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篆刻简介怎么写
篆刻艺术,是书法(主要是篆书)和镌刻(包括凿、铸)结合,来制作印章的艺术,是汉字特有的艺术形式,迄今已有三千七百多年的历史。
简介 早在殷商时代,人们就用刀在龟甲上刻“字”(即现代称为甲骨文)。这些文字刀锋挺锐,笔意劲秀,具有较高的“刻字”水平。
在春秋战国至秦以前,篆刻印章称为“玺”。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规定“玺”为天子所专用,大臣以下和民间私人用印统称“印”。
这就形成了帝王用印称“玺”或“宝”,官印称“印”,将军用印称“章”,私人用印称“印信”。 篆刻的「篆」字,古时写作「瑑」,从玉字旁。
凡是在玉石上雕琢凹凸的花纹,都叫做“瑑”。后来竹帛成为通行的书写用具,于是篆字的形符,也由“玉”改为“竹”。
其实在古代凡属于雕玉、刻石、镂竹、铭铜的范围,都可称为“篆刻”,印章的刻制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而已。到了秦始皇时,将全国书体作综合整理,书分八体,印面上的文字叫“摹印篆”;王莽定六书时,称为“缪篆”,从此便明定篆书为印章印文的使用字体。
唐宋之际,由于文人、墨客的喜好,虽然改变了印章的体制,但仍以篆书作印,直到明清两代,印人辈出,篆刻便成为以篆书为基础,利用雕刻方法,在印面中表现疏密、离合的艺术型。 广义的雕镂铭刻,转为狭义的治印之学。
而此治印之学也有人直接称为“刻印”、“铁笔”、“铁书”、“刻图章”等。 在2009年9月28日至10月2日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中国申报的端午节、中国书法、中国篆刻、中国剪纸、中国雕版印刷技艺、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中国传统桑蚕丝织技艺、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妈祖信俗、南音、南京云锦织造技艺、宣纸传统制作技艺、侗族大歌、粤剧、格萨(斯)尔、热贡艺术、藏戏、玛纳斯、花儿、西安鼓乐、中国朝鲜族农乐舞、呼麦等22个项目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篆刻起源 篆刻,自起源至今的三千七百多年的漫长历史中,历经了十余个朝代。在这个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篆刻艺术出现了两个高度发展的历史阶段。
一个是战国、秦汉、魏晋六朝时期,这一时期的篆刻用料主要为玉石、金、牙、角等。它被称为“古代篆刻艺术时期”,它的篆刻艺术特点主要是以时代来划分。
篆刻发展到了唐、宋、元时期,则处于衰微的时期。在这一时期,由于楷书的应用取代了篆书,同时官印和私印根本上分家,篆刻艺术走上了下坡路。
这种形势到了元末出现了转机,画家王冕发现了花乳石可以入印,从而使石料成了治印的理想材料。到了明代,篆刻艺术进入了复兴时期。
明清以来,篆刻又迎来了它的第二个发展高峰期,它的篆刻艺术特点主要是流派纷呈。在这一时期文彭、何震对流派篆刻艺术的开创起了重大的作用。
文彭是文征明的儿子,是他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发现了“灯光石”冻石可以当做治印材料。经过他的倡导,石材被广泛的应用。
在这以后的一段时期内篆刻艺术流派纷呈现,出现了程邃、丁敬、邓石如、黄牧甫、赵之谦、吴让之等篆刻艺术家,一时间篆刻艺术呈现出了一派繁荣的景象。 直至近现代篆刻大师吴昌硕、齐白石,从而形成了一部完整的中国篆刻历史。
篆刻艺术是书法、章法、刀法三者完美的结合,一方印中,即有豪壮飘逸的书法笔意,又有优美悦目的绘画构图,并且更兼得刀法生动的雕刻神韵。可称得上“方寸之间,气象万千”。
在我们游心赏玩之前,先要弄清楚篆刻的定义。篆刻是什么呢 它的解释,有广义与狭义的两种。
篆刻的“篆”宇,古写作“瑑”,从玉(说文的注释上说明:“圭璧起兆,瑑也。”),凡是在玉、石上雕琢凹凸的花纹都叫做“瑑”,后来,竹帛成为通行的书写工具,于是篆字的形符也由“玉”改从「竹」。
篆刻印章起源甚早,据《汉书 祭祀志》载:“自五帝始有书契,至于三王,俗化雕文,诈伪渐兴,始有印玺,以检奸萌”。 远在三千七百多年前的殷商时代,便盛行刻字艺术。
但印面并无本来意思的文字,只有象征血缘集团的记号,附加在同时代的青铜器或旗子上。虽说是记号,确有一定的读音。
到了周代,以青铜质为主的“周玺”大为兴起。各种大小形状都有,一般分为白文,朱文两种。
秦代是中国文字由“籀书”演变成为篆书的时期,印的形式也更为广泛,印文圆润苍劲,笔势挺拔。 汉代印章到达兴盛,史称汉印,字体由小篆演变成“缪篆”。
汉印的印形制、印纽亦十分精美。西泠八家的奚冈曾说:“印之宗汉也,如诗文宗唐,字文宗晋”。
唐宋之际,由于文人墨客的喜好,虽然改变了印章的体制,但仍以篆书作印。直到明清两代,印人辈出,篆刻便成为以篆书为基础,利用雕刻方法,在即面中表现疏密、离合的艺术型态,篆刻遂由广义的雕镂铭刻,转为狭义的治印之举。
篆刻种类 周玺印: 秦朝以前,不论官印或私印都不称为印,统称为“玺”。 这是中国印章最早的名称。
玺有大有小,大的几寸见方,小的只有几分。印质有铜有玉。
玺印采用大篆、籀文,布局松而不散,舒展自如,气势雄健挺拔。小玺则比较清丽。
秦汉官印: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对混乱的六国文字作了改革,。
2. 我学会了雕刻的作文
《我学会了雕刻》
姥爷总说雕刻是门很有趣的艺术,可是,雕刻的艺术究竟在哪里?
