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怎么写楚辞
楚辞是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以南方民歌为基础,采用楚国方言创作了一种新的诗歌体裁。屈原的抒情长诗《离骚》,具有浪漫主义风格,是楚辞的代表作,楚辞因此又称为“离骚体”。楚辞体打破了《诗经》四字一句的死板格式,是对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一次大的解放,也开启了我国史诗上的第二个春天。楚辞采取三言至八言参差不齐的句式,并多用“兮”字以助语势。篇幅和容量可根据需要而任意扩充。
按照这样的定义,仿写楚辞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按照古体诗的方式写,楚辞首先是古体诗,是古诗文的一种。
2、以七言为主,杂以其他句式,这一点是向《离骚》学习的结果。
3、两句为一个单元,其中的一句的最后一个字是“兮”字。
2. 我想学写楚辞
我个人认为,从准确理解离骚真意入手是最好的。
看下面的《现代离骚》及其解读,可能对你学写现代楚辞有所帮助。《离骚解读》通过原格式今译韵律诗的原意表达进行解读欣赏陈振权 全诗中心:推行美政。
叙述文路:努力准备、失败悲愤、反思不悔;再试遇挫、徘徊无望、他投不忍、以死明志。全诗结构:分五章共14个完整意段:第一章《被贬》53行;(1)出身、志向、努力。
1至8共8行;(2)推行美政的必要性。9至18共10行;(3)改法失败经过及原因。
19至35共17行;(4)评价改法情况和表达对失败的看法与对改法的态度。36至53共18行。
第二章《反思》38行:(5)失败后自我反思。54至65共12行;(6)对屈原被贬一事,亲人埋怨(引出后面的借史反思)。
66至71共6行;(7)评理及激奋抒情。72至91共20行。
第三章《再试》38行:(8)上叩天门(直接找楚王)。92至107共16行;(9)下求美女(走后宫路线)。
108至119共22行。第四章《徘徊》38行;(10)问卜及考虑。
130至140共11行;(11)求神。141至151共11行;(12)认真考虑神灵的指引及下决心他投。
152至167共16行。第五章《他投》21行:(13)远去西方投西皇。
168至185共18行;(14)全诗总结,是全诗的中心所在。186至188共3行。
全诗概述:上半部 叙述文路:缘起,失败;反思,家人埋怨,评理。第一章《被贬》53行:叙述被贬的前后过程。
夹议推行美政的必要性和推行美政失败的深层原因,并抒发情感。第二章《反思》38行:思考被贬原因。
认为正直无错。不理会“姐姐”的责怪,论证推行美政的合理合法性。
下半部 行走路线:上天不成想去昆山求仙,回头见家乡无女(女娲般的能女),便转而去求女,求女不成后才去昆山,在昆山求神问卜,得到仙家指引后转去投西皇,中途却又思乡停步,最后还是决定找彭咸(先王)去了。第三章《再试》38行:经过反思,坚定了信念,明确了自己的政治主张(推行美政)是对的,于是“上叩天门(直接找楚王)、下求美女(走后宫路线)”。
希望能东山再起,继续推行美政。第四章《徘徊》38行:但“天关门(王不理)、女隐藏(王妃也不理)”,君王未醒。
进路阻塞,便只好去“问卜、求神”,再思考决定何去何从。第五章《他投》21行:最初决定依照神灵指引离开楚国投奔西皇。
但思乡难行,停步放弃,最后还是选择了以死报答楚王世恩的结局。第一章1至53行 (1)出身、志向、努力.1至8. 8行一韵(ing)主喜韵. 1.高阳帝的后人兮,伯庸是我父亲。
黄帝后人、楚臣之子。不忘祖宗、不忘先王。
2.就在虎年虎月兮,正虎日我降临。 人王命格,天赋非凡。
3.父亲算我生辰兮,给我起了好名: 为龙点眼。4.大名叫正则兮,表字叫灵均。
平=天=正则、原=地=灵均。意表名字:屈平、屈原。
5.天赋内美又修能兮,肩大任常在心。 努力修德聚能,立志重修法度,使楚国强大。
6.捻江离和香芷兮,缝秋兰做佩巾。 用香草细搓绳线,缝起兰叶织造佩巾。
比喻具体的努力。7.怕时光如流水兮,知道岁月最无情。
深知天时运数8.朝摘坡上木兰兮,晚拔洲畔冬青。 比喻上下操劳,早晚努力。
(2)推行美政的必要性。9至26,18行一韵(u)主悲韵09.日月永远轮替兮,春已去秋在途。
比喻今非昔比。 10.看草木正凋零兮,怕美人将迟暮。
比喻目前国势渐弱,已经失去当日强盛。11.应该吐故纳新兮,何不重修法度? 应该改法度行美政,以求重振国威。
12.快骑龙马腾跃兮,来我在前引路! 要赶紧行动,我愿意做先锋。13.先王品性高洁兮,群芳环绕追逐。
比喻:具体路向。以楚先王们为榜样,吸引贤者能人。
