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么是骚体诗,如何去写
骚体,亦称楚辞体。
骚体诗,就是指《离骚》一类的诗。《惜诵》是屈原突破四言体式而创造的第一首“骚体诗”。
骚体诗与屈原以前的诗歌形式的不同编辑一是句式上的突破屈原以前的诗歌句式,基本上是四言体。这种句式,比起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传说中尧舜时代的三言句式,无疑是一大进步。
就它所具有的艺术表现力来说,《诗经》特别是其中的国风民歌,可以说是达到了它的高峰①。但是,这种四言句式,毕竟节奏短促、单调呆板,容量也有限。
在表现比较复杂的社会生活和思想感情时,它的束缚和局限,就突出地显露出来了。倒是国风中的那些杂言体,如《伐檀》、《行露》等,以及楚国、吴越民间流传的《徐人歌》、《越人歌》、《沧浪歌》等,由于字句参差、节奏自由,在抒发思想感情上显出了长处。
屈原在早期写作《橘颂》时,所采用的还是这种四言体。但到了他受谗被逐,胸中积满了悲愤和痛苦,想要将它化为诗涛喷注的时候,他就再也不能忍受这种四言体的束缚了。
他大胆地学习民间的“俗歌俚句”“不拘于四言”②的经验,有意识地采用民歌中常常出现的五言、六言、七言的新句式,保留咏唱中的语气词“兮”,创造了一种以六言为主、掺进了五、七言的大体整齐而又参差灵活的长句句式。《惜诵》就是屈原突破四言体式而创造的第一首“骚体诗”。
初看起来,“骚体”句式只比四言句式多了二、三个字,但它的作用却是小看不得。这二、三字的增加,使全句的容量一下扩大了许多。
而且正如前人在分析七言长于五言时说的那样,由于“每句多两字,故转折而不迫促”,更适宜于“言情出韵”③。因此,屈原“骚体”长句句式的创造,实在是对四言体的一个重大突破。
二是章法上的革新屈原以前的诗歌,如《诗经》里的国风,一般都采用分章叠唱、反复咏叹的形式;许多诗,只在每章中变动几个字,来表现场景的推移或感情的递进(如《芣苡》、《将仲子》等)。这种形式,与诗歌合乐有关,是乐章形式的反映。
它有便于记唱和加强情绪的作用,但同时也带来一个缺点,就是使全诗的容量相应缩小了。屈原所创制的“骚体诗”,虽然也合乐,但章法却已大为不同。
他放纵自己的思涛,在诗中自由奔泻;或陈述,或悲吟,或呼告,或斥责;情之所至,笔之所到,全不拘古诗的章法。正因为如此,后世有些注楚辞者,想要按说《诗》的办法,也给屈原的诗分一下章次,结果都不免碰壁④。
宋人钱果之就看出了屈原的这一革新,明确指出:“古诗有节有章”,屈原之赋却“有节无章”。屈原“骚体”不拘于古诗的章法,却有自己的章法。
他的诗,有发端,有展开,有回环照应,甚至还采用“乱曰”的形式结尾,对全诗内容或主旨进行概括和总结,其脉理是极其分明的。这显示出屈原诗歌既具有“凭心而言,不遵矩度”的创造精神⑤,又具有“以意运法”、“行所不得不行,止所不得不止”的“神明变化”的特点⑥。
三是体制上的扩展屈原以前的诗歌,一般都是直抒己怀的抒情诗。它们往往即眼前景,就身边事,述胸中志,表现一时、一地的某种感触和心境。
反映在诗歌体制上,大多只是十多行、数十行的短章。《诗经》中也有一些表现王朝先祖建功立业的史诗(如大雅《生民》、《绵》,鲁颂《阔宫》等),或反映当代政治、军事重大事件,表现朝廷近臣忧虑国事的抒情诗(如大雅《桑柔》、《抑》、小雅《六月》、《正月》等),以及某些农事诗(如豳风《七月》等),在体制上出现了向中、长篇演进的趋势。
但总的来说,诗三百篇以短章为其基本体制,即使是规模最宏伟的《閟宫》,也只九章一百二十一句,四百八十四字。屈原的“骚体诗”,特别是《离骚》,虽然仍属抒情诗,但其所表现的,就不是一时、一地的感触和心境了。
他要在极其广阔的规模上,展现自己大半生追求理想美政的历程,和在这一斗争中所经历的欢乐、忧虑、痛苦和失望。这样繁复的生活内容和丰富的思想感情,在短短十几句、几十句的篇章中,是怎么也容纳不下了。
为此,屈原一面从《诗经》中那些已经突破了抒情短章体制的诗歌吸取成功的经验,一面又将战国以来纵横家们铺陈排比、恣肆不羁,非把所思所虑说得云诡波谲、淋漓尽致才罢的游说之辞的特点,运用到抒情诗的创作中来,从而把旧诗的体制大大扩展,造出了一种气势宏伟、有着极大容量的长篇体制。屈原的主要诗作《天问》,虽还采用四言句式,体制上却已实现了对于古诗的大突破⑦,达到了三百八十多句、一千五百余言。
