿胥与试。俾尔昌而大,俾尔耆而艾。万有千岁,眉寿无有害。
译文: 鲁公战车有一千乘,矛饰红缨弓扎绿绳,两矛两弓以备交锋。鲁公步兵有三万人,头盔镶贝红线缀缝,众多军队一层一层。戎族狄族我将痛击,楚国徐国我将严惩,没人胆敢与我抗衡。
让你兴旺而又炽盛,让你长寿富贵同在。白发变黄背有鱼纹,寿命都能长如泰岱。让你康健而又强壮,让你高寿年至耆艾。过了万岁再加千岁,活到高寿不受损害。
扩展资料
《淮南衡山列传》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创作的一篇文言文,收录于《史记》中。该文详实地记录了西汉历代淮南王和衡山王时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状况。
《史记》是中国的一部纪传体通史。由西汉武帝时期的司马迁花了18年的时间所写成的。
全书共一百三十卷,五十二万字,有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约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记载了上起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约公元前3000年)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
相关典故:淮南、衡山亲为骨肉,疆千里,列为诸侯,不务遵蕃臣职以承辅天子,而专挟邪僻之计,谋为畔逆,仍父子再亡国,各不终其身,为天下笑。此非独王过也,亦其俗薄,臣下渐靡使然也。夫荆楚僄勇轻悍,好作乱,乃自古记之矣。
翻译:淮南王、衡山王虽是骨肉至亲,拥有千里疆土,封为诸侯,但是不致力于遵守藩臣的职责去辅助天子,反而一味心怀邪恶之计,图谋叛逆,致使父子相继二次亡国,人人都不得尽享天年,而受到天下人耻笑。
这不只是他们的过错,也是当地习俗浇薄和居下位的臣子影响不良的结果。楚国人轻捷勇猛凶悍,喜好作乱,这是早自古代就记载于书的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淮南衡山列传
2. 吕无膺文言文 翻译
吕元膺,字景夫,郓州东平县人。形貌瑰伟,姿容秀丽,有才能有见识。历任右司员外郎。外调为蕲州刺史,曾审问囚犯,囚犯中有人告诉他说:“父母在堂,明天是大年初一却不能探望,以此为遗憾。”说完伤心落泪,元膺也很伤心,全部打开了刑具放他们回家,并且告诉了他们归还的日期。下属陈述说“不行”,元膺回答说:“我用诚信待人,他们怎么会欺骗我呢?”囚犯们果然如期返回。从此强盗们受到感动,深感愧疚,都离开了蕲州。
元和年间,经多次升迁做了给事中。不久又外放为同州刺史。辞行的时候,皇帝趁机询问政事,他的回答详细明畅。第二天,皇帝对宰相说:“元膺一身正气,敢说真话,应该留在我身边,为什么外放他呢?”李藩、裴珀谢罪说:“陛下过问(问及)此事,这是宗庙社稷万世流传的喜庆征兆。臣等冒死请求留下元膺在身边侍奉皇帝。”不久,兼任皇太子侍读,进封御史中丞。被授予鄂岳观察使。曾经夜间登城巡视,守城人不许他登城。他身边的人说:“这是中丞大人。”守城人答道:“夜间辩认不清。”元膺就回去了。第二天,提拔守城人做了大将。调到京城做尚书左丞。度支使潘孟阳、太府卿王遂关系不和,朝廷就调孟阳任散骑常侍,王遂任邓州刺史,诏书中并没有指出谁是谁非。元膺呈上那道诏书,请求指明是非曲直,来显示朝廷惩恶扬善。
江西观察使裴堪审查虔州刺史李将顺受贿一案,没经审讯就将李将顺降职。元膺说:“观察使弹劾部刺史,不加审讯,即使他的罪行当诛,也不能成为天下执法的典范。”请求朝廷派御史审查,宰相也不能强行改变他的意见。
3. 吕元膺提拔守城者的翻译
吕元膺,字景夫,郓州东平人。姿仪瑰秀,有器识。历右司员外郎。出为蕲州刺史,尝录囚,囚或白:“父母在,明日岁旦不得省,为恨。”囚泣,元膺恻然,悉释械归之,而戒还期。吏白“不可”,答曰:“吾以信待人,人岂我违?”如期而至。 自是群盗感愧,悉避境去。