14.花椒玉桂陪伴兮,百草把清香吐! 比喻:忠良聚集,群策群力。15.尧舜正直节制兮,总能走在正途。
以历史为鉴(正路)。16.桀纣无良妄行兮,抄捷径必然困步。
以历史为鉴(歪路)。17.那党人苟且偷安兮,专走险窄暗路。
眼下的现实:党人在走邪路,令人担心。18.非怕自身遭殃兮,怕皇朝失国土! 为楚王着想:失国最受害的是楚王。
臣下大不了转投新主。19.我四方急奔走兮,继续前王勇武。
具体做法:学先王推行美政,继续前王勇武。(3)改法失败经过及原因20.王不察我的忠诚兮,反信谗而恼怒。
(牢骚1)楚王却不信任自己,相信了党人的造谣中伤!21.我知道直谏会惹祸兮,但骨鲠必须吐。 把楚王误看成是明君,不惜直言冲撞,结果激怒了他。
22.请让苍天作证兮,我永是王的忠仆。 先行表忠心预作解释。
23.约定黄昏为期兮,您却提前改路! 直言指出楚王过错1。24.当初定下国策兮,又后悔全不顾! 直言指出楚王过错2。
25.被流放不难过兮,伤心王的反复。 (牢骚2)楚王不守信用26.种下兰花数百亩兮,又种香蕙百亩。
用种花草比喻:回顾在任时的工作。27.分种芍药揭车兮,间种杜衡香芷。
各方面的工作都正在展开。7行一韵(i)28.希望枝高叶茂兮,等到成熟可收集。
用等待花草成熟作比喻:工作将会有很好的成效。29.花谢根萎不伤心兮,悲哀杂草排斥。
比喻:工作成果遭到破坏;工作进程遭到干扰阻挠。30.贪婪小人如杂草兮,侵地抢肥不止。
有人干扰美政推行,他们拼命扩张势力,极力排斥异己。31。
3. 《楚辞》是屈原一个人写的吗
是的
屈原(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思想家[1][2]。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2]。约公元前340年出生于楚国丹阳,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2][3]。他出身于楚宗室贵族,少年时受过良好的教育,博闻强识,志向远大。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中华诗祖”、“辞赋之祖”[4][5][6]。他是“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1][2]。屈原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7]。他被后人称为“诗魂"。
屈原也是楚国重要的政治家,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8][2]。 吴起之后,在楚国另一个主张变法的就是屈原[2]。他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1][9]。因遭贵族排挤毁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1][2]。
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屈原悲愤交加,抱石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10][11]。1953年是屈原逝世2230周年,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确定屈原为当年纪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2]。
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5]。他创作的《楚辞》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诗经》中的《国风》与《离骚》并称“风骚”,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人的端午节就是为了纪念屈原。
4. 楚辞写内容的是什么
《楚辞》可说是第一个将比、兴手法大量使用在政治讽谏上。楚辞》较偏重于宗教政治、个人抒怀。
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楚辞"的名称,最早见于西汉前期。汉人有时简称它为"辞",或连称为"辞赋"。又由于楚辞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屈原的《离骚》,所以后人也有以"骚"来指称楚辞的。如萧统《文选》中的"骚"类、刘勰《《文心雕龙》》中的《辨骚》篇,就是对整个楚辞而言。从汉代开始,"楚辞"又成为屈原等人作品的总集名。