而此后的《离骚》,则长达三百七十二句、二千四百六十九字,奠定了我国古代诗歌的长篇体制。四是多种形式的交互为用“骚体诗”的基本形式和特点,已如上述。
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这种新的诗体,在屈原手上并不是凝固不变、单调划一,而是极其灵活、极富于变化的。屈原适应不同内容的表现需要,无论在句式上,还是在体式上,都不断有新的变化和创造。
从句式上来说,《离骚》所用的就是“骚体诗”的基本句式,即六言长句,但又掺合了五、七言甚至八言,使之参差多变,在节奏上比较舒徐,适合于抒发诗人那沈郁顿挫、悱恻缠绵的感情,表现出回肠荡。
2. 请问如何写楚辞(这一类型的)
离骚体是吧?个人觉得把韵脚押好就差不多了。句式可以去看看《楚辞》。简单点来说,你看下面的句式的最后一个字的读音,隔三两句把最后一个字的读音押成一样的,韵脚押工整一些,整体读去就觉得很顺口了。至于平仄之类的,太高深了,在下只知道个皮毛,实在不敢乱说!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yong)。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jiang)。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ming):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汨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yu)。
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xu)。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mu)。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du]]?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lu]]!
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zai}。
杂申椒与菌桂兮,岂维纫夫蕙茝{chai}!
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lu]。
何桀纣之昌披兮,夫唯捷径以窘步[bu]。
惟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ai〉。
岂余身之僤殃兮,恐皇舆之败绩〈ji〉
3. 怎么写骚
骚体,模仿屈原《离骚》的文体。
指古典文学体裁的一种。起于战国时楚国 ,以大诗人屈原所作《离骚》为代表 较之屈原以前的诗歌形式,骚体诗主要有以下特征: 一、句式上的突破。
屈原以前的诗歌句式,基本上是四言体。这种句式,比起我们如今所能看到的、传说中尧舜时代的三言句式,无疑是一大进步。
就它所具有的艺术表现力来说,《诗经》特别是其中的国风民歌,可以说是达到了它的高峰①。 但是,这种四言句式,毕竟节奏短促、单调呆板,容量也有限。
在表现比较复杂的社会生活和思想感情时,它的束缚和局限,就突出地显露出来了。倒是国风中的那些杂言体,如《伐檀》、《行露》等,以及楚国、吴越民间流传的《徐人歌》、《越人歌》、《沧浪歌》等,由于字句参差、节奏自由,在抒发思想感情上显出了长处。
屈原在早期写作《橘颂》时,所采用的还是这种四言体。但到了他受谗被逐,胸中积满了悲愤和痛苦,想要将它化为诗涛喷注的时候,他就再也不能忍受这种四言体的束缚了。
他大胆地学习民间的"俗歌俚句""不拘于四言"②的经验,有意识地采用民歌中常常出现的五言、六言、七言的新句式,保留咏唱中的语气词"兮",创造了一种以六言为主、掺进了五、七言的大体整齐而又参差灵活的长句句式。《惜诵》就是屈原突破四言体式而创造的第一首"骚体诗"。