元和中,累擢给事中。俄为同州刺史。既谢,帝逮问政事,所对详诣。明日,谓宰相曰:“元膺直气谠言,宜留左右,奈何出之?”李簿、裴珀谢,因言:“陛下及此,乃宗社无疆之休。臣等昧死请留元膺给事左右。”未几,兼皇大子侍读,进御史中丞。拜鄂岳观察使。
尝夜登城,守者不许。左右曰:“中丞也。”对曰:“夜不可辨。”乃还。明日,擢守者为大将。
入拜尚书左丞。度支使潘盂阳、太府卿王遂交相恶,乃除盂阳散骑常侍,遂邓州刺史,诏辞无所轻重。无膺上其诏,请明枉直,以显褒惩。
江西裴堪按虔州刺史李将顺受赇,不覆讯而贬。元膺曰:“观察使奏部刺史,不加覆.虽当诛,犹不可为天下法。”请遣御史按问,宰相不能夺。
选拜东都留守。故事,留守赐旗甲,至元膺不给。或上言:“用兵讨淮西,东都近贼,损其仪,沮威望,请比华、汝、寿三州。”帝不听,并三州罢之。留守不赐旗甲,自此始。都有李师道留邸,邸兵与山棚谋窃发,事觉,元膺禽破之。始,盗发,都人震恐,守兵弱不足恃,元膺坐城门指纵部分,意气闲舒,人赖以安。东畿西南通邓、虢,川谷旷深,多麋鹿,人业射猎而不事衣,迁徙无常,皆趟悍善斗,号曰“山棚”。权德舆居守,将羁縻之,未克。至是,元膺募为山河子弟,使卫宫城,诏可。
改河中节度使。时方镇多姑息,独元膺秉正自将,监军及中人往来者,严惮。入拜吏部侍郎。正色立朝,有台宰望,处事裁宜,人服其有体。以疾改太子宾客。居官始终无訾缺。卒,年七十,赠吏部尚书。 (节选自《新唐书·卷八十七》)
【译文】吕元膺,字景夫,郓州东平县人。形貌瑰伟,姿容秀丽,有才能有见识。历任右司员外郎。外调为蕲州刺史,曾审问囚犯,囚犯中有人告诉他说:“父母在堂,明天是大年初一却不能探望,以此为遗憾。”说完伤心落泪,元膺也很伤心,全部打开了刑具放他们回家,并且告诉了他们归还的日期。下属陈述说“不行”,元膺回答说:“我用诚信待人,他们怎么会欺骗我呢?”囚犯们果然如期返回。从此强盗们受到感动,深感愧疚,都离开了蕲州。
元和年间,经多次升迁做了给事中。不久又外放为同州刺史。辞行的时候,皇帝趁机询问政事,他的回答详细明畅。第二天,皇帝对宰相说:“元膺一身正气,敢说真话,应该留在我身边,为什么外放他呢?”李藩、裴珀谢罪说:“陛下过问(问及)此事,这是宗庙社稷万世流传的喜庆征兆。臣等冒死请求留下元膺在身边侍奉皇帝。”不久,兼任皇太子侍读,进封御史中丞。被授予鄂岳观察使。曾经夜间登城巡视,守城人不许他登城。他身边的人说:“这是中丞大人。”守城人答道:“夜间辩认不清。”元膺就回去了。第二天,提拔守城人做了大将。调到京城做尚书左丞。度支使潘孟阳、太府卿王遂关系不和,朝廷就调孟阳任散骑常侍,王遂任邓州刺史,诏书中并没有指出谁是谁非。元膺呈上那道诏书,请求指明是非曲直,来显示朝廷惩恶扬善。
江西观察使裴堪审查虔州刺史李将顺受贿一案,没经审讯就将李将顺降职。元膺说:“观察使弹劾部刺史,不加审讯,即使他的罪行当诛,也不能成为天下执法的典范。”请求朝廷派御史审查,宰相也不能强行改变他的意见。
吕元膺被选拜东都留守。按照惯例,留守将被赐给旗甲仪仗,轮到元膺做了东都留守,却免了这一规矩。有人上书说:“朝廷正用兵讨伐淮西,东都邻近惟西,减少他的仪仗就会有损他的威望,请求和华州、汝州、寿州的仪仗一样。”皇帝不许,连同三州的仪仗也一同免除了。留守不赐给旗甲仪仗,从这时开始。东都有李师道留下的官邸,邸兵和山棚人密谋叛乱,事情败露,元膺擒获了他们。当初,叛乱发生时,东都人人恐慌,守兵势弱不足仰仗,元膺坐在城门指挥分派,神态安闲自若,人们赖以安定下来。东畿西南通邓州、虢州,川深谷旷,多麋鹿,人们以射猎为业却不从事生产,迁徙不定,都矫健勇悍善于格斗,号称“山棚”。权德舆任东都留守时,想笼络他们,没能实现,至此元膺招募他们为山河子弟,让他们保卫宫城,皇上下诏许可。 改任河中节度使。当时方镇多无原则地纵容,只有元膺坚持正道严格自律,监军和来往办事的宦官,无不敬畏。进京做吏部侍郎。(他)在朝廷上神态庄重,立身端正,有宰相的声望,处理事务非常合宜,人们佩服他做事得体。因病改任太子宾客。为官始终没有过失。死时七十二岁,追赠吏部尚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