楚辞渊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它受着《诗经》的某些影响,但同它有直接血缘关系的,还是在南方土生土长的歌谣。楚地早有歌谣,据刘向《说苑》记载,约公元前 6世纪有《越人歌》和《楚人歌》。《论语》载孔子曾听到《接舆歌》,《孟子》中也有《孺子歌》等等。可是这些楚地歌谣仅一鳞半爪地存于历史记载中,只是到了战国中期,屈原等人的一系列作品出现于楚国文坛之后,楚辞才形成一代文学样式。
楚辞的主要作者是屈原。他创作出了《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不朽作品。在屈原的影响下,楚国又产生了一些楚辞作者。据《史记》记载,有宋玉、唐勒、景差等人。现存的《楚辞》总集中,主要是屈原及宋玉的作品;唐勒和景差的作品大都未能流传下来。
秦兴,楚辞未有发展。汉初,楚的文学艺术得到复苏。这大概同汉皇室及大臣多楚人有直接关系。汉高祖刘邦就是楚人,他所作的《大风歌》等就是楚声,他的宠姬戚夫人会楚舞,他亲自为她唱楚歌。西汉前期几个皇帝都曾"征天下能为楚辞者"。在这种背景下,一方面屈原作品受到重视,另一方面通晓楚辞的人也受到宠幸,如《史记·酷吏列传》载朱买臣"以楚辞与(庄)助俱幸,侍中,为太中大夫"。此外不少人活跃在朝廷和诸侯王国内,以楚辞体从事创作。今存王逸《楚辞章句》中,还保存了西汉人贾谊、淮南小山、东方朔、庄忌、王褒、刘向等人的作品。他们虽然大多只是从形式上模拟屈原的作品。有的甚至"如无所疾痛而强为呻吟者"(朱熹《楚辞辩证》),但由此可以窥知当时楚辞受重视的程度。
楚辞的特征,宋代黄伯思在《校定楚辞序》中概括说:"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见《宋文鉴》卷九十二)。这一说法是正确的。除此而外,《楚辞》中屈、宋作品所涉及的历史传说、神话故事、风俗习尚以及所使用的艺术手段、浓郁的抒情风格,无不带有鲜明的楚文化色彩。这是楚辞的基本特征。它们是与中原文化交相辉映的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楚辞约于西汉前期已成为屈、宋等人作品的总称。《史记》、《汉书》在记述西汉事时,或者以《春秋》与"楚辞"对举,或者把"六艺"与"楚辞"并列,都表明此点。西汉末成帝河平三年(公元前26)刘向领校中秘书,整理屈、宋诸作品,始编定《楚辞》。虽然东汉末郑玄、晋代郭璞等在注释其他典籍场合,引述屈原作品有时还以"离骚"来代称楚辞,但作为总集名称的《楚辞》,已流传于世。至于《楚辞》这一总集的篇目、卷数,王逸《楚辞章句叙》里曾提到:"逮至刘向典校经书,分为十六卷。"《四库全书总目》则说:"初,刘向裒集屈原《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宋玉《九辩》、《招魂》,景差《大招》,而以贾谊《惜誓》,淮南小山《招隐士》,东方朔《七谏》,严忌《哀时命》,王褒《九怀》及刘向所作《九叹》,共为《楚辞》16卷,是为总集之祖。逸又益以己作《九思》与班固二'叙',为17卷,而各为之注。"刘向编定的《楚辞》16卷久已亡佚。只有王逸的17卷本《楚辞章句》流传至今,可以略见《楚辞》原本的大概。
第一个为楚辞作品作传的,是汉武帝时的淮南王刘安。他在建元二年(公元前 139)受武帝之命作《离骚传》,此书失传已久,只在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离骚序》里还有片断征引。自刘安以后,为楚辞作注的人渐多。如班固、贾逵、马融等,但这些注都没有流传下来。
安帝元初初年,王逸作《楚辞章句》。这就是现存最古的《楚辞》注本。以后,历代学者又对《楚辞》作了大量研究,产生了许多专著。
《楚辞》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诗》、《骚》并称,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特别是《楚辞》中的屈原作品,以其深邃的思想、浓郁的情感、丰富的想象、瑰丽的文辞,体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它的比兴寄托手法,不仅运用在遣词造句上,且能开拓到篇章构思方面,为后人提供了创作的楷模。而它对其后的赋体、骈文、五七言诗的形成,又都发生了深远的影响。诚如刘勰所说:"其衣被词人,非一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