初看起来,"骚体"句式只比四言句式多了二、三个字,但它的作用却是小看不得。这二、三字的增加,使全句的容量一下扩大了许多。
而且正如前人在分析七言长于五言时说的那样,由于"每句多两字,故转折而不迫促",更适宜于"言情出韵"③。因此,屈原"骚体"长句句式的创造,实在是对四言体的一个重大突破。
二、章法上的革新。 屈原以前的诗歌,如《诗经》里的国风,一般都采用分章叠唱、反复咏叹的形式;许多诗,只在每章中变动几个字,来表现场景的推移或感情的递进(如《芣苡》、《将仲子》等)。
这种形式,与诗歌合乐有关e799bee5baa6e4b893e5b19e31333337623532,是乐章形式的反映。它有便于记唱和加强情绪的作用,但同时也带来一个缺点,就是使全诗的容量相应缩小了。
屈原所创制的"骚体诗",虽然也合乐,但章法却已大为不同。他放纵自己的思涛,在诗中自由奔泻;或陈述,或悲吟,或呼告,或斥责;情之所至,笔之所到,全不拘古诗的章法。
正因为如此,后世有些注楚辞者,想要按说《诗》的办法,也给屈原的诗分一下章次,结果都不免碰壁④。宋人钱果之就看出了屈原的这一革新,明确指出:"古诗有节有章",屈原之赋却"有节无章"。
屈原"骚体"不拘于古诗的章法,却有自己的章法。他的诗,有发端,有展开,有回环照应,甚至还采用"乱曰"的形式结尾,对全诗内容或主旨进行概括和总结,其脉理是极其分明的。
这显示出屈原诗歌既具有"凭心而言,不遵矩度"的创造精神⑤,又具有"以意运法"、"行所不得不行,止所不得不止"的"神明变化"的特点⑥。 三、多种形式的交互为用。
"骚体诗"的基本形式和特点,已如上述。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这种新的诗体,在屈原手上并不是凝固不变、单调划一,而是极其灵活、极富于变化的。
屈原适应不同内容的表现需要,无论在句式上,还是在体式上,都不断有新的变化和创造。 从句式上来说,《离骚》所用的就是"骚体诗"的基本句式,即六言长句,但又掺合了五、七言甚至八言,使之参差多变,在节奏上比较舒徐,适合于抒发诗人那沈郁顿挫、悱恻缠绵的感情,表现出回肠荡气的情韵。
而《九歌》,则直接采用了民歌中常见的半句加"兮"(如《越人歌》"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的句式,节奏轻快、跳跃,适合于表现娱神歌舞的欢乐、婉转的情调。在《怀沙》以及《抽思》、《涉江》的"乱词"中,屈原又采用了四字一顿、句末加兮的短句句式(****,****兮),节奏短促相承,语气劲捷有力,表现出强烈感情的突然迸发。
从体式上说,屈原不仅有"长篇抒情体"《离骚》,表现他那时间上跨度较大、空间上又无往而不及的身世遭际和浪漫主义神游;并在情节结构上创造了客主诂难、问答的形式("女嬃"劝告、"灵氛占卜"等),使之在"铺叙中有峰峦起伏"、"长而不漫"⑧,有如"黄河百里一曲、千里一直"⑨。而且还创造了《天问》这样"镶琦卓诡"、一问到底的"问难体",《招魂》这样排比铺张、"艳绝深华"的"赋体",《九歌》这样由多首短章串联而成的"组歌体",《橘颂》这样托物寄兴的"咏物体"。
如此多变的体式,交互为用,使得屈原的诗歌,呈现出"变动无常,淜浡不滞,体既独造,文亦赴之"⑩的缤纷多姿的奇特景象,真是云蒸霞蔚、璀璨夺目,毫无汉代效颦者的那种板滞、沉闷和单调。 正是由于屈原这富于革新勇气的创造,我国文学史上一种既区别于先前的《诗经》,又有别于后起的 四、体制上的扩展。
屈原以前的诗歌,一般都是直抒己怀的抒情诗。它们往往即眼前景,就身边事,述胸中志,表现一时、一地的某种感触和心境。
反映在诗歌体制上,大多只是十多行、数十行的短章。《诗经》中也有一些表。
4. “骚体”在文学里是什么形式
骚体诗,就是指《离骚》一类的诗。这是因为屈原诸作为韵文 ,属于诗歌之范畴 ;况且古人认为屈原距古诗人未远 ,其作尚有古圣哲遗意 ,深得诗人之旨 ,或为变风变雅 (这是汉儒以来的普遍看法 ,他们认为《诗三百》大抵为古圣贤发愤之作 ,屈作亦然 );而屈原之作《离骚》又是自创新体 ,即以骚体作“诗” ,故称屈原之作为骚体诗 , 也是在情理之中。秦汉以后 ,人们也将带有浓重骚体色彩的诗歌称为骚体诗 ,如项羽之《虞姬歌》、刘邦之《大风歌》、蔡琰之七言《悲愤诗》、李白之《鸣皋歌》等等。骚体,也称为楚辞体。它起于战国时的楚国,是屈原创立的。屈原以及其他诗人用这种文体写了许多优秀的作品。这类作品富于抒情成分和浪漫气息,篇幅、字句较长,形式较自由,句尾多带“兮”字。
