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王”的篆体怎么写
“王”的篆体写法如下: 篆书是大篆、小篆的统称。
大篆指甲骨文、金文、籀文、六国文字,它们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 小篆也称“秦篆”,是秦国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简化字体,其特点是形体匀逼齐整、字体较籀文容易书写。
在汉文字发展史上,它是大篆由隶、楷之间的过渡。 王的基本解释: 王[wáng] 1. 古代一国君主的称号,现代有些国家仍用这种称号 :王国。
2. 中国古代皇帝以下的最高爵位 :王公。 3. 一族或一类中的首领 :山大王。
王牌(桥牌中最大的牌;喻最有力的人物或手段)。 4. 大 :王父(祖父)。
5. 姓。 王[wàng] 古代指统治者谓以仁义取得天下 :王天下。
扩展资料:王的字形演变 造字本义:最大的战斧,借代战场上所向无敌的统帅。 《说文解字》:王,天下所归往也。
董仲舒曰:“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之者王也。”
孔子曰:“一贯三为王。”凡王之属皆从王。
李阳冰曰:“中画近上。王者,则天之义。”
白话版《说文解字》:王,人心所向、天下归附和向往的英杰。董仲舒说“古代造字的方法,是在三道横画中间用竖笔连接,叫作‘王’字。
三道横画,分别代表天、地、人,而能够参悟、贯通这三者的人,就是王。”孔子也说“能以一贯三者为‘王’。”
所有与王相关的字,都采用“王”作边旁。 李阳冰说:“‘王’与‘玉’有微妙差异,‘王’字的三横中,中间一横比较靠近上面的一横,而‘玉’字的三横距离均匀。
王之所为,就是天义。” 相关词汇: 1、王法[wáng fǎ] :封建时代称国家法律。
2、王爷[wáng ye] :封建时代尊称有王爵封号的人。 3、王子[wáng zǐ] :帝王的儿子。
4、王公[wáng gōng] :王爵和公爵。泛指有显贵爵位的人物。
5、王国[wáng guó] :以国王为国家元首的国家,如丹麦王国、尼泊尔王国。
2. 篆书王字怎么写
拼音:wáng wàng 部首:王
释义:[ wáng ]1.古代一国君主的称号,现代有些国家仍用这种称号:~国。~法。公子~ 孙。~朝
2.中国古代皇帝以下的最高爵位:~公。~侯。
3.一族或一类中的首领:山大~。蜂~。~牌(桥牌中最大的牌;喻最有力的 人物或手段)。
4.大:~父(祖父)。~母(祖母)。
5.姓。
[ wàng 古代指统治者谓以仁义取得天下:~天下。~此大邦。
3. “王”字的小篆怎么写
一、王小篆的写法: 二、王的释义: 1、君主;最高统治者:君~。
国~。女~。
2、封建社会的最高爵位:~爵。亲~。
~侯。 3、首领;头目:占山为~。
擒贼先擒~。 4、同类中居首位的或特别大的:蜂~。
蚁~。~蛇。
花中之~。 三、相关组词: 王法 天王 王爷 君王 王国 王公 小王 大王 扩展资料 一、字源演化: 二、说文解字: 文言版《说文解字》:王,天下所归往也。
董仲舒曰:“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之者王也。”
白话版《说文解字》:王,人心所向、天下归附和向往的英杰。董仲舒说“古代造字的方法,是在三道横画中间用竖笔连接,叫作‘王’字。
三、相关组词: 1、王法 [ wáng fǎ ] 封建时代称国家法律。 引证:巴金 《秋》:“你敢骂五少爷!你太没王法了。”
2、王爷 [ wáng ye ] 王爷,封建时代尊称有王爵封号的人。不一定是王公贵族出身。
拥有王爵封号的人还包括对国家和民族有贡献的平民被授予称号,如韩信等。 3、王国 [ wáng guó ] 王国,本意是指以国王为元首的国家,借指有某种特色的领域。
也有同名人物,如东汉宦官王国、汉末反贼、十六国前凉司马王国等。 4、小王 [ xiǎo wáng ] 年轻受封为王者。
5、王子 [ wáng zǐ ] 帝王的儿子。
4. 小篆的“王”字怎么写
以上是“王”字的小篆写法。
延展回答 释义 “王”分别有2个读音:wáng、wàng。 •王(wáng):1、古代指帝王或最高爵位:帝~。
2、一族或一类的首领:兽~/蜂~/花中之~。3、大,辈分高:~父(祖父)/~母(祖母)。
4、姓。 •王(wàng):1、统一天下:以德行仁者~。
2、统治:~此大邦。 名句欣赏 1、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唐、白居易《长恨歌》 2、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唐、刘禹锡《乌衣巷》 3、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唐、王勃《滕王阁序》 4、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宋、陆游《示儿》。