在我看来,雕刻的乐趣是在那日日夜夜里为一件作品流汗制作的时刻。
在我看来,雕刻的乐趣是在那仔细钻研创新雕刻技术的时刻。
在我看来,雕刻的乐趣是在那欣赏每一件精雕细琢的成品的时刻。
在我看来,雕刻艺术是在那感受这门艺术悠久历史的时刻。
我终于抗拒不了它艺术魅力的召唤,面对雕刻毫无感觉的我竟也在姥爷的帮助下拿起刻笔,去享受它所独有的艺术乐趣。
在那个初春的早晨,我第一次走进了姥爷得雕刻房,在一张干净的白纸上照葫芦画瓢的妙处了一个带有字样的苹果,姥爷说:“初次雕刻,不用太难,直到你也可不了太精致。”一个已有苹果雏样的木块摆在我面前,心里暗笑,一个苹果有什么好难得,小菜一碟。老爷看了看我拿着刻刀的手笑了笑,我一点也没理会,一下一下的可着木块希望将其刻的圆滑些,可没想到,这可恶的木块,每刻一下都会有新的棱角出现,我气得恨不得扔掉刻刀,摔掉木块,可我还是吸了一口气,继续着我艰难的雕刻体验,哪有做事不遇困难的阿!姥爷慢悠悠地走过来了“刻不好了吧!”尽管有着太多的不愿,却还是扭捏的嗯了一声,姥爷一边笑着一边拿过我手中的刻刀,那长满老茧的手,将刻刀全部握到了手里,不想我干什么都用一副握笔的姿势,刀似乎不再是刀了,仿佛化作了姥爷手的一部分,一个个棱角北修的直反光,原本渐渐变小的木块,已经基本上固定了大小,三下五除二,苹果已经成型。
姥爷也算是个民间雕刻家,家里曾摆有一对檀木椅,那是姥爷最得意的作品,他用那微逗的手为我写了个倒“学”字,指了指说:“试试看,能刻出来不?”我尽量像姥爷那样握住刻笔在灯光下一笔一画的刻着,再耐心的陪伴下,汗水的低落声中,一个镂空的学呈现在眼前,不算精致,不算完美,可它包含了我辛勤劳动的汗水。
原来每一个雕刻者都要有一个这样漫长的经历才能在无数个日日夜夜后得到他们辛勤汗水的结晶,夜已深在微弱的灯光下,我仿佛看到姥爷在精雕细琢的雕刻着他的得意作品,我仅仅市感受到了雕刻乐趣的开端。真正的雕刻乐趣的开端。
真正的雕刻艺术享受者们那些为雕刻而辛勤付出的人们,姥爷说得没错,雕刻是一门有趣的艺术。
3. 关于雕刻自己的作文
踏步在蔚蓝的天空下,沐浴在七彩的阳光下,带着梦,载着嘱咐,开始了一个人的旅行。有人说人生就是一座雕塑,而自己就是那雕塑者。命运由自己把握,每个人雕塑的就是自己。
我遇见谁,会有怎样的道路,我所期待的梦想还在多远的未来,我都不知道。所以,是的。我的自我雕塑还未完成。
走过春,闻过了花儿的芬芳,目睹了五彩缤纷的花为春所增添的蓬勃生机,我感叹,我赞美,我也开始沉思。我暗想我的人生,我的人生也应像花儿那样开得热烈,所以我也幻想在雕塑自己时,我该为雕塑涂上绚丽的色彩,因为人生不该平淡。
走向夏天,眼里充满了绿,到处张显着生命的希望。站在树下抬头仰望,分明能看到那闪闪的光亮,也分明能看到那叶片所勾勒出来的光滑的曲线。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啊!我不禁不感慨,而我也不得不学习在自我雕塑时所应有的光滑曲线。
遇到了秋,闻到了果实的香,看到了金灿灿的稻穗。猛得知道人活着不能只为自己。生活道路上亦是如此,要活就得轰轰烈烈,对他人对自己都得有好处。所以我想自己的人生也该活得有意义,雕塑自己时,也该在不断失败中总结自己,积累经验来启迪后人。人生不就在于不断改正吗?
迎着冬,踏步在茫茫雪海却依旧就闻见梅的香味。自古以来,无数诗人都曾吟叹过梅的坚强与高洁。的确,梅的品格所让人赞叹,那么在人生旅程中我们也是否得学会坚强呢?当然,只有坚强才能走向成功。要相信在作为雕塑家时一定要选取一块好的雕石来雕塑自己,否则一切只是徒劳。所以请学会坚强吧!只为自己那美好的未来。
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你的炉台,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请你相信未来,也相信自己,以坚强、努力,不放弃、不气馁的精神来雕塑自己,去创造那美丽的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