较之屈原以前的诗歌形式,骚体诗主要有以下特征:
一是句式上的突破。屈原创造了一种以六言为主,掺进了五言、七言的大体整齐而又参差灵活的长句句式。这是对四言体的重大突破。二是章法上的革新。屈原“骚体”不拘于古诗的章法,放纵自己的思绪,或陈述,或悲吟,或呼告,有发端,有展开,也有回环照应,脉络又是极其分明的。三是体制上的扩展。屈原以前的诗歌大多只是十多行、数十行的短章。而他的《离骚》则长达372句、2469字,奠定了中国古代诗歌的长篇体制。
5. 怎么写楚辞
楚辞是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以南方民歌为基础,采用楚国方言创作了一种新的诗歌体裁。屈原的抒情长诗《离骚》,具有浪漫主义风格,是楚辞的代表作,楚辞因此又称为“离骚体”。楚辞体打破了《诗经》四字一句的死板格式,是对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一次大的解放,也开启了我国史诗上的第二个春天。楚辞采取三言至八言参差不齐的句式,并多用“兮”字以助语势。篇幅和容量可根据需要而任意扩充。
按照这样的定义,仿写楚辞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按照古体诗的方式写,楚辞首先是古体诗,是古诗文的一种。
2、以七言为主,杂以其他句式,这一点是向《离骚》学习的结果。
3、两句为一个单元,其中的一句的最后一个字是“兮”字。
6. 文化名人屈原学识渊博志行廉洁"骚体"写风流
骚体 韵文体裁的一种。
得名于屈原的作品《离骚》。由于后人常以“骚”来概括《楚辞》,所以“骚体”亦可称为“楚辞体”。
由于汉代司马相如的《长门赋》、《大人赋》,班固的《幽通赋》,张衡的《思玄赋》等作品与《离骚》体裁相类,所以后者亦被称之为“骚体赋”。这样,“骚体”又包括了与《离骚》形式相近的一些赋。
骚体是屈原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所创造的一种抒情韵文,以《离骚》为代表,一般篇幅较长,句式灵活参差,多六、七言,以“兮”字作语助词。另外,过去有人总结过,“骚”调以虚字为句腰,腰上一字与句末一字平仄相异为谐调,平仄相同为拗调;《九歌》以“兮”字为句腰,句调谐拗亦同。
骚体可以称诗,亦可以指赋。汉以后署名蔡琰的骚体《悲愤诗》后半部分,韩愈的《复志赋》,柳宗元的《惩咎赋》、《闵生赋》等均可归入骚体类。
7. 骚体诗人指什么
如果说骚体作家,屈原,宋玉,蔡琰,司马相如,江淹(就是江郎才尽的江郎),贾谊,张衡,傅玄,王粲,曹植,陶渊明,李白,苏轼都有骚体作品。
如果说骚体诗人,刘邦的大风歌,项羽的亥下歌,还有荆轲歌都算是骚体。
其他有骚体的诗人,屈原,刘彻,刘细君,张翰,卢仝,李白,贯休,萧瑟瑟都有骚体诗作。
(以上为不完全统计)
其实,骚体从屈原开始,不仅是一个开始,便是骚体这种文学形式大气的终结。其后再也没有人,只用骚体这种文学形式达到文学成就的高峰,因骚体成就载入史册了。未来应该也不会有。
8. 《离骚》诗体“骚体”类型的自创诗谁有
改自李白《清平乐》:
云想兮衣裳,花想容。
春风拂槛兮,露华浓。
若非神秀嵯峨兮群玉山头惊鸿一见。
会相瑶台兮月下相逢。
以前写的骚体诗《九凤》:
生南国翱楚天兮,览九州横四海。被兰芷佩璞玉兮,食蟠果饮琼浆。浴瑶池芳菲菲兮,乘玄云雨靡靡。
叹穹宇圜茫茫兮,哀茕独而涕零。 帝曾观余初降兮,日月星辰无光。九首惊破层城兮,翼展四方长空。
神灵恐余峻态兮,众生浩荡并迎。叹穹宇圜茫茫兮,哀茕独而涕零。 擒饕餮制蟠螭兮,震四兽扬八方。
驾骐骥跨宫阙兮,披雷电心飞扬。伴鼋龟逐巨浪兮,波滔滔欲纵情。叹穹宇圜茫茫兮,哀茕独而涕零。
长鸣响掣大荒兮,驰骋以游北溟。展翅瞬行万里兮,南飞独惟汉湘。朝看昆仑巍峨兮,夕赏苍梧秀英。
叹穹宇圜茫茫兮,哀茕独而涕零。 登九天闻琴瑟兮,吾欣欣自歌舞。潜山岳寻幽远兮,昼冥冥映百芳。
见子衿慕佳人兮,采芙蓉着霓裳。叹穹宇圜茫茫兮,哀茕独而涕零。