5. 【北魏时期的文字怎么写】
北魏平城砖瓦文及其书法 大而分之,北魏平城砖瓦文字无非是两大类,一是砖文,二是瓦文.细而类之,砖文、瓦文又各可分为模制和铭刻两种.兹分述之. 1.砖文模制类: 主要发现于北魏太和年间的贵族墓的砖壁上.迄今已经发现的有两种.一种系1965年出土于大同市区东南六公里石家寨村的司马金龙墓的太和八年(公元484年)司马金龙与其妻钦文姬辰的合葬墓的带字墓砖.砖长33厘米,宽16.5厘米,厚6厘米.文字一律在砖的小侧面上,长16.5厘米,宽6厘米,可见此墓墓壁凡有文字处皆以丁砖垒砌.砖文为“琅琊王司马金龙墓寿砖”10字.所见几例,可分为三种格式.(1)横式右起.(2)横式左起.(3)竖式右起.这几种格式大抵因砌砖时或卧或立而异,亦因其在墓室中所处位置不同而异.立式者有无左起者,因未睹实物,不敢妄断.另外一种模制类砖文是1993年在大同市西南32公 里的怀仁县北七里寨村(现属朔州市)的丹阳王墓发现的.这是一处一正室、二侧室、一前室的豪华型砖构墓葬.墓道饰以壁画,地面铺以双虎团莲纹和花草纹砖 (这样纹式的砖也有立表于墓壁者),墓室则多以胡服供养排俑、忍冬纹、龙雀纹等各种纹饰的墓砖砌之.文字砖只是其中一种.此砖长36厘米,宽18厘米,厚5·5厘 米.砖文皆为“丹扬王墓砖”五字.这两种模制砖文,都是肃穆峻整的隶书.唯“琅琊王司马金龙墓寿砖”起落处多用方笔,更显厚重,“寿”字的写法更是令人称 绝.此砖似与《司马金龙墓表》、《墓铭》出自同一书家之手.“丹扬王墓砖”则以圆笔为主,“墓”字的开张,“砖”字末笔的左斜和方折楷化都有可取之处,惟 在整体上显得僵直了些. 2.砖 文铭刻类:这几年在大同市见到的有七种(不包括砖志).计有“宿光明冢”,“王羌仁冢”、“王礼斑妻舆”、“王斑”残砖、“尉娘”砖、“苟黑”砖和“赵 胡”砖.出土地大抵都在距今大同城三四公里的南半圈,西起电焊器材厂南到冯庄、智家堡东迄沙岭村.从时间上又可分为前期后期两组.前期组,“宿光明冢” 砖,长28厘米,宽l5.5厘米.四字上顶下空,随意为之.每个字大小比较均匀,笔道也算整齐,多以复刀作圆笔.“王羌仁冢”砖,比“宿砖”略小,长26厘米,宽13厘米,四字竖排,上松下紧,愈下愈大.“王”字缩手敛足,“冢”字可边可沿,“羌”字则无拘无束.此砖刀法粗疏,首尾不回不护,山野气十足.比之以上二砖,“王礼斑妻舆”要算是精心之作了.砖长27厘米,宽13.5厘 米,大小与“王羌仁冢”砖相仿佛.此砖无论书手还是刻工均在前二种之上.书体应是隶书,点画浑厚沉稳,“礼”用别体,“示”旁信手添笔为“衣”.“舆”之末笔,变捺为挑,妙趣自见.尤其是“礼”、“斑”、“妻”等字的几个原有的或添加的点,刻意剜圆,极具装饰效果.“王斑”残砖,宽达16厘米,长不可测.此砖与“王礼斑妻舆”砖当为同圹中物,但却是更具急就意味的不经意之作.关于“王礼斑妻舆”和“王斑”残砖,我已专文考证其砖成文于明元帝永兴元年(409),墓主为乐浪王氏.[2]这一类铭刻墓砖文大多是急就而成,可谓砖不择精,文不思工也.书体大多以楷隶为之,书风高古朴茂,野趣横生,当是北魏文成帝前物.后一组“尉娘”、“苟黑”和“赵胡”三种墓砖,都是2006年在城东南四公里沙岭新村工地出土的.墓砖大小在30~31*15.5~16*4.5~5cm.“尉娘”为魏楷书体,其书宽博雍容,铁画银钩,存篆籀笔致;筋骨精劲,血脉通达,有“郑文公碑”风骨.以书风观之,此砖应为魏孝文帝太和十八年(494)迁都以后所刻.墓主人尉娘姓氏已由尉迟改为尉.“苟黑”为民间俗隶,草率、稚拙,其功用惟在志墓耳.苟姓应为代姓若干氏所改,时间应与“尉娘”砖相仿,下方自左至右不规则的刻文:“廿”“四月”“四日”,极有可能是太和二十年(496)四月四日,应是此苟黑的入窆时间.“赵胡”二字,赵近楷书,胡为不带波磔的隶书,书体率意而不苟且,令人生爱.墓砖右下部相迭的六横,以一中竖直穿,第一横加竖为“十”,第二横加竖与左右二点为“六”,下四横加竖与最上部左右二点为“年”,总起来可辨读为“十六年”三字.左下之“□申”似为“壬申”纪年的缩写.太和十六年(492)正是太岁壬申,可见辨识不谬. 举报 | 2011-09-06 11:03回复 13南北 进士8 4楼 3.瓦文模制类: 大同地区发现的北魏平城时期模制瓦文有两种,一种是文字瓦当,一种是戳记瓦文.文字瓦当已发现十多种.方山永固陵计有文明太后永固陵前的“万岁 富贵”、“忠贤永贵”、“长乐富□”、“福”字残文当、“流”字残当;魏孝文帝虚宫有另一式的“富贵万岁”,雀羽格四字残当.云冈石窟上方遗址屡见有“传 祚无穷”瓦当.2002年以后大同操场城北魏宫城遗址陆续出土有“大代万岁”、“皇魏万岁”、“皇万岁年”、“长寿永□”、“皇祚永延”、“寿贵”等吉语瓦当.这些瓦当上可以辨认 的文字,大多是隶书,有的稍用篆法,有的略呈楷意,与汉代的此类瓦当文书风一脉相承.“富贵万岁”瓦当,是平城太和中文字瓦当的大宗.在大同附近一处北魏 瓦窑遗址,我们看到的“富贵万岁”瓦当,形制、大小、书风因模而别.永固陵前的“忠贤永贵”瓦当,直径是16厘米,字体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